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英雄有关的杜富国(那些闪现在英雄杜富国身边的背影)
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钱晓虎、姚劲杰、周贤军
写在前面
“你退后,让我来!”生死关头,90后青年战士杜富国用惊天的一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英雄精神,不止是刹那间的生死抉择,更是经年累月的执着与坚守。危难时刻,杜富国为什么能喊出“让我来”?他的无畏、他的勇气,从何而来?
在采访杜富国事迹的日日夜夜,我们走近杜富国的亲朋好友,走进英雄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营区、雷场,试图从多个维度去探寻英雄成长的足迹,却惊讶地发现,正是这些普通的亲人、战友和群众,以及这些普通的家庭、军营和社会,支撑了一名英雄的孕育和成长,也支撑起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脊梁。
敬礼!
——那些闪现在英雄杜富国身边的背影素描
“娃娃能为国家做事,全家都光荣”
“吃得亏、打得堆”,是黔北人教育孩子的俗语,意思是“做人要大气、要懂得奉献”。从小,杜富国的父亲杜俊就经常对孩子们讲这句话。
童年时代,别人家的铲车“趴窝”了,学过维修的杜富国主动帮忙,从下午5点捣腾到凌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杜富国不用人喊,总是会去帮忙端茶、送菜、摆放桌凳、收拾碗筷;父母在外务工,他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干农活,从小担起家庭重任,他的坚韧、懂事,乡邻们人见人夸。
8年过去,当我们追溯乡土家传给杜富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似乎不是一个直观可感的话题。但没有人否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家风的影响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如空气一样支持和伴随生命的成长,注入了灵魂、化入了血液、融入了言行,润物无声地哺育着他,影响了你和我,在人生中绽放光彩、迸发光芒。
杜富国出生在革命老区遵义,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杜俊作为党员,从小向儿女们灌输着质朴的家国情怀。他给四个儿女分别取名富国、富佳(家)、富民、富强,希望他们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杜俊身体力行,为村里铺路、捐助,为邻里乡亲做好事,从无二话。后来,他又把老大杜富国、幼子杜富强送到了部队,“娃娃能为国家做事,全家都光荣”。
入伍后,杜富国把“吃得亏、打得堆”的习惯带到了军营。他利用休息时间,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战友有困难,他时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万元帮助;在驻地,他常常为乡亲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
2015年的一天,杜俊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爸,我打算申请到一线扫雷。”杜俊听后既纠结又担心,但想想送儿当兵,就把他交给了部队,“命都是国家的”。他选择了支持儿子,只是嘱咐儿子要多加小心。
杜富国负伤后,杜俊自己带足路费赶到医院。得知儿子伤情,杜俊如雷轰顶,但丝毫没有责难部队。在ICU门口守望儿子的几天里,他就蹲在医院走廊角落,一根接一根抽烟,又默默撕绞着手中的塑料鞋套。
南部战区陆军领导探望杜富国后,也专门看望了亲属。面对部队领导,杜俊强忍悲痛说:“我也是一名党员,当兵难免会流血牺牲,比起打仗牺牲的,富国至少命还在。”一番话语让将军动容:“儿子负伤了,还能这样深明大义,这是一位农民的家国情怀!”
杜俊夫妇至今记得,杜富国当兵后第一次休假,是全家无比开心的时刻。叔婶姑姨都来了,都夸富国穿军装很帅,拉着富国看了又看。弟弟妹妹更是争抢着,套上哥哥的军装拍照。
如今,踏着哥哥脚印成长的弟弟杜富强,像哥哥一样圆了从军梦,巡逻在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边防线上。他说:“哥哥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我也会努力当个好兵!”
“想想英雄烈士,还有什么想不开”
杜富国出生在革命老区遵义。他家门口的小路,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他初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就是当年收养革命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孩提时代,杜富国还经常听爷爷和老师们讲红军的故事,知道三爷爷冒着杀头的危险,救治过失散的红军。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走上军旅路,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日历回翻75年,1935年1月19日,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同样在这个地方,带领部队完成保卫遵义会议的任务后,告别湄潭的父老乡亲,挥师西进继续长征。
红色基因在青年杜富国的内心潜移默化。入伍后,杜富国更是被部队红色优良传统熏陶,受强军思想哺育。记者查阅扫雷大队的教育日志,发现“活用红色传统资源”搞教育,成为三次大扫雷的一贯做法。大队运用这些红色资源,将英雄精神融入官兵血脉。
2015年11月,扫雷大队四队来到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在30多年前的战争中,先辈们与边疆人民在这里浴血奋战,铸就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
每年清明,扫雷队都要组织官兵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扫。长眠在这里的960位烈士,人人都有一部英雄传奇。看到韩跃奎烈士墓碑上刻的生平事迹,杜富国深感震撼。
这位牺牲时年仅21岁的烈士,带领战士以身蹚雷,用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宽3米、长72米的雷场通路,被原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同样的排雷行动,同样的青春芳华,同样的边防一线,让杜富国深受触动:“想想英雄烈士,我们吃这点苦,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想不开!”
