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首(论语共读何其多能)

【共读内容】

9.06 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导读学者】

董树宝: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

郭小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

【共读笔记】

丁跃伟:

【论语晨读】第899天

董树宝:

今天们来讲讲“圣”与“多能”,会有不太不确定的太宰、孔子著名弟子子贡和孔子本人的看法!

“太宰”,官名。。太宰有吴、陈、鲁、宋四国之说,莫衷一是。

郑玄认为太宰是吴太宰嚭,刘宝楠《论语正义》详加考证,赞同这种看法。程树德《论语集释》认为太宰应是鲁太宰。

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想深入了解,可参见《论语正义》。

崔圣:

《尚书》曰:“圣者,无所不通之谓也”。(《尚书·大禹谟》)《尚书·洪范》孔安国注:“于事无不通谓之圣”。

郭小武:

聖,甲骨文,从耳,从口,从挺之本形像壬者,既是声符,也是形符。最早是人耳一体,篆字时候变为口人一体。

@董樹寶 董老师,图片错位了

郭小武:

您引用的是圣(ku,南阳人谓用力于土地者,印象说文中这样说的)

@董樹寶(會通書院) 您先继续,我查一下资料

董树宝:

嗯嗯您提供一个准确的写法啊![抱拳]

纵:《论语集注》:“纵,犹肆也,言不为限量也。”即放纵,任意行事。

楼一家:

论语十二首(论语共读何其多能)(1)

董树宝:

“将”字比较麻烦,我梳理了3种看法:一是把“将”训为“殆”,《论语集注》:“將,殆也,谦若不敢知之辞。”断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黄氏后按:“”也持有这种观点,并以《风俗通义·穷通卷》将其引作“固天纵之,莫盛于圣”以佐证。二是把“将”训为“且”。《论衡·知实篇》:“”三是把“将”训为“大”,汉儒孔安国训为“大”,“天固纵大圣之德”,断句是通行的断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皇侃《论语义疏》也持这一观点,刘宝楠《论语正义》对这种解释有过详细的考证,程树德《论语集释》认为“《集注》训将为殆、与《论衡》训且相类,皆望文生义,非古训也。郝氏将帅之训,有穿凿不可从。”

郭小武:

论语十二首(论语共读何其多能)(2)

论语十二首(论语共读何其多能)(3)

董树宝:

最后一种看法比较通行!

郭小武:

@楼一家宁波晨读转播 [抱拳][抱拳][抱拳]

董树宝:

还有一点提醒大家注意:“太宰知我乎”之后的标点符号问题。不少版本使用叹号(!),《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译注》、《<论语>新注新译》等,而《论语正义》、《论语新解》等注本使用问号(?),这中间有差异,叹号意味着孔子肯定太宰的看法,而问号意味着孔子对太宰的说法持怀疑态度,意在让人深入思考“圣”。我倾向于这一句句末使用问号(?)。

白话试译:太宰问子贡道:“夫子是位圣人吗?为何这么多才多艺呢?”子贡说:“本是上天纵使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了,便说道:“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粗鄙的技艺。君子会多才多艺吗?不多呀!”

最后我们谈谈这一章的义理问题。本章主要讨论圣与“多能”问题,《论语注疏》概言之“此章论孔子多小艺也”,不确切。

本章围绕圣与“多能”的关系来展开太宰与子贡的问答,孔子对之做出个人的评论。本章的基本脉络:太宰:孔夫子多能,故孔夫子当为圣人(多能为圣)子贡:天使孔子为圣,又使他多能(未必多能为圣)孔子:我是君子,多能,但君子未必多能(君子不必多能)。

对于太宰而言,孔子以“多能”为圣,多能就是多才多艺,无事不通。

对于子贡而言,上天纵然使孔子天生成为圣人,又使他多能,两者兼而有之。子贡强调的前者,即“固天纵之将圣”,“多能”正好体现在孔子身上,孔子是个特例。《论语集注》:“圣无不通,多能乃其余事,故言又以兼之。”

