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是因为没人追(你单身不是因为你没钱)
2013年,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了一本名为《单身社会》的书,他把这种单身人口在大城市里越来越多、逐渐赶超核心家庭数量的社会称为“单身社会”。根据他调查的数据,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的台湾等发达经济体都先后进入了这一社会形态。
从共性上看,发达国家或地区往往存在单身率较高的倾向。
《单身社会》
有数据证明,中国的单身经济也已经起步。今年5月,天猫发布了一份基于其平台的《2016年消费报告》,其中几个数据涉及单身消费:2016年,天猫平台上的单人份商品市场供应同比增加5.6倍、消费增加2.2倍。其中,迷你榨汁机的成交总额约1.9亿元,迷你洗衣机的成交总额约10亿元。
《2016年消费报告》
而30到40岁人群中,近40%的人会选择独自享受电影。如果你还记得8年前的11月11日,正是用“光棍节”的营销噱头开启了双11这个如今令全球零售业都侧目的网络购物大狂欢。
同时,来自美团外卖的数据也显示,2017年上半年,北京、杭州、南京、上海和深圳的外卖单身用户数占比超过了60%,其中北京的单身用户数量占比高达73%。
双11
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沈奕斐否认中国已进入单身社会,“一线城市也没有。”她说。她的依据是单身人口占总体人口的比例并没有上升。
现实感知与实际反馈之间的差距,让我们决定回到“单身与商业”故事的最开头,去看看单身社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着重提供的一个思路是:在人类社会中,家庭最原始和最重要的功能是经济功能。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工作收入使她们更有能力负担自己的生活,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必须附身于一个家庭才能生存。如此一来,当家庭产生的最大意义消失后,这一社会单元本身的存在就发发可危了。
双十一
其次,克里南伯格认为,商业分工带来的城市生活便利性的增加,使得传统家庭的其他功能进一步被替代了吃饭不一定依靠家庭厨房,出门去街上的任何餐厅,随时都有现成的,如果连门也不想出,还可以选择外卖;购买大件商品也不再必须依靠家庭中的成年男性,可以付钱请快递公司的工人送货上门;以及洗衣、清洁等各种家务劳动都可以转为付费服务……总之,因为商业,每个人都更有能力独自生活了。
越来越便利的社区生活
在中国有很多人差不多就过着克里南伯格所描述的那种生活:她在一个距离地铁站5分钟的地方租房居住,房租只占她收入的1/4。解决完住的问题,她还有3/4的薪水可以用于吃喝玩乐,以及自我投资。
往返家与地铁站之间有两个便利店,一个是全家,一个是7-ELEVEn,只有周末闲暇时间,才会尝试自己做饭,其余时间都是在外面餐厅或者用外卖解决——家门口的地铁站旁边有一个七八层楼的购物中心,入驻的餐厅数量达几十家。
购物中心
至于精神生活,“有很多社交App,你可以参加别人发起的活动,也可以自己在上面发布活动。比如我觉得粉肠好吃,我就可以发一个‘大家一起来做粉肠吧’的帖子,然后中午11点,大家到了你家,你们就可以一起做粉肠了。”接受采访时有人说。
各式各样的“精神社交”app
对一些人而言,“没有什么是App不能解决的”,除非政府规定一定要结婚才能买房,或者一定要结婚才能给小孩上户口,不然,她不认为结婚有什么必要性。
事实上,很多年轻人都因为“自我实现”和城市的丰富生活患上了“婚姻拖延症”。“大家工作都很忙,下班了还要忙着看电影,没有时间坐下来一起聊聊天,哪怕是特别好的朋友,你想约他见面都没办法立刻做到,一般都需要提前几天预约。”也有的人说。
“婚姻拖延症”
城市的便利性即便没有催生单身社会,也以其丰富性和对单身生活的友好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的城市不断吸纳单身,且因其商业便利性和在帮助个人自我实现方面的功能,延迟了这些单身人士进入婚姻的时间。
简单地说,就是由于城市及商业的便利加剧很多年轻人的“婚姻拖延症”,让年轻人能被这些东西保护的很好,觉得没有必要去改变。
“罗勒轻食”
开在北京一家写字楼下面的“罗勒轻食”,直接在餐厅的菜单中增加了一份“一人食”菜单,每份一人食其实都是一个套餐,包含主食、一份荤菜、一个素菜、一碗汤,以及一份水果或甜品。它的老板知道,每到中午和晚上,楼上写字楼里的公司人多数都不能回家,而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罗勒轻食这份一人食套餐中,每种食物的份量都不大,但讲究营养搭配。为了更好地推介这些一人食,餐厅的创始人还把每份套餐里的能量和营养量化出来写在了菜单上。
