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刘杨 邓菲 周祖妮 薛晶

1935年,14岁的赵无极考入国立艺术院。同学们对他的一个印象,是喜欢穿着滑轮鞋从白堤断桥过来的锦带桥上,“刷”一下滑下来,一直滑到平湖秋月。

春风拂面,美术系的学生在湖边写生,音乐系的学生在教室里弹琴练唱。那正是十余年前,蔡元培先生所设想的场景。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1)

20世纪30年代,学生在孤山写生

1927年,蔡元培出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决定实现他“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在长江流域办一所国立艺术大学。关于校址,蔡先生颇费思量,最后认为“莫过于西湖”,“盖其地山青水秀,逶迤数百里……”

次年春天,受蔡先生之命,国立艺术院创建于西湖。没有校舍,以一个银元为租资,向蔡先生爱徒、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校长蒋梦麟租借西湖罗苑,以解办学之急——其旧址,便在如今平湖秋月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旁。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2)

罗苑旧址

3月16日,艺院匆匆开学。之后,全体师生于罗苑拍摄下一张大合影,成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经典图像——80余位艺术院师生立在山水之间,建于水上的哈同花园校址宛如一艘巨大的画舫,浮游在湖面。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3)

1928年,国立艺术院全体师生合影

照片中的师生不会想到,90年后,一群南山路的来者,复刻了这一刻——他们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500余位师生——国立艺术院,便是中国美院的前身。

“重访孤山,九秩梦寻”,由此,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这一日,天刚灰亮,数辆大巴从南山路出发,车停孤山之麓,数十位白发的老教授们,首先缓步下车。

回忆与湖光一起,拂面而来。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4)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5)

1955年,吴山明才刚满16岁,不过1.37米高。那日下午,和同学一起用扁担挑着行李,到孤山的美院附中报道。当时,从吴山附近的红门局到孤山,只能靠步行,抵达时,天已昏暗,摸遍全身,只找出七分钱,买了两个红薯,两个小男孩勉强填了肚子。

这所学校,后来成为他一生的轨迹。“当时老师教我们不要做画匠,要做大画家,都是精英化教育。同学们非常刻苦,上下课都在画画。礼拜天,为了让我们休息,老师只好把画室门锁起来,大家又想办法翻墙进去画。”

他还记得,当年周总理来看望莫朴院长,同学们在校园里团团围住他,争着和总理握手。有人还浑水握第二次,总理笑着说:“你已经握过一次了,不好再握第二次了。”

每天一早起来,同学们绕着孤山跑步,有时还去西湖游泳,钓鱼钓虾,上山采梅子。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6)

20世纪50年代外西湖校舍一角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7)

1955年的创作教室

直到1957年7月,美院开始迁往南山路。那个炎热的夏天,吴山明和几个同学一起,背着行李从苏白二公祠的宿舍出来,将铺盖卷儿往船上一扔,一路划巴划巴,就这么划到了南山路。而彼时的南山路,还属市郊,钱王祠再往南,是成片成片的公墓。“南山路被一排树分为左右两道,中间的树荫下,还有不少披屋,吃吃馄饨、修修皮鞋。”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8)

20世纪30年代,学生泛舟湖上

有新来的媒体问吴先生的年龄,“我78岁了,在美院呆了整整60多年,其中教书教了54年。”

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约莫500米的孤山路,航拍机、游艇、摄像机将拍摄区域全方位覆盖,师生们一字排开,国画系、油画系、史论系、专业基础教学系……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9)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10)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11)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12)

89岁的全山石先生,被当年的学生们簇拥着沿着湖边往前走。常青跑到前头,抓拍下曹意强挽着全先生笑得灿烂的样子。这些学生,如今个个也是名师了。自己读书时的校园呢?全先生有些恍然。他记忆中,当年的学校,“还不如今天一个系大啊”。

1949年,家住平湖秋月浙大宿舍的全山石考入美院,学校和家咫尺之距,几乎没有分别。他还记得,当年的宿舍是八人间的,朴素却温暖。只是,回忆也有一些怅然。“宿舍的同学?大部分已经走了。老师们,也都不在了。”

“当年哪位老师在这里读过书?”副院长高士明提议,大合影后,当年在孤山校址念过书的十余位老教授们,坐下,一起合个影。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13)

数十年的回忆叠加,而今谈起,都是传奇。

还有人记得,也是1949年,方增先先生(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刚刚考入国立艺专。7月的一天,他走出教室,有同学指着前面一个正对着西湖写生的老者说,这“老头”就是黄宾虹先生。方增先只见他拿着一本手掌大的本子,偷偷张望了一眼,吓一跳——画的跟眼前完全不同。回去琢磨半天,方增先慢慢明白,黄宾虹先生画的是胸中丘壑。这一幕,令他一生受教。

