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滨州是哪里的(吴式芬家族百余人收录进民国无棣县志)
应该说,封建时代“学在官府”与“学在富家”。除个别情况外,学者们基本是官员身份,并出身富裕家庭。古人有一首诗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读书的第一要务首先是博取功名,然后才是根据个人的爱好研究学问。
无棣吴家辉煌三百余年并延续至今,一直不衰。其家族不仅是仕宦世家,更值得推崇的是文化世家。吴绍诗与他的儿子吴坛,都是法律专家。吴式芬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吴重憙是地方文献的整理者。
(吴式芬家族号称“进士世家”)
吴家故居在无棣县城南门里,旧称“尚书第”。吴家大院最早的主人是明朝英宗正统年间的户部尚书王佐。到清朝康熙初年,该院被吴家购得并不断扩建,因为吴式芬的名气大,后代人丁兴旺,所以定名为“吴式芬故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大院分南院、北院,两院相连,均坐西朝东,这与滨州境内其他名门望族如惠民李阁老家、滨州杜阁老家一致。北院门楣上悬“尚书第”横匾一方,乃清朝大学士于敏中所书。楹联是“四省承宣三掌节钺,九封光禄两列史晟”,框对是“忠贞世胄”“恭定家风”。
(“四省承宣三掌节钺,九封光禄两列史晟”)
无棣吴家的墓地分布在无棣县城周边,最著名的有三处。城东十八里处有河东道参议吴自肃墓、刑部尚书吴绍诗墓、湖北道台吴式敏墓,城南五里处有湖北道台吴之勷墓、内阁学士吴式芬墓、江苏巡抚吴坛墓、监察御史吴峋墓,城北一里处有翰林院编修吴熙曾墓等。
在明朝、清朝,无棣县称海丰县,至民国才改名并延续至今。吴家本应该称作“海丰吴家”,为了叙述方便,统一使用当下名称,称作“无棣吴家”。
吴家支系传承概况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居住在今河北省迁安县的吴家有六个儿子,分别是吴士安、吴士豹、吴士爱、吴士义、吴士智、吴士旺。依据政府命令,吴家除留下一个儿子外,其他的均外迁,散居在燕齐交界的无棣、盐山县安家落户,形成吴氏六大支脉。分别是:无棣县东南关吴士安支系、无棣县大吴家码头吴士豹支系、无棣县大梁王吴士爱支系、迁安县吴士义支系、黄骅县南王曼吴士智支系、海兴县南吴褚存吴士旺支系。
第一,无棣县东南关吴士安支系。东南关村因位于无棣县城东南隅而得名,吴家长子吴士安落户在此,后代子孙繁盛,盛极一时,被誉为“进士世家”,是无棣吴家的代表,所谓无棣吴家专指该支。1933年,该支编修了《无棣吴氏族谱》,1997年又续修了族谱,其家族后裔聚居地以无棣以及周边县为主,遍及海内外。已传至25世,人口超过万人。现代知名人物有滨州市政协原主席吴金娃、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吴德星等。
(吴式芬家族故居)
(吴式芬故居房屋顶部的屋脊兽)
第二,无棣县大吴家码头吴士豹支系。大吴家码头村位于碣石山东2公里处,因临河常有船只停泊,故名。2007年,该支修成族谱,已传至25世,人口约3万人,是吴氏六支人口最多的一支。
第三,无棣县大梁王吴士爱支系。2003年,该支组织修成族谱,已传至24世,人口数千人。
第四,迁安县吴士义支系。吴家兄弟们奉旨外迁时,排行第四的吴士义留居迁安县南门里原籍。后来,吴士义的长子吴高崇、次子吴高仁以及他们的后裔又外迁,形成黄骅县中留村、盐山县大吴家村两支,至2000年左右,总人口数约万人。
第五,黄骅县南王曼吴士智支系。该村位于黄骅县城西6公里处。2003年,该支组织修成族谱,已传至25世,人口超过两万人。该支有进士1名,举人5名。
第六,海兴县南吴褚存吴士旺支系。2005年,该支组织修成本村范围族谱。已传至24世,人口约万人。
民国《无棣县志》收录吴家人物过百
吴士安迁居无棣后,以耕读为业,主要传承是:吴士安有一子吴高致,是为二世。吴高致有二子,长子吴景兴,是为三世。吴景兴有二子,长子吴友才,是为四世。吴友才有二子,长子吴浩,是为五世。吴浩有六子,第三子吴瑞,是为六世。吴瑞有三子,长子吴世杰,是为七世。吴世杰是乡饮介宾,属于地方名流。吴世杰有五子,长子吴邦政,是为第八世。吴邦政考取秀才,属于士子行列。
吴邦政有五子,分别是:吴志振、吴志道、吴志德、吴志远、吴志宏,是为第九世。其中第三子吴志德是秀才,生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卒于康熙四年(1665年),享年86岁;第四子吴志远是拔贡,任福建邵武县知县,升任广西桂林府通判,享年80岁。从此开始,吴家日渐辉煌。