孔子对此不认同两者的圣人对答,不谈圣人,而谈君子,否定自己是圣人的说法,以示谦恭之意。孔子从不敢以圣人自居。《论语·述而》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他也未见过圣人。《论语·述而》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在孔子看来,君子尚且不以多能为主,更何况圣人呢。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关键不在多能小艺,而在于大德之道。孔子强调“尚德而不尚艺之意”。“盖圣主于德,固不在多能,然圣人未有不多能者。夫子以多能不可以律人,故言君子不多,尚德而不尚艺之意,其实圣人未尝不多能也。”(《朱子语类》)

本章的关键是以德为圣,还是以能为圣。孔子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吏”(管理畜牧)等粗鄙之事,完全出于生计需要,君子不必多才多艺,关键在于“君子谋道不谋食”。

最后我用《论语》的一句话结束本周的讲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7.6),圣人关键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游于艺”次之。

郭小武:

上章可谓——吉人自有天祐,孔子斯文不朽。本章可谓——天纵之才多能,圣教之言永恒。

《说文》里有聖、圣二字,音义不同。大陆新的简化字系统,以圣代聖,致使古今典籍用字,往往出现错位。

崔圣:

还有您刚才说的这个字图片有错位:

论语十二首(论语共读何其多能)(4)

郭小武:

同类情况,乾干,後后,餘余,鍾鐘钟,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为了补救,《通用规范汉字表》有一些些弥补,不是全部,又有新的麻烦。如钱钟书,钱鍾书,錢锺書……到底一人,还是几人,数字化,小学生,出版界,头都大了

@崔聖 这个图片是圣,不是聖。@楼一家宁波晨读转播 她发的是聖

《说文》聖,通也。从耳呈聲。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通也。邶風。母氏聖善。傳云。聖、叡也。小雅。或聖或不。傳云。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敎萬民。智仁聖義忠和。注云。聖通而先識。洪範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从耳。聖从耳者、謂其耳順。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聖字古相叚借。呈聲。式正切。十一部。

甲骨文,聖,聲,磬,几乎三位一体,郭沫若有专论(不是专篇,是有一段考释)

董树宝:

@郭小武请您好好讲讲聖,这是个大问题[抱拳]

郭小武:

《说文》及注家解说为“通”,是又一个声训名例,古音舌上归舌头,声韵都相近。这个通字,是聖字理解的音义关键。

论语十二首(论语共读何其多能)(5)

历代聖字字形合之,形音义相对是很丰满的。

说文“圣”字解释:卷十三】【土部】 苦骨切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从土从又。讀若兔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此方俗殊語也。致力必以手。故其字从又土會意。从又土。讀若兔鹿窟。按許有窋無窟。此當作?。苦骨切。十五部。

楼一家

论语十二首(论语共读何其多能)(6)

郭小武:

@楼一家宁波晨读转播 谢谢!这个是“圣”字形。上面是“又”表示手有所劳作,下面是“土”

古来也有从“廾”(共拱)的,与“又”同意。

关于“聖”的社会文化内涵,也是非常复杂。大致有王聖、德聖之分,大圣、小圣之别。

先秦多指王聖,孔子横空出世,德聖逐渐压倒王聖。大圣是通于全方位之聖,小圣是通于具体域之聖(茶圣,书圣,棋圣……)

崔圣:

谢谢@郭小武 老师一周以来的精彩解读!小武老师让我们对汉字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及在论语中对于重要“字”的解读的重要性![强][强][抱拳][抱拳]

郭小武:具体太宰之言,可有两种理解。何其多能也?他是说聖应该多能?(正面)还是说聖不应该多能?(负面)古今看法并不相同,但只是暗中争议。按照子贡、孔子解释、辩说情况看,是后者可能挺大。

