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子女要上什么价位的私立学校(这所学校是如何帮助打工随迁子女成才的)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城务工,子女随迁进城入学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的贵阳市第十六中学每年都会吸纳不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贵阳市第十六中学校长邱勇军巡查班级教学情况 骆飞 摄
校长邱勇军认为,在政府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敞开“有形之门”时,学校要为孩子们走出大山、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打开心灵和思想的“无形之门”,为他们打造出一个家校协同的“爱育港湾”。
“集智”育人铺就多元成长阶梯
知识基础薄弱、学科偏科严重、学习动力不足……这是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状况。“之前,有孩子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还有的连最基本的实验仪器也不会用。”邱勇军感慨道,随迁进城读书,环境变了,学习压力也增大,有些孩子甚至会有“破罐破摔”的学习心态。
目前,贵阳市第十六中学共有约1200名学生,学校每年吸纳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量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35%。在邱勇军看来,学习成绩的差距往往会在本地生源和随迁生源之间划出一条“无形”的分界线,久而久之会影响随迁进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邱勇军说,大多想方设法带孩子进城读书的务工人员心里都装着美好的教育梦想,但往往也容易被现实“打回原形”。守护他们想改变命运的初心,帮助孩子打好学习基础,提升学习成绩很关键。
这几年,为了更好兼顾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培养,邱勇军和同事们一起探索推行“集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立足于分层教育和个性化学习两个维度,为学生铺就多元的成长阶梯。
在教育方面,“集智课堂”提出“班级管理集班主任之智,教学活动集各科老师之长,行为养成集家长之力”,汇聚多元力量搞教育;在学习方面,实施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教育策略,并给予学生更多课堂主动权,努力破解学生或“吃不饱”或“跟不上”现象,同时变单一分数评价为多元正向激励,提升学生自信心。
除此之外,十六中每两年一届的艺术节和一年一次的运动会,成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跑步、唱歌等特长得到发挥,为班集体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感受到个人之于群体的价值。”邱勇军说,办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余生活,更为每个孩子搭建和创造出彩的平台和机会。
“小切口”关爱温暖每个心灵“孤岛”
油亮的袖口、脏脏的小手、怯生生的眼神……这些较明显的生活习惯痕迹,往往会成为贴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身上的标签。讲卫生、勤洗手、守纪律、懂礼貌等日常行为是他们融入城市学校的“生活必修课”。
贵阳市第十六中学校长邱勇军与学生交谈学习情况 骆飞 摄
“因养成习惯较差,这类孩子难免会经常被‘有色眼镜’关注。有时说话方言重都会引起一些学生对他们的误解和偏见。”邱勇军说,有的孩子往往呈现两极性格,要么特别孤僻、封闭,要么特别随性、闹腾。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不少进城务工人员疲于养家糊口,很难给孩子更多有效关爱。同时,在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有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往往会因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的挫败感而逐渐封闭,像“孤岛”一样。
为了温暖每一个心灵“孤岛”,“小切口”关爱是邱勇军屡试不爽的方法。今年上初二的小慧家庭困难,学校得知情况后,减免了小慧餐费,并给予一定补助。“学校很关心我的困难,让我在学习时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小慧说。
生活上的一份关键支助、操场上一句不经意的问候、学习上一句有效点拨、比赛中一声及时鼓励……点点滴滴都成为邱勇军和同事们关爱学生心灵“孤岛”的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邱勇军说,“小切口”关爱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既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多被关注、被关爱的“甜蜜负担”,也能及时消除偏见,摘取“有色眼镜”,让他们知道每天的点点小变化都有人关注,久而久之会对他们行为和心理形成自立自信的正向强化。
家校积极携手构筑“爱育港湾”
单亲家庭、隔代看护、生养子女多……这是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真实写照。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技能单一,家庭经济情况较薄弱,养家糊口的压力较大,同时大多还存在家庭教育盲区。
“一些进城务工人员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沟通,家庭教育往往是‘打骂为主,说教为辅’。”邱勇军说,一些家长几乎没有应有的家庭教育知识储备和能力。
在十六中,曾有家长因孩子在学校调皮多次被老师叫去学校沟通而产生对学校的抵触情绪,甚至还有家长认为,老师经常管教孩子是一种对孩子和家庭的歧视。
为改变家长观念,每学期,除了以微信、电话等开展常态化家访外,邱勇军还经常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大型活动。同时为家长开展教育、心理等讲座,培训家长。学校每个年级还成立了家长理事会,并有意识地吸纳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参与学校管理。
邱勇军说,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而且家庭之于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十六中重视“家长学校”建设,积极搭建家长与孩子、与老师、与学校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努力构建家校协同的“爱育港湾”。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21期 原标题:《邱勇军:为随迁子女打造“爱育港湾”》
半月谈记者:骆飞 | 编辑:原碧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