吴志德有一子吴永孕,是为第十世。吴永孕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享年85岁。吴永孕有二子,分别是吴自肃、吴自治,其中吴自肃中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参议。此后,吴家的吴自肃一脉人才辈出,科场捷报频传,成就了吴家名门望族的地位。
(尚书第)
清朝,无棣共考取32名进士,其中张家11名,吴家有9名。另外,同宗的黄骅吴家也有1名进士。无棣吴家还有举人11人。民国《无棣县志》收录吴家人物过百,与无棣张家几乎是平分秋色。可以这样说:若将无棣分十份,张家、吴家各四份,一份留天地,一份送乡亲。其中列传的主要人物如下。
《无棣县志》名臣传中的吴自肃
吴自肃,字在公,康熙甲辰进士,授江西万载令。值滇寇陷长沙,袁州盗起,士民汹惧,集治前,欲挟以降贼。自肃叱曰:“尔等受国厚恩,今若从逆事,败祖矣!听令言毋恐,不则持令首去。”抵暮众散,狡黠者悉遁去。
先是,棚民数万户,为弁将所激,据三关叛,及三关平,众无所归。自肃以解散为要,义白太守,深然之。弁将要杀不已,复纠众叛入浏阳,应滇寇,未几寇至万,防兵仅数十人,度势不支,怀印挟弓,率家人突围出,驰入袁州,太守壮之,留与议守,乃为之区画形势,治战守具,大兵至袁州,获全,万亦复,乃归万,绥辑凋残,民稍稍定,简壮丁三百名练习行阵。贼陷上高,势将及万,同军官陈素纶,夜袭贼营,贼惊溃,高屯、高城等处大小数十战,斩获无算,贼由是惮万。伪将军夏国,相啖以百计。自肃缚使献其书,上嘉曰:忠贞。
事平,民有陷于迫胁者,力争活之。内擢中书舍人,升户部主事,历迁刑部郎中。奉命视学滇南,时兵氛初靖,士气未复,诱掖栽培,乡试获隽者,皆其优拔士,报满留修滇志,一时推为燕许,复命回籍终养。丁丑,山西有张化金之变,值服阕,持简河东监司,单骑入贼窟,谕以顺,逆贼皆请降。蒲州有水患,亲度原隰,相其势而蓄泄之,民田数百顷,皆为膏腴。修文庙,创立书院。人才多所造就,以老告归,卒年八十三。著《万行草》《我堂存稿》,祀万载、云南、河东名宦祠。
《万载县志·良牧传》:公为人慷慨有大节,莅任方三月,即值湖南告变,长沙失守。维时,人心风鹤,事势汹涌。公与僚属绅士以忠节相砥砺,以故,变乱虽频,无有陷于不义者。会有奸人持札至,公即将伪札出首,朝议韪之。满汉大兵驻袁宜,令应接不暇,郡守李公檄公代庖。公到袁,凡一应军需无不力办,李公慰劳再四曰:“微公,吾几掣肘矣!”公曰:“某既以身许国,死且不避,何劳之敢言。”袁临协镇赵威镇,一时凡所动作,虽府道莫敢违,曾议起夫开濠,他邑已依允,公独毅然曰:“主上洪福,吴师必不至。袁纵有是事,坚兵固守,俟其懈,击之,则一举可溃也,若劳民动众,万邑残黎,断难从命,事遂寝。”
万遭两陷后,民亡田荒。公为绘图详报,前后数万言,真觉字字欲泣。又大兵攻长沙,长夫接济催檄如雨,公抗词申详致。郡守顾公,批有“领教”二字。其强项为民,大都类此。世变稍宁,即与诸生讲艺论文,常至夜分不寐。至若锄奸植良,更多快举。且状貌魁梧,谈兵多中,诸弁以公文职,忌其越俎,闻者莫不惜之。升任之日,士民共建讲堂,门人王尚选题匾曰:“南棠岘石”,亦因邑人之爱戴,故云。
《无棣县志》名臣传中的吴绍诗
吴绍诗,字二南,自肃孙,雍正时,以世父象宽荐授七品小京官。升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除知陕西巩昌府,擢西安粮道,以事罢官。再起贵州粮驿道,荐擢云南按察使、甘肃布政使。以内忧归,免丧入觐,授刑部侍郎,简江西巡抚,入为刑部尚书,转礼部,未上,以事罣,吏议夺职,复起为郎中,升侍郎。慈宁万寿,列香山九老,赐杖,赐宴,图形禁中,寻以老致仕。
其在巩昌,为兴书院,朴俗以化。岁旱乏粮,奉檄赈恤,发俸镪给衣绔,买牛只,给灾户,资春耕。在西安,修富平渠,绌豪右专利者,沃慨数百顷。在云南、甘肃,求利害废置所宜,除建甚众。抚江西时,赈恤水灾,弛屯租浮额之征。上犹县山场铁沙碍民田,奏请募民淘取,设场收买,所至历著声绩。
绍诗早随世父任习吏事,及历刑部,久益精练,考定新旧法式,具为规条。子坛由布政使擢刑部右侍郎。绍诗方贰刑部。上特迁绍诗吏部。父子相代佐司寇,当世荣之。乾隆四十一年三月于德州迎銮,加尚书衔。卒赐葬祭,谥恭定,国史有传,子垣、坛。
《年谱》:丁巳岁,在律例馆,(上山下而)修《名例》二卷,名例为律例全书之纲领,讲读律令之门径,稍有歧误,全旨皆失。余详参笺释辑注及有关律例诸书,悉心考证,纲举目张,经岁竣事。总裁诸公及诸同事咸以为允。孙扩图观察,李瑛传其守广信也。