‘单身时刻’
业内人士发现,这种现象在餐饮界越来越多。“不一定是专为单身准备的,没人知道你是不是单身,但是其实整个社会中产阶级的‘单身时刻’在增加,需要一个人吃饭的时候越来越多。”
当然,为了保持生活品质或出于兴趣,也有单身人士坚持自己做饭。但他们购买食材的渠道和种类也与传统家庭不同。他们会选择进口超市或网购,而不是家庭主妇常去的菜场,因为他们的食谱多以西餐为主,而非中式,“中餐适合三四个人吃,一个人的饭是最难烧的。”他们认为。
一个人的饭
在今年夏天向中国消费者推介的一个小样板间中,宜家设计师置入了一套“移动厨房”:整个灶台就像那种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的手推车,只不过,货架上是留给挂面板、各种勺子的挂钩,水平面板上放上电磁炉和砧板就成了操作台,水平面板下像是柜子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小冰箱。
“现在城市里有很多年轻人的居住空间很小,又需要经常搬家,这套‘厨房’可以让他们带着走。”宜家设计师说。
小房子在中国市场仍然是举步维艰
他不知道的是,究竟谁会买这个厨房解决方案?属于年轻人的“小房子”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不存在,假如他们租房住的话,那里又几乎都是全套装修、拎包人住。
同样可能吃力不讨好的还有市中心那些打着对单身友好的旗号、在餐桌对面摆放大型玩偶的餐厅和咖啡馆,它给很多单身人士的感觉其实是每次吃饭都被提醒了一次:“哦,我是单身。”
在餐桌对面摆放大型玩偶的餐厅
在商业与单身消费模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的现象还来自个体消费与家庭消费的矛盾。
在业内人士看来,个体消费与家庭消费决策逻辑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商业结果。在家庭中,消费决策基本都是在多方妥协之后做出的,这意味着它一定不是某方面优点特别突出的商品,而是一个综合考虑、折中了多方需求的中庸结果。“你会发现,家庭购买的都差不多,单身的消费却很分散。”
家庭消费有着太多因素决定
从某种程度来说,海飞丝、力士和高露洁等宝洁系产品之所以被所谓“消费升级”抛弃,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它们一开始就对准了家庭消费者的结果。
设想一下,当一个人独自生活的时间更长,而他又比20岁出头的时候更有阅历和消费能力,会发生什么?
宜家
宜家移动厨房的销量可能未必如预期,但有一样东西宜家感觉对了:随着单身时间的延长,人们消费的将不止是化妆品或个人爱好强烈的电子产品,可能会考虑购买折旧时间更长、价格也更高的那些品类。
2015年,宁波一家名为小吉的家电公司曾推出一款针对婴儿家庭的迷你洗衣机,定位中产阶级家庭的第二台洗衣机。但结果是,通过小米电商平台购买这款洗衣机的消费者中,40%的人是单身,他们都是买给自己用的。“一个人从22岁大学毕业开始,如果30岁结婚的话,这中间有七八年的时间。一台洗衣机的折旧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小吉科技说。
迷你洗衣机
这个意外之喜给了小吉科技团队成员一个新灵感:开发一款适合单身男士的洗衣机,容量更大,同时可以用智能手机遥控。因为他们对单身男性的洗衣习惯再熟悉不过:无论多脏的衣服,都要堆起来一起洗。
“不瞒你说,我们办公室都是单身男生,别说上海、北京已经是单身社会了,我觉得宁波也是。”小吉科技负责人说。
就是这样,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在商业繁荣和便利的城市里生活的年轻人,结婚年龄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迟。而很多结了婚的人也可能因为工作流动分居两地,或者同处一室却沉浸在各自的网络世界里……很多人一生中的单身时刻要远远多于上代人。
在商业繁荣和便利的城市里生活的年轻人
单身,将变得不再是向婚姻的过渡,而是成了一种生活常态,同时也成为一个独特的商业机会。
正如克里南伯格在那本书里指出的,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我表达最大化的社会——它既是商业繁荣的结果,也是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