@崔聖 我把准备的资料集中发一下

董老师说到语气,感叹与疑问,理解上有微妙之不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第二种内涵更丰富一些)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第二种断句较好,语气不断,层次分明。)

@董樹寶 @崔聖 [抱拳][抱拳][抱拳]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者)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第一种顺畅。)

关于“縱”:《論語正義》:“縱”者,朱子《集注》云:“肆也,言不爲限量也。”李氏光地《論語劄記》:“說聖固是天縱,多能亦是天縱,子貢此言,可謂智足知聖,故夫子舍子貢之言,而但言‘太宰知我’,明知我多能也。多能是鄙事,君子且不貴,況聖人乎?蓋避聖之名而示人以學聖之方也。”《風俗通·窮通篇》引“固天縱之,莫盛於聖”,似以“縱之”爲句。皇本“太宰知我”下有者字。

天纵,上天赋予。

将,董老师给出了三种注解,以第三种通行于本章解释。第二种通行于全面,甚至古今,跟将来将要最切近。第一种,殆的解释,实际上是第二种且的解释的变体。

第三种解释有个大问题,以将为大,其实是古来注家的一个误解。诗经材料,将[表情]壮[表情]大。直接解释是壮,有时候表达为壮大,后来注家舍壮,留大,以为将有大的意思,几乎彻底偏离正常轨道,成了悬解,不应该的。

尝试今译: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他怎么这样多才多艺啊!”子贡说:“本来就是上天着意安排即将成就的圣人,而又赋予使他多才多艺啊。”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才能懂得许多粗鄙的技艺。君子会懂这么多的技艺吗?嗯?不会多的。”

此章反映出,就身份认同来看,孔子更接近于贵族,具有贵族的“三观”、习尚。就其以天下为己任、克己复礼、孜孜以求的志向、状态看,则更像是一个具有保守倾向的时代精英。就其成就客观来说,孔子已然超越君子、成为巨儒大圣了。

有一长必有一短,世界上没有完人,圣人只是某一方面的大人物,不应该求全责备。孔学精华在于作为人和社会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于修养系统,而确实不在于科学、技术,甚至不在于自由平等。

崔圣:

@郭小武 老师一周以来的“微言”妙处不断,实在受益非浅!谢谢小武老师[强][强][抱拳][抱拳][抱拳]

董树宝:

二是把“将”训为“且”。《论衡·知实篇》引用本章,并进行解释: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将者,且也。不言已圣,言且圣者,以为孔子圣未就也。夫圣若为贤矣,治行厉操,操行未立,则谓且贤。今言且圣,圣可为之故也。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当子贡答太宰时,殆三十、四十之时也。

郭小武:

这章,可看看李零先生议论,强调孔子谦恭,后人拔高,成为社会常态,有启发性。

我属于深一些,通欠缺的。@董樹寶 董老师循循善诱,得夫子之道。我开头有些忘了导读,只是整些研究心得型的,可能多有理解错位,请读友谅解[抱拳][抱拳][抱拳]

崔圣:

对于@董樹寶 老师评价准确!您自己的解读方式也是大家喜欢的@郭小武 [强][强]

谢谢@董樹寶 @郭小武 二位老师一周以来的精彩!辛苦了![抱拳][抱拳]

董树宝:

@郭小武 谢谢小武老师一周来的谦让!看您的讲读,深受教诲!尤其宁的“默经习注”的观念,我深表赞同!谢谢@崔聖!谢谢各位辛苦工作的主持人和志愿者![抱拳][抱拳][抱拳]

刘国庆:

本章对话貌似浅显,但有很多微妙的信息。首先,太宰的话“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可以知道当时孔子已经以多能闻名。并且,太宰认为多能就是圣。子贡的回答,却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承认孔子已经接近于圣人了“将圣”(我们不理解为“大圣”),其次,认为孔子的“将圣”,是“天纵之”,第三,通过一个“又”字,间接地表明自己认为“圣”和多能无关。这里的天,究竟是孔子的禀赋还是孔子自身的生活遭遇呢?而孔子的回答,透露出的信息更为丰富。