《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小草》……老山主峰,有一片“老山文化经典歌曲”石林。杜富国看到自己从儿时开始就耳熟能详的歌曲,刻在一块块石头上。
与这些歌曲紧密相连的英雄照片,则贴在一旁的纪念馆。肠子流出体外依然冲上主峰的张大权,眼球被炸掉仍坚持战斗的史光柱,带15勇士击溃30倍敌人的李海欣,“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王建川,无不让杜富国和战友们热血沸腾。
英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红色基因,植入了红色土地,也传递给新的传人。雷场“死亡地带”,杜富国总是自告奋勇、挺身而出,用一次次“让我来”诠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豪迈;危急关头,他冲锋在前、舍己为人,用“惊天一挡”的壮举书写新时代红色传人的荣光。他的这种大无畏革命精神,正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所催生、所需要、所颂扬的基因密码。
“当初为什么要参军入伍?后悔过吗?”记者问。杜富国答:“当兵就要上战场,和平年代没有仗打,能参加扫雷作战行动是我的光荣,我从来不后悔!”
“这里的山山水水,永远记得你”
当麻栗坡县猛硐乡的群众得知杜富国英勇负伤后,壮族老艺人两天两夜一针一线连夜绣出“感恩英雄杜富国”字样的荷包,托人送给英雄杜富国;瑶族乡亲上山挖了专治眼疾的中草药,希望出现奇迹;6名代表穿上最隆重的民族服装,提着自家的土鸡蛋,冒着瓢泼大雨和浓雾,一路颠簸7个小时赶到医院……
英雄,不会独行。杜富国扫雷受伤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国民众的关注,他的伤情让很多人牵挂不已。人们纷纷来到医院探望,表达着对杜富国的关切与敬意。曾在边境作战中光荣负伤的战斗英雄安忠文、一等功臣王曙光、英雄山主攻营营长臧雷,特地赶到云南开远,到病床前为他加油鼓劲。
病房外面的走廊上,总有一些年轻人结伴来看望时留下的鲜花。因为杜富国伤情严重,医生不建议到病房探望,他们就把花放下,隔着玻璃悄悄看上几眼才走。
温暖,围绕在英雄周围;景仰,汇聚在英雄身边!
今年63岁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乔文娟,得知杜富国失去双手双眼后,决定给杜富国捐献移植一只眼睛。她说:“我一定要为杜富国做点什么,我年纪大了,帮不上什么忙,但我的眼不花、发不白,他才27岁,安上我的眼睛,将来还能为部队做事。”
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捐款意愿,香港爱心人士郑先生联系杜富国父亲,愿出资为杜富国安装智能义眼……
杜富国的事迹屡屡刷爆“朋友圈”,感动亿万网友。网友评价:“谁看谁感动,谁看谁流泪”“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国之英雄,我们养你”……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称赞杜富国和战友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多家媒体联袂推出“为扫雷英雄杜富国写诗”网络同题诗会,创办“我为扫雷英雄画漫画”有奖创作活动。著名军旅词作家专门创作歌曲《让我来》,在网上网下广泛传唱!
杜富国的一声“让我来”,被云南、贵州省委政府评价为“使命不落旁人的担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作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成为了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和亿万群众的精神标杆,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役的云南力量、贵州力量、中国力量!
今年3月16日,在杜富国战斗过的麻栗坡县,召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总攻大会,号召党员干部像杜富国一样践行“让我来”精神,进村入户、上山下田,敢啃硬骨头、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实现所有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夺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全社会的尊崇与关爱,给了英雄前行的力量。如今,杜富国用汗水和鲜血浸染的口岸通道,满载货物的卡车川流不息;杜富国用脚步丈量过的雷场,乡亲们种的玉米草果开始收获。麻栗坡县猛硐乡在杜富国负伤的雷场,规划开垦“富国茶园”,乡长盘院华含泪请记者转告杜富国:“富国,你是我们最大的牵挂,是我们最亲的亲人!这里的山山水水,永远记得你!”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