郡南有封禁山,自明末禁,入者以叛论。居民利其木,犯者渐众,与官拒。有司以告,曰:“兹事大。”乃亲往,捕其魁数人而止,招其党,喻以利害,免者二百余人,以其事白抚军吴恭定公,恭定问人几何,以所获对,恭定曰:“汝意云何?”对曰:“某以乡愚,未识例禁,殊可悯,且拒捕无伤,望恩全之。”恭定大喜曰:“吾恐汝为功耳,吾宁独欲杀人者?”乃以误入奏,仅坐流,恭定自是重之,凡豫章大狱,必命讯鞫,卒,子幼且贫,恭定厚恤之,送其孥云云。
公乞养归田,辟西爽山庄,与父老课晴雨话桑麻,未尝及朝事,人皆忘其为达官。居里第,每闻邑侯鸣钲过门,必起立,邑侯知之后,出南门不鸣钲。有祠堂在南门外,新建曹秀先书联云:“古大臣朝阳鸣凤,乡先生林下一人。”
《无棣县志》名臣传中的吴垣
吴垣字树堂,绍诗子。乾隆壬申举人,以同知拣发四川,历任宁远通判、成都石柱同知、简州知州。所至皆著能声。年已五十,始入为刑部郎中。父绍诗贰秋官,谕毋庸回避,改选曹,补御史,晋给谏,荐升吏部右侍郎,出为广西巡抚。
广西境临交趾,俗朴少文。垣以镇静安土司,以文教易边俗,吏帖民熙。调抚湖北,夙知江汉堤工,关民利害,奏言:以水挟沙,势易停淤,民于积淤处占业,积久必溃。人咸服其先见。值岁旱成灾,发廪济饥,招商转运,复奏拨邻省银三百万余两,以资赈恤,率僚属捐俸,劝富姓输资,设厂煮粥,全活无算。以积劳,卒于任。国史有传。
《家训》纪闻:公操持坚定,虽细必谨。有朝贵某,索食于公,曰:“闻君家某味最嘉。”公笑曰:“唯唯。”一日索食如前,又笑曰唯唯,而卒未致馈。及朝贵以事逮治,同列多以夤缘获罪,人服公能以清介独免。又性俭约,抚湖北时,闻僚属有欲张灯戏者,灯皆裂帛为之。公命买纸灯悬于庭,其人愧,遂辍灯戏。
《无棣县志》名臣传中的吴坛
吴坛,字紫庭,绍诗子,嗣绍谟后。乾隆辛巳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擢江苏按察使。吴郡素称剧要,民庞吏猾,案多疑窦。坛虚衷听勘,多所平反。晋布政使,请豁远年民欠,清理历任尘牍,各属偶被灾祲,亲赴履勘,分别议赈议蠲,以甦民困。沿海塘工虞冲垫出新,意创建玲珑坝,俾居民足资捍卫。
内擢刑部侍郎,以牵连系诸室者匝月,复起为刑曹郎。接丁内外艰,服阕,补原官,出任江南河库道,甫一月,擢江苏布政使。适值岁歉,示禁囤积;劝谕富民出米平粜,市价顿平。授江苏巡抚,奏免公田积欠租粮,添设京口救生船,并议开秦淮下流及沿海支河,俾农田收灌溉之益。旋以积劳成病,卒于官。
坛熟谙刑律,手纂律例统考一书。自三代汉唐以洎于清,凡有关法律之书,广为搜辑,贯以己意,著有论断,编数十年而始成云!国史有传。子之勷。
遗事一则:在刑曹日,有妇讼其后夫,因口角抱其前夫之女出外,数日不归者。其后夫旋自投到,拟略讯,即可释,责妇曰:“看汝如此邪气,即在前夫家中,亦决非好人。”妇供前夫乃是病终,并无缘故。公以其语有因,悉心推鞫,得其前夫乃宣化人,在京贸易,伊因与里某通奸,夫适归,遂与奸夫谋杀之,匿其尸,托言夫久不归,与同乡结伴来京寻觅,因改适情状。司寇舒公赫德即饬赴宣化检视,尸尚未坏,并鞫讯奸夫,与妇论如律。
《无棣县志》名臣传中的吴之勷
吴之勷,字淦崖,坛子,乾隆己亥举人。由教习授知县,分直隶署武邑,补昌黎,调清苑,改天津河防同知,升湖北黄州知府,安襄郧荆道。谙习吏治,历官十余任,以兴学校,恤民隐为先。摄武邑,值水灾,策骑履勘,终日泥淖中,五百余村周历一偏;捐廉购米六百石,设粥厂赈饥民,绅士闻而踊跃捐千石,全活无算。宰清苑,于农田水利,地方利病,剀切上陈,皆蒙采纳,见诸施行。任同知五年,大吏知其能谳狱,凡重案疑狱,檄委不绝。时畿辅水大涨,津门势处下游,惟芥园单堤一线,危若累卵,道府以防堵事属之,乃亲驻工所,督率员弁,抢护三十余日,未尝休沐。狂风骤雨,堤势撼摇,弁役皆欲逃散,之勷昼夜坐堤上,屹然不动,卒得保全。守黄十六年,度要扼,设塘汛,添快船,巡缉奸宄,沿江居民赖以安堵。添巡检,裁司狱,议准照行,捐廉增书院房屋,添膏火,延名师,捐书籍,得科名者,接踵起复,筹经费,修郡城,葺祠宇,缮治一新。城南距大江数里,夏秋常苦沮洳,为筑甬道,夹植杨柳,人称吴公堤。年逾七旬,解组归,又数年没。著《叶梦楼诗胜》。
梅成栋记,淦崖吴公防水一则:嘉庆六年辛酉夏,畿辅大水霖雨,昆明池决,平地深数丈,漂没数十州县,直趋津门,环津西北面为南运河,保障郡城赖芥园一堤。六月廿一日,南北两运河浮尸鱼贯下,喧言水至。次日登城,见西北数十里外,白气亘天,银线滚地而来,星飞电激,已至城下,庐舍村墟倏忽烟灭,难民入城,男妇无虑数万,露宿,城头皆满,官施芦席蔽之。西南面没二丈余,水激滹漏,射出如龙,士人鸣锣聚众,争勇堵塞,一夜数惊。吴公于水之初来也,窥势急,募人夫数百名,持畚锸,夜赴芥园,储土数十万石,加堤增厚,坚筑如石,水随筑随长,高过于城,外堤已没,复堤与水相接,仅隔尺余。一夜雨风大作,水如牛鸣!民役万众汹恐哀号,堤瞬息陷矣!公在堤上,屹然不动,袍冠跪泥潦中,祷天乞佑,风浪撞激,摇摇振撼,撤民房束茅,杂泥封护堤旁,誓堤亡亦亡,已而雨息,堤赖以安。又数日,水陡落,官民欢忭,公牲牢谢神。盖僵立于洪涛骤雨,惊心丧魄之际者,已二十五昼夜矣。天庥神助,拯此奇灾夫!岂偶然,然当危急呼吸之余,微公精心独力保障,一方事亦未可知也。公之惠泽,阖郡勒铭,第恐日久而湮,故笔之以示勿忘。
