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奋斗精神就要坚定信念(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永葆奋斗精神就要坚定信念(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1)

共大师生意气风发

6月10日,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农业大学联合主办学术研讨会,深入研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办学历史中的红色基因。来自省内的共大校友代表、征文作者代表、老同志代表、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研讨。

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表示,共大是一代人的教育记忆,寄托着一代人的教育情感,蕴含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共大的红色基因,集中体现为“有理想、守信念;不怕苦、敢闯试;爱劳动、勤耕读;向社会、为人民”。有理想、守信念,是内在核心;不怕苦、敢闯试,是显著标识;爱劳动、勤耕读,是实践基础;向社会、为人民,是价值取向。共大的红色基因,是江西农大人科教兴国、强农兴农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凝心聚力、奋勇拼搏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黄路生表示,江西农业大学将以立德树人引领师生坚定理想信念,以艰苦奋斗引领师生秉持优良作风,以勤耕善读引领师生增强实践本领,以强农兴农引领师生矢志服务“三农”,不断从共大的红色基因中汲取坚定执著追理想的强大力量,始终保持向上登攀、进位赶超的奋进姿态,聚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统筹推进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厚校“四大战略”,在质量、特色、贡献上齐头并进,加快实现特色学科跃升国内一流、整体实力稳居省内前列的强校兴校梦想。

江西农业大学校长赵小敏表示,江西农业大学是当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的办学地,传承共大的红色基因,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是江西农大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作为红土地上的新时代江西农大人,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从校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获取不竭动力,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江西农业大学作出新贡献。

省委党史研究室一级巡视员卢大有表示,开展共大的红色基因研究与宣传,对于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创新动力,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共大的创办,开创了新中国教育史上教劳结合的典型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鲜明特征。传承共大的红色基因,必须形成统一表述的科学内涵,使之在全国叫响来、传开来。

【专家观点】

共大校友、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原厅长李国强认为,共大与当年集中办在城市的大多农林院校不同,她分散在全省山区农村,归口省农垦部门领导,实行省、地、县三级办学。同时,领导管理体制独特,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学方针。共大是依托农林垦殖场创办起来的,这使她具有较好的耕读条件,创造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共大的红色基因,表现为坚定信念、育人为本、面向“三农”、创新创业,反映了共大办学的基本经验和特色。

江西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杜天真表示,共大从1958年创办到1980年改制,共22年办学历程,自己从学生到老师经历了共大总校创办和建设的岁月。共大的红色基因,表现为白手起家的创造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勤耕共读的钻研精神、不畏艰辛的刻苦精神、丰富生活的乐观精神等方面。独特的办学方针,使共大师生形成了苦与乐的幸福观、读与耕的实践观、德与智的成才观、教与学的相融观等观念。今天,研究共大的红色基因,需要实践、效应、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强有力的支撑,才能够真正发扬传承好共大的红色基因。

江西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处原处长王锦祥认为,共大的红色基因是共大扎根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在探索和实践如何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过程中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而不断孕育形成的。

在江西农业大学宣传部原部长刘步英看来,共大的红色基因研究,要放在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去思考,要放在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要放在江西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去思考。

婺源县鄣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党总支书记胡桂林表示,作为至今唯一沿用原校名的一所学校,鄣公山共大人以此为傲,决心持续擦亮这一红色品牌。回顾鄣公山共大历史,创办于1958年8月,2005年经教育资源整合,与教师进修学校、卫生学校三校合一,2018年升格为普通中专。学校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共大学子不仅有知识、还要有文化;不仅有文凭,还要有能力;不仅会做事,还要会做人。

共大校友、莲花县教育局退休干部曾国生建议,充分利用共大旧址,开辟为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文化。同时,共大红色基因是新时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教材,用共大的红色基因育人,可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馆长廖述香认为,传承共大的红色基因,对当今高等教育具有借鉴作用和重要意义,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新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业高校优势。

江西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党委书记刘庆言认为,共大的红色基因,包含坚定理想闯新路、崇尚劳动办新校、半工半读育新人、服务“三农”建新村等主要元素,传承共大的红色基因,必须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引得大学生面向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

江西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水发表示,201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乡村人才培养工程,即“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江西农大是“工程”承办单位之一。共大的红色基因,对“工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借鉴共大办学理念,确立符合新时代我省“三农”实际的“工程”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二是要借鉴共大教学管理方法和经验,在“工程”中创新符合我国农民教育时代特点的教改教法;三是要借鉴共大师资培养做法,高质量建设“双师型”工程师资库;四是要借鉴共大毕业后服务经验,实施“两个延伸”专项,提高毕业后跟踪服务质量。

在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教授刘圣兰看来,关于共大的研究还有很多生长点和展望空间,一是共大办学的内涵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共大办学的启示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宽,共大存续期间,在劳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可以在职业教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共大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充分发掘共大办学的现实启示;三是共大办学的资料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共大口述史研究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工作,原共大的师生年事已高,口述资料亟待抢救性留存。

【链接】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办

上世纪50年代,江西在国营综合垦殖场的创建与发展中,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掌握技术有困难,不少地方办起了技术学校,但这并不能满足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提高文化素质的迫切愿望。为培养大批建设人才,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应运而生。

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江西要办半工半读学校的指示,1958年6月9日,省委、省人委作出《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提出以原江西省南昌林校和各综合垦殖场为基础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总校和分校,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又红又专”的办学方针。6月16日,江西省劳动大学改名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此后,全省各地以垦殖场为基础,积极筹备办校,创造了“哪里有垦殖场,哪里就有江西共大分校”的基本格局。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8月1日,设在南昌的共大总校和分布在全省各地的30所分校同时举行开学典礼,标志着一所以“半工半读”为特征的新型大学在江西诞生。经过短短一年多的发展,至1959年底,共大除总校外,分校发展到88所;学生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计5.5万余人。

江西共大的办学成就,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和赞扬。1959年8月,周恩来题写了校名。朱德先后多次来江西视察共大总校和井冈山、大茅山、云山等分校并题词。1961年7月30日,毛泽东亲笔给共大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赞扬信,表示完全赞成共大的事业。毛泽东的信发表后,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江西共大闻名遐迩。1963年,江西共大被列为对外开放单位,成为当时人们竞相前往考察学习的一方热土。据不完全统计,1968年至1980年,江西共大共接待8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567批、7496人次,国内各省市考察人员2691批、55424人次。

江西共大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一项突破性成果,并被载入教育史册。后来,江西共大虽然更名改制,但它的办学经验,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农村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文图由江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