首先,孔子认为自己小的时候“贱”,可见但是孔子自认为已经不再贱了。第二,孔子认为太宰所说的“多能”,是鄙事。是“君子”不必掌握的。换句话说,不仅仅“圣”和多能无关,甚至“君子”都和“多能”无关。第三,孔子认为“贱”需要做“鄙事”,才会“能”鄙事。在这段三方对话中,有一下重大的问题。第一,太宰对“圣”的看法,和孔子对圣的看法有什么差别?第二,圣和“天”有什么关系?达到圣人境界,是“天纵”还是“修德”?子贡的“天”指什么?第三,子贡为什么认为“圣”和能力无关?第四,孔子为什么要以“贵贱”评价人?什么是贵,什么是“贱”?第五,孔子为什们认为多能是“鄙事”?“鄙事”是什么意思?“贱”和“鄙事”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如果在一章中回答清楚,就需要很长的篇幅了。受篇幅所限,我们仅仅谈论一个与本章关联度最高的问题吧,这就是儒门的圣人观和汉语中圣人观的差异。现在汉语中的“圣”,在简化字出现以前是两个字。“圣”和“聖”,这两个字的意思,在古代是不同的。“圣”这个字,甲骨文有(共,供奉)和(土)组成,供土,表示所敬拜的土地神。在古人眼中,滋生万物的土地奇而完美。有的甲骨文将“共”简化成“又”。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许慎的《説文解字》:圣,汝潁之閒,谓致力於地曰圣。从土,从又,兔窟切。把“又”不理解为“供奉”而理解为“致力”,已经扭曲了对造字本义的理解。但从语音上,仍与"土"同音,可见为土的衍生字。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所著《三五历纪》中说: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社者,地方之最小交往单位。《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汉书》之《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东汉时即称社神为社公或土地,而称土地者更甚。社神初无姓名。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国城之内,立坛祀之」。相传发明社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发洪水的时候,句龙就让人们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没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规模是每丘住25户,称之为“社”,句龙死后,被奉为土神,也叫社神,为了纪念他就专门建造了房屋祭祀,称之为“后土”。“社”字在甲骨文中与“土”本是一字,后来加上了“礻”旁,明确了“土”的神性。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

“社”的发展是从地域宗教到国家,即在周以后由国家祭拜的“社稷坛”。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两者,本来各不相干,自周以后,人祖与土地神开始混淆。土地神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民国(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的神祇。东晋以後,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东晋的《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後,蒋子文显灵於道说:「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这里所指的福尔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人公道。中国南方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论语十二首(论语共读何其多能)(7)

道经《道要灵只神鬼品经》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录》称,「京师社神,天之正臣,左阴右阳,姓黄名崇。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於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都市商人把土地公视为财神。除了每月初二和十六两天的祭祀外,二月初二那天,商家都要为土地公举行盛大祭典,这叫做“做牙”(吃犒劳)。因为二月初二是最初的“做牙”,所以称为“头牙”。这天晚上,店主照例要用祭拜土地公的牲醴,招待伙计、房东、亲友和老主顾,这就叫“造福”。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最后的“做牙”,所以称为“尾牙”。台湾仍然保存者对土地神的信仰。除了以上祭日外,因为土地公掌管与人民生计息息相关的土地,而成为一方人家的保护神。为此,一般人都要不时地拜拜土地公:如家人生病、儿子参加高考、服兵役、亲戚车祸……等等。农民收成好,固然欢喜一场;收成不好,也得祭拜,以求来年。现代社会天天大兴土木,也得祭祀一番。因此,土地公是台湾民间祭拜最勤的神祗。

