长高了的例子(站台长高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南宁6月17日电 题:站台“长高”背后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长高了的例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长高了的例子
新华社南宁6月17日电 题:站台“长高”背后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曹祎铭、周华
16日上午10时许,离发车还有半个多小时,由广西南宁开往首都北京的Z6次“刘三姐号”列车的随车厨师苏有兴正忙着和同事一起将食材等物品从铁路站台直接推上餐车。“现在站台高度与车厢高度平齐,以前车厢高站台低,上上下下很不方便。”苏有兴说。
今年55岁的苏有兴是一名有着38年工龄的“老厨师”,在餐车厨师这个岗位上干了足足28年。近40年的工作让他对铁路事业的变化有着更深的感受,“铁路站台‘长高’的背后,是咱们国家综合国力和铁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是那种绿皮火车,当时广西每天开往北京的列车就一趟,往返运行5天。由于没有自动化按钮、没有机器蒸箱、没有电子打火器,餐车炉灶烧煤每趟下来至少要烧500公斤。”苏有兴说,一天下来,他们要用3个煤炉做400多份盒饭,忙到深夜才能休息,常常累得腰酸腿疼。
最让苏有兴难忘的还是当时的火车盒饭。苏有兴告诉记者,他的师父告诉他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餐车工作人员会在铝制餐盒里盛上一荤一素的菜品和米饭,一份份码好后推进车厢售卖,售完后再一一收回来。“有时候铝饭盒被挤扁了,我师父他们还要拿着锤子敲回去。”
到了8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火车的餐车也开始提供点餐服务,一些经济条件宽裕的旅客开始走进餐车,“菜谱中有‘四菜一汤’‘六菜一汤’可以供他们选择,一个炒菜不超过2元钱。”苏有兴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一次性白色泡沫塑料饭盒开始成为车餐的首选饭盒。
而在那个年代,苏有兴的工作环境在他看来则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冬天胸前一团火,四周全是风。夏天如同蒸一次桑拿,浑身湿漉漉,身上长满了痱子。”那个时候,餐车的炉灶烧煤,灶头旁边连着一个煤箱,炊事员不但要做饭做菜,还要给炉灶添煤,苏有兴说:“到了夏天,我们就像在‘蒸笼’里一样,一‘蒸’就是几个小时,每顿饭做完,我们都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全身湿漉漉的。”
到了90年代,随着国内铁路电气化改造的深入进行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不少列车换成了空调车,旅客们和列车工作人员的乘车和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车辆的不断升级换代也带动着铁路配套设施的不断升级。在苏有兴工作的38年时间里,他见证了南宁火车站的巨大变化。始建于1951年的南宁火车站虽然在2000年和2004年经过两次大规模装修改造,但仍难满足高铁新线引入的需要。为使车站具备接发高铁、动车条件,2013年3月,南宁站开始新一轮站场改造施工,到2015年3月,改造完成的南宁站焕然一新。
南宁火车站站长陈刚介绍,将原先的低站台加高成为现在的高站台,方便了乘客上下车,极大提升了乘客的舒适度和出行效率。
进入新时代,国内铁路的建设和服务也再上新台阶。高铁、动车正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现在高铁、动车上的送餐服务更加人性化,乘客既可以订所乘列车餐车供应的餐食,也可预订沿途供餐站供应的社会品牌餐食。”苏有兴说,“这一切的变化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的。未来,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