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态文明示范城(张桐胜不忘传统)

作者:胡艳琳(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研究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北京生态文明示范城?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北京生态文明示范城(张桐胜不忘传统)

北京生态文明示范城

作者:胡艳琳(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研究员)

张桐胜,中国首席航天摄影和国防科技摄影专家,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第九届顾问,中国文联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旅游摄影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客座教授,文化部摄影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常务理事,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宣传部电教室高级记者(大校),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评委,中国国际影展、全国影展评委。

半个世纪以来全面记录拍摄了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拍摄了我国原子弹,导弹,卫星的各种型号的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发射试验工作,国家的探月工程从长娥一号到长娥三号的发射任务,拍摄了我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第一颗一箭多星等上百颗卫星的发射任务。

出版有《中国国防科技》《中国航天走向世界》《中国人的太空之旅》《绚彩意象》《汶川记忆》《伏尔加河之旅》等四十多部专著。《中国国防科技》画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画册获中华印刷大奖,《丽江古城》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炼钢工人》《岁月》《机房的早晨》《发射场的乐章》《航天专家钱学森》等多幅摄影作品在国内外获得金奖。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五十年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摄影贡献奖,获中国航天摄影飞天奖,获俄中友好勋章,获俄中文化交流贡献勋章,2015年张桐胜艺术宮落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6年张桐胜艺术馆在云南丽江和浙江宁波落成挂牌。

记者:张老师好,您是怎么跟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结缘的?

张桐胜:1977年,我被借调到北京,1978年正式调到北京工作,我在自己的出生地才18年,却在北京呆了42年,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学习生活工作事业等方方面面,都已和北京融为一体,北京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我的福地。

中学时我喜欢画画,毕业后在县文化馆搞美术创作,1972年,镇上保送我去广州美院上学,当时正好碰上北京军区来接兵,一想到能到首都当兵,就特别兴奋,好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就放弃了去广州美院学习的机会。没想到从天津一上车,就坐了七天闷罐车,到了宝鸡市,北京梦一下子被打碎了。

1976年,我做了基地的摄影员,1977年底,全军第四届运动会召开,我们单位的警卫四连作为全军基层文体先进单位参加,需要拍照片,那年国防科的一个篮球赛在我们基地举行,于是我白天拍照,晚上加班,第二天就在橱窗里把比赛照片都贴出来,得到一致好评。正好第四届运动会需要有人搞摄影,就把我借调到北京了。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北京人生之旅。

记者:为什么北京会如此吸引您,它给过您怎样的滋养?北京对于您的摄影工作或者其他文艺工作者有什么重要影响?

张桐胜:北京是有近千年历史的首都,无论是建筑、环境,还是其他方面,都代表了中国最高的水平和面貌,中国的历史不能离开北京,中国方方面面的经济文化都不能离开北京。作为致力于绘画和摄影艺术的基层文艺工作者,能到北京工作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一定要好好干,在北京扎根,不能由于自己的水平能力不行又回去了——这是我当时很简单的想法。

我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大西北给吹到北京的。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间30多年,北京基本上保持着传统风貌,人们的服饰大多是青灰色,除了人民大会堂、民族宫、美术馆、北京火车站等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建筑大多是小瓦房小胡同。我到北京没多久,发展变化开始出现了,我经历了北京这40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每一步,见证了国家的每一个进步。对我来说,北京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我事业的的沃土。对摄影人来说,北京这个地方得天独厚,比其他地方更有优势。

首先是信息量特别多。改革开放是从北京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开放最明显的是开始播放外国电影。我记得很多电影都没有翻译,播放时得有一个人在现场翻译,就那么天天看。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最前沿的文化信息都涌到北京。摄影方面,国外的一些照片画册传过来了,大家都来看国外的设计、技法是怎么弄的,用的什么理念……当时大家都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学习。

其次是信息来源很多,能得风气之先。首推港台地区,由很多港台艺术家传到北京,北京的摄影家最先受到外来信息影响,其他还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国、德国……记得当时摄影圈发行量最大、影响力特别大的《纽约摄影教材》,一度成为中国摄影界的“圣书”,影响了无数人,但凡学摄影没有不买的,因为当时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论,像样的摄影工具书太少了。只有北京才有这种条件。

