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活动有哪些(草原上的狂欢蒙古族盛典)
在蒙古族的诸多盛会与节日之中,那达慕大会是非常别树一帜的,那达慕大会堪称蒙古族最重要的盛会之一。在这场盛会之中,不仅有各种载歌载舞的表演,还有各种打猎与比赛,那么这场盛会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举行的呢?
一.历史悠久的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戏”,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祭祀活动,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的特色。《赤峰民俗文化》:“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畏兀尔文,公元1225年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曰:成吉思征服了花喇子模,为庆祝胜利,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
在十三世纪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纪行》中,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和其它许多蒙古族民间史诗中,多处记载着有关那达慕的盛况。
蒙古民族的那达慕活动比较普遍,其中:“好汉三艺”比赛活动规定为那达慕固定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好汉三艺”即:骑马、摔跤、射箭。蒙古族把“好汉三艺”当作生活和生产中的过硬本领,男人没有“好汉三艺”,就难以走南闯北,建功立业。
因此,蒙古族多数在孩童时就开始练骑马、摔跤、射箭等功夫,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展示自己的硬本领。那达慕大会上的“好汉三艺”比赛场上,也伴以鼓乐助威,朗颂词激励赛手。如“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暇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好汉三艺比赛,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你擎起万钩弓啊,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尤如满月,啪地撒放扣环,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飞翔的大雁,啊!祝贺你啊!生铜熟铁般的力士。”赛手们听着动听的颂词,激发斗志,赛出好成绩,“好汉三艺”优胜者,被群众所拥戴。
关于北方游牧民族在草原聚会的场景在南北朝时期就曾出现过,《北史.高车传》就记载了北方游牧民族高车族聚会时的场景:“文成时,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会。”在聚会上举行的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在《辽史》和《金史》中均有相关一记载。
《辽史·太宗纪》载:“(天显)四年春正月壬申朔,宴群臣及诸国使,观徘优角抵戏。(中略),(七年六月)庚辰,观角抵戏。”辽代贵族、官僚及平民百姓盛行角抵、击球、射箭、双陆、围棋和叶格戏等体育活动。角抵类似摔跤,是辽朝人十分喜爱的一项运动,许多场合都有角抵表演。”
《蒙古风俗鉴》中详细叙述了那达慕大会的盛况:
祭敖包,也是自古就有的习俗。(中略)。对于祭赦包的收入,要列名加以分配,用肉做成粥后,各用自己的碗分去吃掉。吃完酒肉和饭,要进行选马活动。在十五里以外,排好队同时起跑,每二十匹或三十匹为一组赛跑,选出其中最快的为良马(名马和名骑手都在敖包上产生)。在各爱里的快马名骑手的选拔活动中,也要选出驯马的老手。
骑手一般都要由十五、六岁的人担当,骑马的人接近敖包时骑手要高声欢呼,观看的人也齐声欢呼.从三十匹四十匹一组中选出的快马,还要进行几次选拔后,对于优胜的马按其色泽命名,这样的马才叫名马.马好与不好,速度的快慢,都在敖包会上见分晓。哪个地方、谁的什么色的马,在敖包会上出了名后,这个马的身价特贵,买马的商人也都到敖包会上选买良马。
因此,祭赦包活动相当热闹而繁华,人们要赶几天的路去赶大赦包会进行赛马。也因此,人们不管多远,都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名马,好马是经过几个敖包会比赛的优胜者。好马也分几等,速度快、活儿好的、色泽漂亮的为头等好马,另外有走马、侧步小走马、快颠步马、碎步小跑、飞驰等共六种。
这种祭敖包活动从古就有,古时非常重视这种活动。现在寺庙兴起,在寺庙搞这种赛马活动的虽也有,但一些地方仍用古代方式活动,如今已经形成了在寺庙聚会的习俗,但一些旗仍像古代一样,在敖包会上进行赛马,仍在春秋两季,在古老的教包上或已定的地方进行。
依据这些记载,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社会人文环境是它形成的范式。
到了清朝,那达慕已发展成为定期召开的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大型娱乐活动。盟旗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一次规模宏大的那达慕大会,除了体育比赛,文化娱乐活动外,又增加了集市贸易、物资交流活动。
根据记载:那达慕大会的集会,是每年按四季进行的,所谓集会,其种类分两种。一是属于处理官司和处理军务的集会,这种集会要在前几天就通知各地,说明为什么集会,在军务和处理官司的集会上,没有摔跤活动,不要摔跤手参加,只要求每个努图克来多少人,带多少军需物资就可以了,然后开会商议;另一种集会,是在每年春秋两季。因为草原的情况,需迁往别地时要集会。
还有各努图克的长官或一些在职的大富户得了儿子,儿子娶媳妇,嫁女儿时,也都要举行喜庆集会。这种集会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各努图克要选拔较好的摔跤手,到会参加摔跤比赛,以供参加聚会的人们观赏。由到会的首席贵宾,向优胜者发奖。奖品是衣物、鞋、荷包以及羊肉、酒,几头大牲畜为奖品之首,当做喜庆的礼品奖给。喜庆集会上的摔跤之事,要请几位有名的摔跤手研究决定。