《无棣县志》名臣传中的吴式敏
吴式敏,字平山,侍曾子。性敏慧,笔墨异凡,尤工楷法。嘉庆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乙酉分校顺天乡试,戊子典山西乡试,所得多知名士。改御史,晋给事中,授湖北施南府知府。大吏知其才,委署武昌府,百务纷集,处之裕如,升甘肃巩秦阶道,调湖北安襄郧荆道,甫逾服政之年,遽以疾殁,论者惜之。
《无棣县志》名臣传中的吴式芬
吴式芬,字子宓,之勷孙。道光乙未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简放江西南昌遗缺府补南安。时粤东用兵,转输军饷,以南安为后路,措置裕如,不扰民而供亿无误,以是为大吏所赏。复于南安城外,捐廉置义山,以葬多年停柩,民甚德之。旋擢广西右江道,署按察使。案必亲鞫,务符其实。未几升河南臬司,晋直隶藩司,调贵州,复调陕西。奥匪逆焰大张,派兵防堵潼关等隘口,盘查奸细,筹饷济军,勾稽簿书,巨细无遗。以倡捐军饷,赏戴花翎。内授鸿舻寺卿,提督浙江学政。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出试严温两府,贼氛逼近,一以镇静处之,人心以安。任一载,以病归,抵里数月卒,年六十一。生平好金石学,凡鼎彝碑碣、汉瓦唐镜之文皆拓本藏于家。著有《捃古录》《捃古录金文》《金石汇目分编》《双虞壶斋藏器目》《印谱八种日记》《封泥考略补续》《汇刻书目》《唐宋元明人摘句缀锦集》《陶嘉书屋诗赋稿》等书。国史有传。
(吴式芬纪念馆)
家传:公性和易,无疾言遽色,与人交相规以道义,善鼓琴,每访山川名胜,必携以自随,虽处贵显,其意泊如也。李佐贤曰:君鲜荣利之好,而深翰墨之缘,于金石书画,尤为笃嗜。所著《捃古录》,钟鼎碑版文字搜罗靡遗。盖自欧赵著录以迄今日,考据家无如是之详尽该博者,洵堪信今传后无疑也。古诗气清笔健,洒脱自喜,神似坡公,律诗亦工力悉敌。
《无棣县志》名臣传中的吴重熹
吴重熹,字仲饴,式芬子。同治壬戌举人,援例授工部郎中,擢知河南陈州府。慎于折狱,尤以振兴文学为先务。修圣庙,建设崇经义塾。郑州决河,水至府西数里,鸠集民夫分段修堤捍御,设粥厂救活灾民无算。调开封审结全省重案,无枉无纵。荥泽保和寨民工出险,冒雨抢护,立泥淖中,经两昼夜而工固。擢江南安粮道。光绪庚子,拳匪乱,中外失和,两宫幸西安,江督委赴行在,呈进方物。历升福建按察使,江宁、直隶布政使,护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充驻沪会办电政大臣,改仓场侍郎,受命巡抚江西。时有教案未了,继以萍乡匪乱,部署甫定,内升邮传部侍郎,简授河南巡抚。历官中外四十余年,不赫赫为名,竭诚秉公,政简而事治,故以谨慎受知遇,典任封疆,官守其法,民安其治。解任归寓津门。民国纪年,闭门谢客,绝口不言时事,编辑吴氏文存、诗存、世德录,皆梓行。著石莲闇诗文集、词集及奏议各若干卷。卒年八十有一。
《无棣县志》名臣传中的吴峋
吴峋,字庾生,式芬孙。咸丰己未,年甫逾冠,乡试中副车,辛酉捷顺天闱。胞叔重熹,年相若,自幼同砚下第,一病几殆。峋割股和药进,竟得起。乙丑成进士,以主事分礼部,丁内外艰,服阕回部。己卯典山西乡试,升员外、郎中,改御史,掌湖广道。性亢直,遇事敢言,陈提督国瑞殁于贬所,为疏请归葬。黄河连年决口,当事议挑鬲津河上游,杀水势,奏请水流不宜北趋,恐为害畿辅,皆报可。章凡数上,指切时政,卒以获谴,降国子监学正,解组归,年未五旬也。抵里后,凡地方要政,如修城垣,新书院,增膏火,无不苦心经营,惟款项奇绌。查海口多商务,易筹办,不惮数百里,往见海关道,反复开陈,具如所议,乃次第兴办。殁后,邑人思其德,公议,谥曰:贞惠。
《无棣县志》名臣传中的吴葑
吴葑,字滇生,重熹子。监生。援例报捐同知。深沉果毅,能治剧。充东河河防局提调,兼管工款,八厅公所总办等差。伏秋大汛,厢蛰秸科之役,皆认真钩稽,务从核实,以劳绩超擢郡守,晋衔都转。丁内艰归,服阕,以道员指分河南。到省充办保甲局务,筹画改设警察事宜,督率员司编定章制,又绿营改编,承办稽查常备军营务处,与常备军翼长袁清泉联络,化除畛域,军纪为之一肃。总办武备学堂,河南陆军督练公所,兵备处。光绪丙午(1906年),四省会操,由练兵处派充综理司综理驰躯,直汴之间,夏雨溽暑,单骑行泥淖中,往往没膝,有旨嘉奖。补授河南南汝光道,秋操竣事,始莅任,未几而鸡公山交涉之案作。先是,国家定制,外国商人不得在内地置产。鸡公山附近居民,有私售山地于洋商者,乃援例力争,追还占地。方争执时,或谓稍事退让,即可转圜。葑曰:官守有责,尺地寸土,何敢轻弃。卒使外人就范而后已。父重熹抚河南,调补江南江安粮道,矫除飞洒诸弊。署两淮盐运使。引疾归。民国纪年,遂不仕。