北京给了我非常大的影响和滋养,对我成为摄影艺术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这个城市的魅力,首先在于它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在于它的影响力、凝聚力、感染力和文化厚度。北京保留了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保留了最好的长城遗迹,尤其是散落在民间的文化底蕴。比如各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随便从一条胡同里走过,它都会告诉你很多非凡的历史,每一个发现都会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搞文化的人来说,这就是北京的无价之宝,它们在无形中吸引、感染、启发着我,无形中给人以提升、提高、顿悟、感受、理解。

记者:您认为北京在发展中应该怎样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张桐胜:北京市作为一个现代都市,我希望它能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向园林式的城市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皇家气派、东方韵味的魅力应该在建筑上有所保存和表现。一定要考虑长远的、历史的回报,尤其文化这东西,今天干这个不一定赚,但从长远看用历史的眼光看,一定会赚很多钱,很多地方现在是靠历史文化在带动经济发展。故宫现在已经成了摇钱树,随便干点什么大家都趋之若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能现在栽树马上就要乘凉。现在北京市的建筑,极少有超过十大建筑的,为什么?因为当时设计有一条原则——一定要继承传统,以后发展盖高楼没问题,但一定不能忘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风格。

我认为北京的城市化,理念要跟上,应该尽量保留千年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特点,一代比一代好地延续下去。今天看到的故宫那么精彩,倒回几万年以前,故宫就象半坡遗址村的坑一样,经过几万年才发展成今天四四方方正南正北正西正东对称的紫禁城,这是一代代文化延续积淀的结果。

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站位更高,看得更远,做出有远见的规划,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来维护一个城市的面貌和文化核。什么叫文化?一个城市的面貌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能力,文化本身就是千百年千百万人劳动的结晶和会合。改变了北京的面貌,那就不是北京了。

一定要从大文化设计上来规划,不能离开传统的法度、哲学和美学。如果离开了北京特色,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后人会说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给断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在哪?今天,我们谈文化自信,文化发展,尤其是民族振兴文化振兴,更应该目标明确,把握方向,传承文明传承历史,把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继承发扬下去。

记者: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全国其他地方有着辐射引领和示范效应,作为北京文化变迁发展的见证人,您对北京今后的发展建设有什么建议?

张桐胜:北京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大前提是要有文化的传承。

北京不仅是中国的,它还应该是世界的,只从中国的角度就站得低了,把北京建设好了,它也是世界人民的一个宝贵财富,才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真正产生价值。今天这个世界多发达,想到哪去很方便,想到北京来太简单了。保留北京的特色在今天更有指导意义。北京建好了,对全国都有辐射影响力。现在确实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地区把自己民族的东西丢了,搞得全国都一样,尤其二三线城市搞得一点特色都没有,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弄得跟内地一样。

当年太急功近利,整体规划没做好,有一块地就盖个楼,结果是老城没留住,新城也建得不规范,现在只能往通州搬,如果当年没有拆城墙,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现在要恢复已经不太现实。雅宝胡同的老房子都拆了,当年李可染叶浅予黄永玉孙美兰……就住一个院子里,如果这些房子现在还在多好。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有没有历史,不是靠瞎吹,建筑就是它的重要代表符号,就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谈到文化中心,我们要强调初心,一定要不忘北京的初心来发展,保持特色才有凝聚力和魅力。不能为了标新立异把怎么来的、从哪来的都忘了,尤其是在城市建设方面。在北京40多年,我越来越感觉到北京乡镇这一级的建设很失败,失去了小镇特色,搞的都是都市化,相对不那么乡村了,很多突然起来的高楼都为了卖钱。王府井这样的地段当然没地方只能盖高楼了,但昌平顺义延庆平谷盖那么多高楼干啥?我觉得要优化它的文化,可以建体现北中国特色北京特色的小镇。看它们今后的魅力,再过100年,这些建筑就发挥魅力了,那些高楼反而成影响环境和景观的累赘了。

最近几年北京在恢复一些过去被破坏被湮没的历史古迹,非常好。我们今天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传承好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恰恰是那些已经保存了成百上千年时光、有岁月包浆感的历史遗物遗产,才是北京最珍贵的东西,而不是那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想想看,北京如果没有故宫、没有长城、没有颐和园,会是啥样?现在建的那些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在他人眼中算什么?走在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全世界都一样。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把我们最精美精彩的历史文化都保留下来,才能更好地代表我们国家的精神文化面貌。恰恰是这些东西在影响着我,相信也影响着别人,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也会影响到今天这一代人,影响未来一代代的人,让我们对这个国家产生更深的敬意和热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