“圣”这个字,在后来中国文化的泛神论发展中,由特定的土地神扩展为各宗教的神仙等。如:圣诞(泛指神、仙、佛、菩萨的生日);圣姑(传说中称得道成仙的女子)等。同时也指神灵的神通广大,如斗圣;显圣等。

“聖”这个字,甲骨文像长着大耳的人,表示耳聪大慧者。中国远古祖先认识到,善听是内心宁静敏感者的超凡能力,能在自然环境中辨音识相者,是大觉悟的成道者。有的甲骨文加“口”(说,预言),表示预言。造字本义:先知先觉、洞察真相并能预言者。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壬”(能力超群者),突出“聖”者的超凡“能力”。篆文明确“壬”的字形。《説文解字》:聖,通也。从耳,呈聲。听信之谓聖。——《管子·四时》睿作聖。——《书·洪范》。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母氏聖善。——《诗·邶风·凯风》而聖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聖人莫之。——《诗·小雅·巧言》是故聖愈聖,愚益愚。——韩愈《师说》

自后稷开始起,土地神开始人格化,人王开始获得神性。"圣王"的传统开始。在战国时期,“圣人”已经指治天下的人王。“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继天下之疑”,(《易系辞下传》)“帝德广运,乃圣乃德,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大禹谟》)《吕氏春秋察今》中说,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到了东汉的《白虎通》,聖人已经难分人神了:聖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圣”字的神性开始消解,许慎《说文解字》把“圣”解为“致力於地”,就已经没有神圣意味了。这样,一者上升,一者下降,两个字的含义开始相混。《汉字简化方案》以“圣”合并“聖”,更造成了两者完全混一了。

在孔子时代,圣人还是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孔子自己在追求“圣”的境界,但认为自己离圣人差得很远:《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但作为言语科高足的子贡,即使在孔子生前,却已经开始了造圣的运动。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贡在答话中说孔子“将圣”,“将”是将来时,说明孔子在生前并未称圣。子贡没有办法明确地把孔子当成圣人,是因为孔子明确地否定自己是圣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在孔子死后,儒门失去了反对“造圣”的最大障碍,孔子就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但这还是儒门内部的事情。孔子由帝王封圣,从北魏开始。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封孔子为“文圣尼父”,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封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封孔子为“先圣”,孔子称圣才成为帝王和儒门共同的认知,孔子的思想才变成不可怀疑了。

一ོ半痴:

@刘国庆 我是既嫌复杂琐屑了,不利于传播;又觉得挺有味道,类似满汉全席[表情]

刘国庆:

本来事情就不简单

一ོ半痴:

删繁就简

董树宝:

先秦圣人观是个大问题,今天我只是围绕本章谈了谈,其实要复杂的多了!

郭小武:

@刘国庆 聖,圣,本是俩字,完全不同的俩字。圣,不是兔窟切,是说读音像兔窟的窟字。不可将简化的圣与聖作任何联系。圣,在古代,只是个方言用字。其他受教[抱拳][抱拳][抱拳]

陈圭寧:

@郭小武 有一长必有一短,世界上没有完人,圣人只是某一方面的大人物,不应该求全责备。孔学精华在于作为人和社会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于修养系统,而确实不在于科学、技术,甚至不在于自由平等。[强]

刘国庆:

@郭小武 许慎看法似乎未足为据。

郭小武:

@刘国庆 这个不可含糊的,不是了解,是一定定的共识。千万。

@刘国庆 可不能够的,相当于把博士后,开玩笑说成博士皇后

总不能说乾隆是干事情干得多,所以是干隆。

@刘国庆 你查一下辞书,看看什么读音

董树宝:

@郭小武聖,圣,本是俩字,完全不同的俩字。[握手]

@刘国庆 小武老师是古文字研究专家,你就从了吧[偷笑]

郭小武:

@董樹寶

嗯。聖观念,是百家争鸣时代的一大问题。

刘国庆:

@董樹寶 小武老师看法是从说文来的。问题是,从许慎那里就错了。

郭小武:

汉字简化有一法,就是把复杂部分用“又”代替:鷄[表情]鸡,雙[表情]双,轟[表情]轰,聖[表情]圣。简化的圣,碰巧遇上古来方言用字圣(窟音),于是才混淆的。

@刘国庆 不可以吧?许慎这里只是客观收入两个字。方言用字,许慎只有记录的份儿,很难说有自己看法的

董树宝:

@郭小武 郭沫若:“聖”“从耳口会意”,顾颉刚“闻声知情”,“聖”与耳口有关,有耳聪目明之义。“声入于耳出于口”,是指圣人把耳朵听到的上天旨意传递给人,因而“圣”是天与人的中介,起到沟通天人的作用,这是一个由“聪”而“聖”的演化过程。

郭小武:

当然,简化汉字,有时候取自宋元俗字,道理还是一样的。草书以来,就有用“又”作为泛化替代偏旁的

刘国庆:

@郭小武 在简化以前很久,这两个字就混用了。

郭小武:

@董樹寶 聖字中口偏旁,按照从具体到抽象来看,一、嘴巴对耳朵,就是聽字(甲骨文有这字)二、善倾听,善语言。这个意义近于“聰”三、聖人善聽神諭,这是哲学化解释。诸子阶段,如韩非子解释公私两字,还有一贯三为王,等等,如此。

郭小武:

@刘国庆 也还是草书等影响,是字形末梢之混,不是本源之通。

刘国庆:

@郭小武 关键是,圣的本意是社神崇拜还是"致力于地"?

郭小武:

致力于地。按照读音来比类(是大概率科学的),相当于刳木为舟的刳。广义同源词族是挖,抠,等等。

刘国庆:

@郭小武 这是我和您的区别

郭小武:

土[表情]社,才是文字之联系。

@刘国庆 需要古代的“圣”的支持证据。文献足证才好。

刘国庆:

甲骨文的写法就是自证啊。

郭小武:

@刘国庆 甲骨文学界,没有把“又土”释为“聖”的。

刘国庆:

@郭小武 我也没有啊。您再看看我说的。

郭小武:

@刘国庆 我是一知充百用,刚好学这个。其他方面,国庆老师广征博引,我总是认真在拜读。[抱拳][抱拳][抱拳]

刘国庆:

我解释的是,对土地神的供奉。

郭小武:

@刘国庆 对土地神的供奉,就是“土社”,皇天后土,社稷之神。

董树宝:

@刘国庆 在小武老师面前,您还是从了吧[偷笑]

刘国庆:

您在看看这个字,许慎是不是错了。

郭小武:

这样说吧,如果上出甲骨文表示的是土神供奉,那也是“土”,不是用力于地的“圣”。而学界共识,“圣”音窟,传世先秦文献,难见实例。

刘国庆:

@郭小武 那是因为您受限于许慎的看法,以为那是个方言字呢。

郭小武:

圣土,聖聽,拉两者到一起,也是不需要啊。您还是受了简化字合一的影响。才会沟通两者的。

董树宝:

补充一点:其实这一章隐含着从西周圣人观念到春秋圣人观念的变迁,太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周圣人观念(注重“多能”,多才多艺),而春秋时期有变化,子贡和孔子代表的是春秋时期的圣人观(大德之圣、内圣外王,尧舜是也)!