《无棣县志》循良传中的吴象宽
吴象宽,字居之,自肃子,年十三补弟子员。雍正癸卯成进士。任湖北黄安令,值岁歉,捐廉俸赈之。弗给,乃募其乡之有力者,得粟千余斛,别缓急以恤灾。黎黄旧多盗,象宽至,悉遁去。时有“吴公作被,闭门夜睡”之谣。调繁咸宁,俗好讼,有奸民张,食肆于署前,唆民讼,擒数人置于法,讼以简。又地濒湖,多水患,乃厚给雇,值策筑长堤,民获安处。寻被吏议,镌秩引见,复职,再补黄梅县,有旨,县令以上各保一人,内举不避亲,象宽以侄绍诗名上,后官至尚书任。未几,以痰症引疾归,著《内讼篇》《芝园诗集》《宁远书钞》。
《无棣县志》循良传中的吴怡曾
吴怡曾,字仲睦,之承子。乾隆乙卯举人。以知县拣发河南,署陈留县。教匪倡乱,一夕人马遍城下,书壁曰:某日破城。民惊扰。怡曾曰:此幻术所为。果尔乃先露耶?至期安堵如故。卸篆从大军平郏县匪,列军功第一。署安阳,大水,不待报,发仓赈之。补项城县,盗匪出没,擒治数人,皆敛迹。洪河界连上蔡,水涨发,两邑田庐多浸没,疏通则此利彼害,构讼久不决。大宪委陈汝两太守会勘,议由蔡境疏引。蔡人持械林立,怡曾剀切晓谕,始释兵听命。项人德之,立生祠。升光州知州,获巨盗多名,置于法。丁忧归,服阕,署陕州,大兵过境,硖石隘险,为备骡驼,而民不扰。修葺召南书院,储二千金,为膏火费。前后在豫三十年,平反巨案疑狱数十。豫抚汇所谳,列荐章,荷优旨云。
行状:宝丰郏县贼起,从方伯马郎山往剿,缚贼山积,置帐前,待鞫,突一贼解缚,持矛直拟方伯,嗔目叱之,贼遽弃矛投地乞命,方伯壮之,事平邀优叙。在豫以善折狱闻,尤著者,为荥阳民姚哑子一事,其人既哑且聋,又眇一目,形骸不全,所由以刃伤堂叔,兼死其母,律以寸磔,大府以疑窦多,下其事,讯诸邻,无触忤状,而哑者不能以言通,则为纸刃一具,绘男妇受伤,男子持刃,两图使之辨视,其人视久之,忽踊跃持纸刃,作杀其叔,与其叔拒而误伤其母状,作势毕,伏妇人图恸哭,始廉得叔故与母通,久欲仇也,时其叔未死,一鞫而伏。
《无棣县志》文学传中的吴熙曾
吴熙曾,字缉文,侍曾弟。嘉庆辛酉进士,授编修。乙丑分校礼闱,得士极一时之选。天性过人,居丧哀毁骨立,事兄敬爱如孩提,少倜傥,多所不屑,既折节读书,通籍后益谦谨。与人交无冰棱,然落落难合,志同则倾倒不厌。为诗文刻至切深,归于自然。不喜声气
曰:吾方蕲自信不暇,安用标榜为哉。著有《少颐诗稿》。
家传:性颖异,生十年,能背诵五经,攻苦于学,夜不寐,或晨坐乱书中,短檠为火镕,廷纸帐,皆灼,家人急呼救之,始觉。以贵介早达。居京师,无洛蜀交,而急师友之急,不啻在己。乡试座师恩少司农卒,家贫子弱,故旧生徒思为援例得官,首次以三百金。其实家世清宦,勇于义,非力所赡也。充武英殿国史馆纂修,而在实录馆,致力尤挚,时已病,辰入申出,劝之稍休不可,竟以不起,年三十三。
《无棣县志》列女志中的吴用孕妻子
杨氏,庠生吴永孕妻,增生钜女也。幼时爱读《女经传》,父钟爱之。十八岁于归,上堂事翁姑,下堂相夫子,及内外大小晋接各以礼举。丈夫、子二甫口食,受章句。及就外傅,戒之曰:“读书作好人,能成名作好官。”尔志此无忘。值寇乱窜,村中有老妇绐之,慰留甚婉,乃曰:“此媪华于言,非信人也,当逸去。”未几,寇至,免于难。岁歉饥,脱簪鬻粟煮粥,赒难无倦色。姑病,吁天求代,卒不起,后事继姑,间生萋斐,无咎言。卒年四十七,累赠一品夫人,乡谥孝襄。
《无棣县志》列女志中的吴式训妻子
李氏,新河知县吴式训妻,惠民太学生立中女。同治七年,捻匪乱集,家人十余口讲说大义,誓以必死,事急,率众登城,城陷,首先投濠以殉。子监生其宪妻冯氏,遇贼抗志不屈。贼众捽其发至院门,冯以手划面,据地大骂。贼怒,用锉刀斫裂头骨,登时殒命。其宪女小姑,年十一岁,随祖母坠城溺水死。监生吴其训女曾姑年十五岁,被贼逼,哭骂不已,受伤无完肤,十指脱落,终不屈,匍匐投城濠死。吴其达女三姑,年十三岁,同时怀钱投濠死。八年,御史游百川,奏请特旨旌表,建专祠。
吴中恺女,适阳信毛氏,扶孀姑避难,被执死甚惨。时人称吴氏六烈。
宝应耿植曰:国家当咸同之间,发捻交哄,群盗猥起,士大夫望风奔窜,惜死以幸免者,比比皆是矣。吴氏一门弱息,方贼之未至也,预以必死为期,及贼之既至也,但以得死为幸,临白刃而弥厉,指清流而同归,此勇夫壮士所难能,而窈窕之质,独有以成其志而完其节,彼岂有所强而为之耶?其精诚之原于性者。然也,事既平,采风者,胪以入,告天子,褒扬节义,予专祠系之。词曰:谓为祸兮名何荣,谓为福兮节何苦。苦节一朝,荣名千古。愧彼丈夫,草木同腐。
