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十一十二章注解 中庸注释二十一
【原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译文】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通行的准则,即修身,尊崇贤德,亲睦亲族,礼敬大臣,视群臣为一体,爱护平民犹如自己的子女,招徕工匠,宽恤四夷,怀服诸侯。修身则仁道立,尊崇贤德则不为谗色迷惑,亲睦亲族则伯叔兄弟不生怨恨,礼敬大臣则政事明,视群臣为一体则士尽忠信之报,爱护平民犹如自己的子女则百姓勤勉于善,招徕工匠则财富器用充足,宽恤四夷则四方归附,怀服诸侯则天下敬。
【注释】
① 九经
凡,《广雅》:“皆也。”
朱熹《中庸或问》:“凡此九经,其事不同,然总其实,不出乎‘修身’、‘尊贤’、‘亲亲’三者而已。‘敬大臣,体群臣’,则自‘尊贤之等’而推之也。‘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则自‘亲亲之杀’而推之也。至于所以尊贤而亲亲,则又岂无所自而推之哉?亦曰修身之至,然后有以各当其理,而无所悖耳。”
宋·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经者,百世所不变也。九经之用,皆本于德怀,无一物不在所抚,而刑有不与焉。‘修身’,九经之本。必亲师友,然后修身之道进,故次之以‘尊贤’。道之所进,莫先于家,故次之以‘亲亲’。由亲亲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此九经之序。”建安游氏(酢)曰:“经者,其道有常而不可易,其序有条而不可紊。”严陵喻氏(仲可)曰:“盖经虽有九,所以行乎九经者,未尝九也,亦本乎一心而已。自古圣相传之要,曰‘惟精惟一’,曰‘咸有一德’,曰‘无贰尔心’,无非存养至一之本也。此心惟一,则九者各得其序。经有九心,亦从而九焉,则颠倒错乱,而失其所以为常道矣。散于九而归于一,其示人君以心法之要,岂不深切矣哉?”霅川倪氏曰:“经者,常也,即所谓庸也。《大学》自‘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中庸》论‘九经’,亦自修身始,而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以是知《中庸》、《大学》一理也。”广安游氏(桂)曰:“经者,言所以经纪天下者也。”长乐陈氏(祥道)曰:“此即文武之政也,其要惟一,其别有九,而其序则《尧典》所谓‘钦明文思’,至于‘黎民于变时雍’,夫子所谓‘修己以敬’,至于‘安百姓也’。”
马氏(睎孟)曰:“治天下国家之道,必有以致其要,亦必有以致其详,故修身者所以致其要也,而九经者所以致其详也。夫身者,政之大本。身立则政立,故先修身,而贤者修身之辅也,故继以尊贤。‘修身’,则内有所守。‘尊贤’,则外有所正。内外之德成,然后可以有为于天下。以其为治之序,则先亲而后疏,故言‘亲亲’,而继之以‘敬大臣’、‘体群臣’;自贵及贱,故继之以‘子庶民’、‘来百工’;自近及远,故继之以‘柔远人’、‘怀诸侯’,此其序也。”
清·李光地《中庸章段》:“凡此九经,皆天子诸侯可通行者,故以为天下国家。概之虽为政而不离乎修身,故修身为之首。前言‘亲亲’、‘尊贤’者,所以修其身也。故先亲次贤,自身之切者而推之也。此言‘尊贤’、‘亲亲’者,所以施诸政也。故先贤次亲,自政之切者而推之也。以怀诸侯告公者,古者邦交,大小相维,各有怀诸侯之道也。”
② 体群臣
《礼记集说》:海陵胡氏曰:“‘体群臣’者,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涑水司马氏曰:“体者,元首股肱,义犹一体。”严陵方氏(悫)曰:“言群臣,则上有以别于大臣。言士,则下有以别于庶民。士,亦臣也,而群臣不止于士。于体言群臣,以见君之于臣,无所不体也。于报言士,以见卑之于尊,皆知所报焉。”
③ 子庶民则百姓劝
《书·多方》:“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孔安国《传》:“汤慎其施政于民,民乃劝善。其人虽刑,亦用劝善。言政刑清。”