《论语·宪问》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作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刘国庆:

@郭小武 您没有注意到再简化字之前,两个已经混用很久了。

郭小武:

比如我的名字,上网一查,郭小武,还有不少,于是论证我们同一爹娘。聖圣字形,本不存在本源关系的。“圣”,传世文献罕见,从《说文》是首选。

刘国庆:

@郭小武 您有没有汉的石经资料?我想找没找到。

郭小武:

混用很久,是草书、俗写,很久超不过宋唐吧?跟孔子时代还很远。

刘国庆:

@郭小武 那比现在的简化字早了很久了。

郭小武:

@刘国庆 本质还是两个字,是说性质上,两字有别。本形不同,本音不同,本义不同。

刘国庆:

@郭小武 当然是两个字

郭小武:

@刘国庆 两个意义范畴不同的字。

刘国庆:

问题是,这两个字的混而为一的过程,体现了我们文化的重大变化。

@郭小武 您还是没有仔细读我的文字。这两点上,您我看法一致。

郭小武:

混同于末梢。后後,干乾,余餘。

刘国庆:

@郭小武 我研究的是:他们怎么混一的?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郭小武:

干乾,怎样统一的?

刘国庆:

您以为,那仅仅是个错误。不是的。这是个重大的文化结构转向。

郭小武:

@刘国庆 干乾,其实还有音和义模糊的联系。圣聖关系,偶然性太大。

刘国庆:

人神合一的过程,就是儒门造圣的过程。

@郭小武 您以为是偶然,就不会去问没什么了?

郭小武:

人神合一的过程,就是儒门造圣的过程。@刘国庆 挺好,可这跟“聖”说话,别跟“圣”勾连。

刘国庆:@郭小武 不是的。聖的神话化和圣的人化,两者才合一了。

这是个双向的过程

郭小武:@刘国庆 偶然也有偶然的基础不是?唐国强演了皇帝,他祖上就是皇帝,还是他将来要做皇帝?这种偶然中找必然?

@刘国庆 窟音的“圣”,跟“聖”本不是一家人呐。你的反切,兔窟切,有这个音吗?兔窟,兔的洞穴好不好?

您说兔窟切,于是当“土”来解释“圣”,古来有这样勾连的吗?

刘国庆:

@郭小武 我觉得您说的这一点有道理,我需要再查一下

郭小武:

@刘国庆 [抱拳][抱拳][抱拳]我也在反省。甲骨文学界释“又土”为说文“圣”,是不是习焉不察,弄拧了。

论语十二首(论语共读何其多能)(8)

论语十二首(论语共读何其多能)(9)

于省吾先生,以“圣”为“垦”。“垦田”,甲骨卜辞较常见。

刘国庆:

@郭小武 有功夫查了应该是从土从又。讀若兔窟。是我记成反切了,谢谢小武老师纠正[抱拳][抱拳][抱拳]

郭小武:

@刘国庆 国庆老师,刚好在读若表示读音的位置。按段注等,《说文》读若多半有表达语源、语音双重作用。[抱拳][抱拳][抱拳]

刘国庆:

语音的位置是啥意思?

郭小武:

《说文》有“读若”例,读若是比方的读音,刚好这个读若,还给的是双音节能拼合。当时没有反切出现。

@刘国庆 也谢谢您,提醒很多,思考很多。文献复杂程度超乎想象。述而不作,其实不太可能了,二千多年前的文献,还这样要求,客观上难以实行。

蔡氏车之:

君子之争,真理愈明。但逼嫁不好。

刘国庆:

谢谢小武老师指出,找到一位古文字老师,往后这方面多和您请教[抱拳][抱拳][抱拳]

李偉東:

夫子之述而不作,就像佛陀弘法四十九年之后说:我从未说法。


——<参考资料>——

预习资料:

【杨伯峻译文】

太宰向子贡问道:“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道:“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便道:“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巧吗?是不会的。”【注释】太宰——官名。这位太宰已经不知是哪一国人以及姓甚名谁了。