另外,《无棣县志》循良传中有:吴志远,字近修,贡生。曾任曹县知县、黄河同知、满城知县、福建邵武县知县,升广西桂林府通判,未到任而卒,著有《治曹纪略》。吴之承,字敬轩,吴垣子。乾隆庚寅举人,曾任昆山、金坛、吴县等县知县,升海门同知。吴式训,字孔怀,道光戊子举人。曾任直隶新河县知县,卒于任。吴豳字稼生,吴重熹子。光绪癸巳举人,曾任广东佛山厅同知,潮州府知府。《无棣县志》忠节传中有:吴之谦,字为吉,增生。吴自肃四世孙。获云骑尉世职,准建祠祭祀。
《无棣县志》文学传中有:吴瑛,字修玉,康熙戊子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吴象默,字从之,吴自肃子。有《半阁诗选》《亦居室赘吟》。吴象弼 字似之,吴象默弟。雍正癸卯举人。著有《杞屋诗集》。吴绍冶,字寿南,诸生,著有《覆瓿草》。吴绍甲,字衣言,吴自肃孙,附贡生,著有《雪心诗集》。吴之裕,字问亭,廪贡生,著有《自怡轩诗》。吴侍曾,字泰孙,吴之承子,嘉庆戊辰进士,著有《竹泉诗钞》。吴式群,字季文,道光癸未进士,著有《家训》《纪闻》《雁舟吟草》。吴式甡,字麓原,道光乙酉拔贡。吴守身,字若曾,岁贡生。吴重周,字长饴,吴式芬子,廪贡生,著有《常惺惺斋诗集》,乡谥和惠。
《无棣县志》孝义传中有:吴象羲,字则之,吴自肃子,有杂诗一卷,家谥孝悼。
至于《无棣县志》列女、耆寿等人物传篇目中的吴氏家族人物,因为许多已不可考证,更不可胜计。如吴象宽妻、吴象默妻、吴之裕妻、吴式芬妻、吴衍曾妻等。
《清史稿》给予了吴氏家族人物极高评价,卷三百二十一有《吴绍诗传》,附列他的两个儿子吴垣、吴坛,称赞吴氏父子时说:“绍诗父子明习法律,为高宗所器。绍诗两为侍郎,垣、坛先后在郎署,特命毋相避。及绍诗移贰吏部,以坛继其后。父子相代,尤异数。乾隆初,重修《大清律例》,绍诗充纂修官,《纲目》二卷,实所厘定。坛复著《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
吴氏家族诗词选粹
吴氏家族人文鼎盛,宦迹半中国。其家族又颇为重视文字留传,后人数次整理、刊印前人著作,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宣统二年(1910年),吴重熹编辑完成《吴氏文存》,作序说:“吾吴氏,自顺治至宣统十朝,虽皆列科名,但遗编零落,未荟成书。重熹自幼留心,随时甄录,已将大清律例通考、捃古录、捃古录金文、金石汇目分编、封泥考略、吴氏世德录、吴氏诗存、吴氏试艺、双虞壶斋日记、陶嘉书屋律赋试帖,次第付梓,独遗文各种,未付其中。近复钞辑,又得四卷,并将投赠诗文,附缀于后,虽多诖漏,所不敢辞。”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体现了吴式芬家族的家风)
吴氏家族的文集涵盖经史子集各个方面,特别是民国时期,吴重憙在天津编辑出版《吴氏世德录》《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试存》,被誉为“小四库全书”。诗歌是文学的皇冠。仅摄取吴氏家族歌咏家乡的部分作品如下。
第一,吴象宽
田家杂兴其一
举举谁家子,抠衣入我庐。光华矜顾盼,自称业为儒。
十年京洛尘,端坐讲唐虞。为君营一饭,起坐自踌躇。
谋妇炊新黍,呼儿剪园蔬。客意不能饱,似叹食无鱼。
吁嗟彼何人,不读农家书。
田家杂兴其二
生女学蚕织,生男学播谷。村落数十家,长幼尽一族。
今年岁事登,令儿入村塾。但欲记姓名,非敢学干禄。
夏秋农正忙,亚旅相追逐。老妻佐馌饷,少女下杼柚。
村塾儿晚归,腰镰司牛牧。
第二,吴象默
西桥牧笛
散步郊原带落晖,西桥西去景依微。
参差茅舍日边隐,三五水禽杪际飞。
弥野云垂晴影乱,隔林风度曼声希。
众鱼恰卜丰年兆,牛背无心溢化机。
秋郊
万木此摇落,林深白板扉。远天晴鸟没,寒径野花稀。
土鼓方联社,人家正合围。无边风景触,掩泪对斜晖。
夏日杂兴
草色苔痕径未荒,隐囊斜倚坐虚堂。
昏鸦争树迷平浦,乳燕惊风过短墙。
火欲中时桑葚熟,雨才歇处枣花香。
清光最忆嫦娥下,影覆高檐趁簟凉。
田园杂诗
平生学稼志,窃愧农不如。愿随田父游,委心事犁锄。
东皋三亩秫,南园一畦蔬。豆荚引蔓长,离离瓜与葫。
生计此亦足,聊以充茶茹。吾将乐终身,安知子孙愚。
第三,吴象弼
吊王忠简公(王佐,无棣名人,明朝户部尚书,死于“土木之变”)
忠简先生有敕祠,潇潇风雨泣霜枝。
千年俎豆西桥日,一死君王北狩时。
秋草荒坟埋剩骨,夕阳古渡下残碑。
孤魂凭吊苍茫里,白苇黄芽尽可疑。
村居杂诗
惯向农家课雨晴,近郊何地不堪耕。
长桥衰柳钩盘水,故垒斜阳广武城。
自小只从渔父乞,青磷任傍豆田明。