《礼记集说》:严陵方氏曰:“百姓举其政之成,庶民言其类之众。百姓贵而少,庶民贱而多。以庶民之贱,犹且子之,则百姓之贵可知。以百姓之贵,犹且知劝,则庶民之贱可知。”
④ 来百工
卫湜《礼记集说》:新定顾氏(元常)曰:“财用之所出,非人君劝,率招徕之,则怠惰废弛,财用不足,将至于民力困穷而礼义消亡矣。”晋陵钱氏曰:“《书》曰‘允厘百工,庶绩咸熙来’者,取诸他国,广求之也。”蓝田吕氏曰:“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男不得专事于农,女不得专事于桑,且将为陶冶,为梓匠,为釜甑以食,为宫室以居,为耒耜钱镈以耕耨,欲其谷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得乎?故曰:‘百工之事,国家之所不可无也。’虽曰末技,所以佐其本业者得以尽力,此财用所以足也。”
⑤ 柔远人,怀诸侯
《书·舜典》:“柔远能迩。”孔传:“柔,安。”《说文》段注:“柔之引申为凡抚安之称。”
朱熹《四书或问》:“《书》言‘柔远能迩’,而又言‘蛮夷率服’,则所谓‘柔远’,亦不止谓服四夷也。况愚所据授节委积者,此长遗人、怀方氏之官掌之,于经有明文耶。”
卫湜《礼记集说》:晏氏(光)曰:“《旅獒》言‘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然后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分宝玉于伯叔之国,皆先柔远人而后怀诸侯,正与此合。”涑水司马氏曰:“柔远人者,驭以宽仁,不强致也。”新定顾氏曰:“抚以恩礼之谓柔,若是则来者愈众,所谓四方归之也,治道立矣,治功著矣。不恃其所能致,而有轻侮诸侯之心,则固当怀之。念之不忘之谓怀,若是则诸侯协心,佐助于我,势莫大焉,威莫盛焉,天下其有不畏之者乎?”
元·许衡《鲁斋遗书·中庸直解》(卷五):“柔是宽恤,怀是怀服。”
⑥ 不惑、不眩
郑玄《注》:“不眩,所任明也。”
朱熹《章句》:“‘不惑’,谓不疑于理。‘不眩’,谓不迷于事。‘敬大臣’,则信任专而小臣不得以间之,故临事而不眩也。”
卫湜《礼记集说》:嵩山晁氏(以道)曰:“‘谗’、‘色’、‘货’能惑我而不惑,则尊贤之功也。有百官之当任使,各尽其材,大臣凛然在上,天下名实不眩,则敬大臣之功也。”
清·李光地《敬大臣则不眩》(清·乾隆《钦定四书文》卷九):“人君以修身为本而笃于亲贤以为辅,则必有贤之等者焉而将以收其励翼之勋也,则必有亲之推者焉而将以成其乐利之治也,是故于大臣不有以敬之,则心志疑而听闻杂,吾见其眩而已矣。”
⑦ 不怨
卫湜《礼记集说》:建安游氏曰:“‘尊其位’,所以贵之;‘重其禄’,所以富之。同其好以致其利,同其恶以去其害,则礼备而情亲,诸父兄弟所以望乎我者足矣,故亲亲则不怨。”
⑧ 畏
《广雅》:“畏,敬也。”
【解读】本段承上文“修身”以至“知人”、“知天”,知“好学”、“力行”、“知耻”三者以知所以修身、治人及天下国家之道,阐述治理天下的九条通行准则。
“敬大臣则不眩”句,意为礼敬大臣,则君臣一心一德而政事明。《易·系辞》:“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宋·张载《横渠易说》(卷三):“天下之动,不眩惑者始能见夫一者也。所以不眩惑者何?正以是本也。本立则不为闻见所转,其见其闻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此盖谓人以贞而观天地,明日月,一天下之动也。
清·吴学颢《敬大臣则不眩》(清·乾隆《钦定四书文》卷九):“知所以敬大臣,治道达矣。夫大臣能尽其职而万事理,敬之亦何事不达哉?故不眩有断然者,且国家设庶司以共理天下事,其是非可否之机,待命于大臣,此固不责其力而责其心者也。惟人主先尽心于大臣,而后大臣能尽心天下事,以尽心于人主。此九经所以有敬大臣之效也。夫隆其名曰大臣,非为养望也,实将以参乎密勿者,为一人励翼之资。抑专其责曰大臣,非为具官也,亦将以殚其猷为者,总百僚纪纲之重。故大臣之聪眀,人主之聪眀也。大臣之闻见,人主之闻见也。敬之而不眩,所可必已。人主以形迹待大臣,大臣引分自嫌,事至而持两可,名实所以淆也。敬之者,一徳一心,体貌非以为文,而大臣亦得坦然自信,竭其夙夜之忱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