如果是旗一级的集会,凡与该旗主有亲属关系的官民,都可以把自己地方的摔跤手带来。由于有这些亲属参加,对当地官员的跤手和上级官员带来的跤手都要留情,无论如何对上级官员的跤手和替他们来的跤手都要手下留情。
执政大官的跤手的力量就是差些,下属官员带的跤手力量大些,进了坟场也要让一手。在集会上摔跤时,主管摔跤的侍卫长官要登记好名字,排好摔跤的先后顺序,定好各跤手的对手。摔跤时由裁判在旁边观察是否合乎规定,名摔跤手和大官的跤手交手时,先要取得双方官员的同意并与摔跤双方运动员本人问好,取得双方的证词才进行。
二、蒙古男儿“三艺”
1.蒙古摔跤
蒙古摔跤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蒙古语称“博克”,摔跤手称为“博克沁,一般通称蒙古式摔跤。蒙古摔跤有独特的仪式、服装和单淘汰制的比赛规则。
蒙古族传统的摔跤比赛,在早期没有正式的场地,选一处平坦地方进行比赛。清代以来,正式比赛要选修场地,铺以黄沙和沙土地面,隆重时还要铺一层毡子。在正式比赛或表演时,摔跤手要袒胸裸臂穿“昭德格”。下衣是肥大的摔跤裤,脚蹬蒙古靴或长筒马靴。颈部套有标志优胜成绩的五彩“景嘎”。“景嘎”越多,表示优胜次数越多。
摔跤手所穿的“昭德格”以及套裤和皮靴上,常缀以象征吉祥和壮观的金银饰件。摔跤手在伴唱的摔跤歌声中,以狮子舞步或鹰舞的姿态跳跃出场,绕场一周,向来宾和主持人合掌致意,摔跤手双方也以礼相会,然后由裁判员发令,开始比赛。比赛者不分体重大小,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均采用淘汰赛,一跤定胜负。胜者欢舞跳跃,败者则不许再上场。
胜负以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败,摔跤技巧上有“大招三十六,小招如牛毛”之说。用脚的招数时,脚部不许超过对方臀部。获胜者的前三名为得奖者,按传统举行隆重的发奖仪式,优胜者获得重奖和极大的荣誉,公认为勇士、力士,受到大家的尊重。”蒙古族摔跤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2世纪,在蒙古族中就已非常盛行。
2.蒙古赛马
赛马是那达慕大会上最牵动人心的节目,赛马也是蒙古男儿“三艺”之一。赛马运动的产生,也与蒙古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蒙古人狩猎放牧离不开好马,行军打仗也少不了快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他们必须要练就强壮的体魄及熟练的生产技能。这是牧人得以生存的必要前提。因而蒙古人从孩童时期就开始练习马术。
蒙古族的赛马,分赛奔马和赛走马,前者是赛速度,后者是赛稳健快速的对侧步伐。参加赛马的人数多少不限,可以是几十人或上百人;年龄不限,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男女儿童;赛奔马时不备马鞍,不穿鞋袜,身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有的缠红绿绸,有的戴三尖帽,有的戴圆筒帽。比赛开始前,骑手依次排列在起跑线上。当比赛命令一下,骑手扬鞭策马,你追我赶。比赛结束后举行颁奖仪式,授称号,唱赞歌,奖励获胜者。
3.蒙古射箭
射箭是蒙古男儿“三艺”之一,射箭分静射、骑射、远射三种。静射即站立射靶;骑射,射手骑马奔跑中发箭,参赛者自备马匹弓箭,其样不限。比赛规则是中靶箭数多者为胜。《元史.兵志》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
关于把射箭当作娱乐项目的早期记载,在《黑勒事略》中就可以见到:“霆在金帐前忽见勒主同一二人出帐外射弓只,鞋主自射四五箭,有二百步之远射,射毕即入金帐。”从这段记述里,我们发现蒙古皇帝平时也有射箭的爱好。
《黑靴事略》载:“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索维之鞍,稗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凡其奔骤也,践立而不坐,故力在跄者八九,而在骸者一二。疾如飘至,劲如山压,左旋右折,如飞翼。故能左顾而射右,不持抹鳅而已。其步射,则八字脚步阔而腰蹲,故能有力而穿札。”
射箭源于狩猎和军事活动,随着社会安定,成为民族体育的竞赛项目,每逢重大节日和活动,不分男女,都愿意引弓劲射,一争高低。射箭比赛可分为立射、骑射,射程不等,有二十五步、五十步、一百步之分。比赛规则为三轮九箭,每人每轮只射三箭,三轮中以中的多少决定胜负名次。
建国初期,内蒙古有关骑射文化习俗保存最好并传承下来地区之一,要属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一直到1965年在巴林右旗查干穆仁和古日乐太两河流域活跃着身背祖世相传的弓箭手。小孩在童年时期也乐于学箭。他们踊跃参与各地举办的各种射箭比赛,他们都是世代射手,各怀祖传绝技。
三.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在阳历七、八月间,农历六月,天高气爽季节,草原上水草丰茂,牛羊肥壮,都举办相当规模的那达慕大会。大会期间,举行祭祀敖包、骑马、摔跤、射箭、博克、马球、摩托车、武术比赛项目,文艺表演,组织旅游,招商引资、传播科技信息,开展商贸物资交流活动。
那达慕大会规模有大有小,有苏木(乡镇级)、嘎查(村级)召开的,也有牧民个人出资举办的。那达慕大会的会期一般三、五、七天不等。
每当举行那达慕大会,象过节一样,热闹非凡,草原牧民身着艳丽的服装,拉着骆驼,骑着马,坐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那达慕会场周围,牧民们在草地上搭起自家的帐篷,支起锅灶,杀羊、煮肉、熬奶茶,炊烟升腾缭绕,人欢马叫,其情景令人陶醉。夜幕降临,牧民们在草地上点燃簧火,伴着悠扬的马头琴声,欢快地跳起舞蹈,直到深夜,人们始终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参考资料
【1】泰亦赤兀惕·满昌主编《蒙古族通史》
【2】郭雨桥著.《郭氏蒙古通》
【3】魏昌友主编.《赤峰蒙古史》
【4】金海等著.《清代蒙古志》
【5】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第三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