【论语正义】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孔曰:“大宰,大夫官名,或吳或宋,未可分也。疑孔子多能於小藝。”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孔曰:“言天固縱大聖之德,又使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包曰:“我少小貧賤,常自執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當多能。”正義曰:鄭注云:“太宰是吳太宰嚭。”僞孔兼存吳、宋。方氏《觀旭偶記》:“鄭以爲吳太宰,蓋以夫子雖兩居宋,但一則年十九娶於升官氏之女,時子貢猶未生,一則年五十六去衛後,過曹適宋,於時有桓魋拔樹之難,宜無冢卿向子貢私論夫子之聖。惟吳太宰則《左氏傳哀七年》‘公會吳於鄫’時與子貢語,十二年‘公會吳於橐臯’時與子貢語,其秋‘公會衛侯、宋皇瑗於鄖’時又與子貢語,故定爲吳太宰。《史記孔子世家》吳客聞孔子‘防風氏骨節專車’,及‘僬僥氏三尺’之語,於是曰:‘善哉聖人!’是前此固有以夫子之多能爲聖者,亦吳人也。”案:《說苑善說篇》:“子貢見太宰嚭,太宰嚭問曰:‘孔子何如?’對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嚭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對曰:‘唯不知,故事之。春子其猶大山林也,百姓足其材焉。’太宰曰:‘子增夫子乎?’對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賜其猶一累壤,以增大山,不益其高,且爲不知。’”此子貢與太宰嚭論述聖德之證,而太宰之爲吳太宰嚭益信。“縱”者,朱子集注云:“肆也,言不爲限量也。”李氏光地《論語劄記》:“說聖固是天縱,多能亦是天縱,子貢此言,可謂智足知聖,故夫子舍子貢之言,而但言‘太宰知我’,明知我多能也。多能是鄙事,君子且不貴,況聖人乎?蓋避聖之名而示人以學聖之方也。”《風俗窮通篇》引“固天縱之,莫盛於聖”,似以“縱之”爲句。皇本“太宰知我”下有者字。 注:“太宰”至“小藝”。 正義曰:鄭《周官目錄》云:“冢,大也。宰者,官也。”又太宰注:“變冢言大,進退異名也。”先考典簿君《秋槎雜記》說:“天子六卿,冢宰亦曰太宰。宋備六卿,同於天子,魯則羽父求太宰,鄭有太宰石錑,楚有太宰子商,蓋散位從卿,列國之僭制也。”謹案:散位從卿,夫是大夫,故此注以太宰爲大夫官名也。《列子仲尼篇》:“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與?’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宋是商後,故亦稱商。此注兼存吳宋,或即暗據《列子》之文。今不從者,商太宰是與夫子語,非問子貢,不若吳太宰親問子貢爲得實也。“疑孔子多以於小藝”者,正以禮樂是藝之大,不得爲鄙事,惟書數射御皆是小藝,太宰所指稱也。《淮南子主術訓》:“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弘,勇服於孟賁,足躡郊莬,力招城關,能亦多矣。”此時傳夫子多能之事。太宰以多能爲聖,但有美辭,無疑辭也。注亦微誤。 注:“言天固縱大聖之德,又使多能也。” 正義曰:注以“固天縱之將聖”爲句,亦通。大聖,即將聖也。錢氏大昕《潛研堂文集》:“《詩》‘有娀方將’、‘我受命溥將’之將,並訓爲大。然則將聖者,大聖也。”案:《荀子堯問篇》:“然則孫卿懷將聖之心。”亦謂大聖也。《論衡實知篇》子貢曰:“故天縱之將聖。”將者,且也。不言已聖,言且聖者,以爲孔子聖未就也。孔子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墨水 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當子貢答太宰時,殆三十四十之時也。案:故與固通,將聖,當從此注訓大聖。子貢初與太宰嚭語,在哀七年,夫子年六十五。至哀十二年,則已七十,而去在三十四十之時,誤矣。 注:“我少”至“多也”。 正義曰:居官則有府史或胥徒,用給徭役,不自執事也。夫子少小貧賤,始習爲之,故多能爲鄙人之事。《周官遂人》:“五酂爲鄙。”《荀子非相注》:“鄙人,郊野之人也。”鄙即是賤。下篇“鄙夫”訓同。“君子”者,則有德堪在位者也。

论语十二首(论语共读何其多能)(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