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对格物致知的见解(五格物致知)

《大学》对“诚意”是这样解释的: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各家对格物致知的见解(五格物致知)(1)

这段话的意思是劝勉人们要心意真诚、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个君子,而不能三心二意地、在较真的时候便不能坚持做君子的原则,更不能去做阳奉阴违、欺世盗名之流的伪善小人。

人都希望自己能做个好人,若能成为君子更好,这是人的进化本能心理所决定的。

然而,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低智的“小人”,必须经过修炼才能成为君子,成为高智慧的人。

而这种修炼必经一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艰难历程,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缘分成为君子的。

于是便有小人自欺欺人地投机取巧,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是人,道貌岸然,人后是鬼,胡作非为;满嘴仁义道德,貌似清正廉洁,实际却是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伎俩去冒充君子。

可见小人既要享受君子被人崇敬的感觉,又控制不了本能、低俗的生理欲求。

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们对小人行径是眼里不揉沙子的。

各家对格物致知的见解(五格物致知)(2)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谁是真正高尚的君子,谁是伪善欺世的小人,时间长了人们自然一目了然、心知肚明。

欺瞒遮掩,是需要付出精力和能量的。当情急之下,或身体机能下降时,小人便会因忘却掩饰而露出低劣的本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一些“老人变坏”的现象中很容易看到。

而讲究修为的人,在晚年的时候,因为君子的信念已深入潜意识而根深蒂固,若似本性,加上因善于修身,往往依然能保持头脑清楚,于是成为人皆敬重、令人钦佩的长者。

能成为这样的老人,也是人应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一个主要原因及善果。

人生一世,晚年来临时,曾经的浮华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当下的状态才是最现实的感受。

是晚景凄惶,令人唏嘘;还是晚年依然敏健,令人赞佩;于之前的个人修为关系甚大。

为人不善不智者,几乎不可能拥有一个较好的晚年,无论他们是否能意识到这种因果,还是如何为自己辩解,都逃脱不了当下实实在在的痛苦与无奈。

各家对格物致知的见解(五格物致知)(3)

仅为了有一个祥和、善终的晚年,你愿意更多投入修身么?

如果更愿意,就是意更诚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