歌来无复悲今昔,但和荒原牧笛声。
(钩盘河,广武城,均无棣名胜)
第四,吴绍甲
野雀行
野雀伺无人,登场啄嘉谷。柴车来道周,群飞上古木。
嗟尔腹已盈,尔去田父哭。终岁耕耘忙,计日禾黍熟。
讵意遭秋霖,横流汩川陆。灶觚跳井蛙,田塍翔野骛。
九月水始归,碌碡犹未筑。仅此遗种存,莫辨穜与稑。
谁令汝辈来,饱我心头肉。安得下苍鹰,一击为民福。
第五,吴之裕
早行
行客惊鸡鸣,我比鸡鸣早。出门月在天,四野白皓皓。
朔风摧树枝,严霜压枯草。冷气剥肌肤,似未著絮袄。
辛苦旧饱经,嗟我今年老。此时锦堂人,壶觞正未倒。
第六,吴侍曾
感兴
幽兰生空谷,娟娟自静好。风日媚暄和,春秋随寒燠。
一旦移盆盎,数茎已堪宝。虽然居绮疏,物情违湿燥。
贵人厌滋培,弃置听枯槁。不如田间花,青葱兼茂草。
第七,吴熙曾
秋夜作
凉风下高梧,萧然秋意惊。起视微雨过,烟空澹无影。
夜静闻竹声,滴沥露华冷。中有素心人,独坐发深省。
第八,吴重周
杂述
桃李艳于春,丛桂茂于秋。阅时减颜色,亦与凡卉俦。
智慧须乘时,君子固藏修。时哉不可失,感此心烦忧。
吴绍诗墓志铭精选
无棣吴家官员众多,是不争的事实,而对于官员的品级却众说纷纭。实职一品的官员只有加刑部尚书衔的吴绍诗,江苏巡抚吴坛、湖北巡抚吴垣和河南巡抚的吴重憙属于二品。吴绍诗不是由所谓的正途科举出身,而是通过其叔父的举荐任职,官至封疆,殊属不易。整理、节选大学士于敏中撰写的吴绍诗墓志铭如下。题目是“诰授荣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尚书衔赐谥恭定海丰吴公墓志铭”。
公讳绍诗,字二南,号蚁园,其先自迁安徙海丰。有以进士起家,官山西布政司河东道参议,讳自肃者,公祖考也。赠刑部侍郎,讳象默者,公考也。代有令闻,绍开厥绪。公始补博士弟子,号高才生。会世宗宪皇帝,诏中外举所知各一人,公世父黄梅知县象宽,上公名,班见于廷,公奏对称上旨,得试吏刑部,授七品小京官,改补督捕主事,再迁江苏司郎中,除知甘肃巩昌府,四岁余,擢西安督粮道,为总督劾免家居。久之,上南巡,公迎道旁,有诏问公罢官状,公对以实,天子察其诬,起贵州粮驿道,再命按察云南,移甘肃,即其省进布政使。以内忧归。既免丧,入觐,留为刑部右侍郎。匝月复拜兵部侍郎,巡抚江西,召入为尚书。自刑部迁礼部,未上,以岁祲,奏缓漕事失期,挂吏议夺职,居京数月,上终欲向用公,乃还公刑部,一岁中,以郎中复为侍郎,而公子坛官江苏布政使,方用才略显进,上乃特擢坛刑部右侍郎,而迁公吏部。父子相代左司寇,缙绅以为荣。慈宁万寿,以齿偕廷臣为九老,赐杖游香山,图形禁中。公年七十余,精决如少壮,观者咸叹羡不可及。而公寻以老疾引年,优诏报许,且以公诸子官京师,去来听自便,盖异数也。
公行内修,其于亲事生严丧死哀,笃爱兄弟无间。为人宽厚长者,平常妥言徐视,而居官崭绝有守,嶷嶷然必得其当。出事天子四十有六年,绾职以十数,所至辄有声绩。在巩昌,为兴书院,数亲临之,以进诸生,朴俗以化。岁旱乏种,发俸镪买牛,予民耕,岁则大熟。在西安,修富平渠,绌豪右专利者,沃溉数百顷。其在云南、甘肃,求利害,废置所宜除建甚众,不赫然为名,而渗人肌肤至深。比去,乃益思颂之以至。持节抚江西,宣上德意,数陈被水百姓,剂其赢乏,屯租浮额,白弛其征,视所安便,不苟同异,其他设施功利,大率类此。
盖公于小者,无所不尽意,而决疑平法以慎于狱,则尤其生平卓卓大者,惟天下亦以此称之。先是,公祖少参,既由刑部郎显,公早从黄梅。君习吏事,析律倾服老辈。黄梅君知其才,以是内举公,及历刑部,久益精练绝人,考定新旧法式,具为规条,梳栉细密可长用。起曹属,迄卿贰,谨敏终始如一,而诸子更迭为刑官,亦皆受公教,能其职。昔周公告苏公,以式敬由狱,其后世为周司寇,声施至今。呜呼!如公者,其庶几近之矣。
公享年七十八,薨于乾隆四十一年十月十七日。配夫人王氏,妇道纯备,先公一年卒。子二,长垣,壬申举人,掌浙江道监察御史兼吏部文选司事。次坛,辛巳进士,前刑部右侍郎,今官江苏司郎中,出为从父瑛后。孙二,之承,庚寅举人,中书职衔,垣出。之勷,国子监生,坛出。孙女六,垣出者一,坛出者五。曾孙五,承出者四,勷出者一,婚嫁聘字皆名族。
吴峋的《治河疏》
黄河穿越滨州,滨州籍官员特别重视治理黄河,吴峋也不例外。他的上皇帝书,至今读来仍回味无穷。全文如下。
奉上谕,据游百川、陈士杰奏称,拟亟筑缕堤,籍资保障,开徒骇、马颊河以分水势。著户部、工部速议具奏等因,钦此。
臣窃以为,方今河患,宜杜治河之流弊,仿治河之成规。必帑不虚縻,河无旁溢,庶为经久至计。谨案:《汉书·沟洫志》长安张戎言: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民引河溉田,故使河流迟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是束水攻沙之法,昉自西汉。钦惟国朝治河方略,叠蒙我圣祖仁皇帝亲临阅视,指授河臣累修大工,生民利赖。恭查乾隆二十三年,江南河道总督白钟山奏报,徐城黄河刷深尺寸,河底通畅情形。钦奉上谕,益当坚守束水刷沙之策,不可为保堤放水之庸计,以顾目前而贻远忧也。又乾隆三十九年,钦奉上谕,倘引河一开,黄水经流势顺,或遇夏秋盛涨湍急,遄流吸动大溜,难于遏抑,滨湖民田庐舍,恐不能无冲突之虞。是其利小而患大,不可不慎之于始等因,钦此。圣训煌煌,允为万世法守。今河入牡砺嘴,已二十九年,并无支流分泄,尚复淤垫日高,若再开引河,水势散漫,更难望其汕刷。
黄河水性,中洪大溜,从未分流,此处遄行,他处立成壅阻。而拟开之引河,上接黄河,下抵海口,均有二三百里。即使竭力疏瀹,谅难宽深,水过沙停,徒事劳费。又虑经流势顺,设或人力难施,以致夺溜。则将来挽复牡砺故道,非数百万孥金不能蒇事。马颊小有漫溢,则庆云、盐山诸县恐被其累。如水势大至,则天津为众水所归,形如釜底。大溜北趋,近畿受害,而河海两运,亦恐窒碍,于大局深有关系。
臣考河流,自周定王五年,宿胥口决,以至西汉末,皆由天津入海。东汉以至宋初,皆由利津入海。宋景佑以后,导河入淮,以至国朝,皆由江苏之安东入海。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又由利津入海。今利津海口,又非畅驶矣。夫北流而填淤,改为南行,则南行而壅滞,势将北徙,今即不能导之使南,而可导之使北哉!
臣愚以为,北岸之徒骇、马颊二河,但可勿开,总宜停辍,如必需开挑,既与庆云等县接壤,亦应由直隶地方官详细查看,方为有备无患。可否?请旨饬下直隶总督派员前往徒骇、马颊上下游遍行履勘。如开挑后津南数县及天津海口确无妨碍,奏明,始可动工。夫北岸果建遥堤,尚多保障。今所恃者,一线缕堤,现在,海丰境内,漫水四溢,独马颊干涸。今乃开工引水北行,渐近京师,甚为非计。且所谓不致有夺溜之虞者,恃闸霸而已。以黄水之澎湃喷激,冲涯触堤,岂闸板所能抵御,窃为畿辅危之。臣所谓杜治河之流弊者,此也。
今日之河,必以大开海口为第一要义。恭查,嘉庆十五年,钦奉上谕,黄水下游日臻淤垫,甚至海口阻塞,尾闾不通,经朕力持定见,将海口挑挖深通,堵塞马港旁趋之路,现在河水滔滔东注,更无壅遏之虞等因,钦此。诚以尾闾宣泻不通,上游溃决立见。今牡砺嘴旧河口出路倍窄,河底更浅,自当设法变通。陈士杰既查出利津之南北岭决口,距海不过四五十里,由此开入,较为捷便,且场灶本已漫淹,村庄无多。伏愿皇太后、皇上力持定见,饬下该侍郎即就南北岭决口,导使入海,实为正办。
臣考,历来河工,多于冬令集事,今既查得海口消落之时,水行归槽,便与岸平,疏浚自易得力。应于伏秋各汛,加意防护,仍俟冬令兴工,又海口宜筑长堤。从前云梯关外淤沙,曾著成效,如虑上游盛涨难容,再将缕堤加高培厚,河身逢湾取直,逼溜愈紧,日刷日深,不致涨漫。明臣潘季驯即坚守此法。道光年间,举人包世臣所议,对头斜霸,亦应试办。凡此详见治河诸书,足资考镜。惟费款较多,然与其逐年开挑引河,何如将海口河身长堤对坝,分项分年带修,于河防实有裨益。宋臣文彦博省力役,以足财用之对,御批责其不权轻重,是可鉴也。至混江龙铁篦子,向用于合龙归槽之后,随溜新沙,可资鼓荡,若治年久河淤,则宋人铁爪木把,御批所弗许。臣所谓仿治河之成规者,此也。
臣梼昧寡识,谨就见闻所及,据实沥陈,可否饬下户部、工部一并议奏之处,出自圣裁。臣不胜惶惧,屏营之至,谨奏。
附记
用了一个多礼拜的时间写吴家的稿子,早出晚归,写得很累,因为多数是引用民国《无棣县志》原文,说白了就是抄来的。抄录文献,其实很不容易。古文献是繁体字,古文字晦涩难懂;古文献没有标点,句读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古书再经过翻拍,清晰度不够,认读艰难。如此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做?因为,文献是基础。我们所熟悉的所谓故事,我们的所谓研究成果,基本都是翻译、演绎、综合的文献。所以,我认为把文献原文呈现出来就是贡献。
(作者(左二)考察吴式芬故居)
十年前,我曾经在网上公开承诺过,凡是我写的稿子,没有著作权,无论是谁,谁抄了就是谁的,如果有什么疑问,我还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此,再次声明,如果谁喜欢、需要,拿去就是了,拿去就是行善,就是功德,就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再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