郑朝先生,曾被美院院长许江称为“写家谱的人”。在他的《国立艺专往事》里,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孤山下、西泠桥边的美院里,弦歌塔影荡漾,大师与高徒辉映:

“最易见到名师,是在上下班之际。那时潘天寿已辞去校长职,一身轻松,穿着长袍,施施而行,露出一点疏懒本色。黄宾虹,年已耄耋,来到校门口就被国画系学生搀扶而行,到了教室却传出他朗朗语音。林风眠戴着法兰西帽,挂着笑容,有时还拎着一盆花,要带回他的玉泉私邸。西画系主任吴大羽一星期从沪来一次,步履匆匆,坚定沉着,发出咚咚声。但有的先生如雕塑系教授程曼叔,不按时上课中间来中间走,你要在上下班时遇到他则不容易。”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14)

1929年下半年,国立艺术院部分师生在校舍一角哈同花园合影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15)

20世纪30年代初,林风眠、林文铮、潘天寿、李超士、蔡威廉、李苦禅等国立杭州艺专师生合影

此时此刻,如今孤山地图上已查询不到的老地名,一个个清晰起来。

第一个记忆地标,正是罗苑,它有一个杭州人更熟悉的名字:哈同花园

罗苑本是犹太富翁哈同给中国妻子罗迦陵建造的名园。1927年,林风眠等受命来杭办学,在西湖觅址,认为在罗苑建校最为理想。一银元租园的故事,后传为佳话。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16)

20世纪30年代的哈同花园

1928年春,国立艺术院在罗苑举行开学典礼。林风眠为院长,林文铮为教务长,吴大羽为西画主任教授,潘天寿为国画主任教授,李金发为雕塑主任教授,刘既漂为图案主任教授,法国人克罗多为研究部导师,共有教职员30多人,招收首届学生70名实际到校注册56名。当日嘉宾毕至,蔡元培亲自主持,并发表著名演说:“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完成人们真正的生活!”

之后,艺术院又向杭州市当局租得照胆台、白苏二公祠、三贤祠等处为校舍,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系及预科和研究部。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17)

20世纪30年代初国画、西画、图案教室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18)

1930年代国立杭州艺专收藏的石膏像

1933年,学校成立音乐系,也设在罗苑,所聘教授多为外籍专家。教室琴房大多濒湖,歌声琴声,悠扬婉转,播于湖上。西湖游船,荡漾至此,忽听美妙音乐,常常叹为仙境。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19)

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教室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20)

1930年代演出剧照

第二个地标,便是照胆台。1947年入校的国立艺专新生,报到地点就是“照胆台”。由于美术专业的教室对采光有特殊要求,学校拆去旧屋,新建了一排平房。新教室全部按照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样式,从屋顶采光;原诂经精舍改成了西画系教室,有林风眠教室、吴大羽教室、关良教室、倪贻德教室等,一溜排开,十分气派。

抗战胜利后,罗苑被收回,学校全部集中到照胆台一带,又盖了一座二层大楼,楼下设校长室、会议室和其它科室,楼上辟为教师宿舍。新中国成立后,艺坛翘楚刘开渠、江丰、倪贻德、莫朴、庞熏琹、彦涵等均住此楼,朝夕相处,关系融洽,晚间湖上散步归来,常聚一室,俨然沙龙,教学探讨、老区故事、社会经历,以及上海—延安—巴黎,海阔天空,古今中外,无所不涉,谓之“楼居夜话”,不少教学设想和具体措施,乃从夜话中来。

学校刚建成时,没有礼堂和陈列馆,后经由师生和外界捐款,共筹得约六万多银元。一年左右,大礼堂与陈列馆落成。陈列馆是罗马式的,大柱子、落地窗,高敞明亮,为当时国内最现代的陈列馆之一。每年都举办教师美术展,一些个人风格强烈的画家,如潘天寿、黄宾虹、林风眠、吴大羽、关良、倪贻德、雷圭元等人作品尤为引人注目。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上海举办首届全国美展,因杭州有国立艺专和这座陈列馆,破例来杭展出,盛况空前。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21)

首届全国美展

最后,沿着照胆台往东走,便到了早年的学生宿舍——苏白二公祠。当时学校将旧楼改造,建成两幢筒子楼,分作男女宿舍,右边的苏公祠为男生宿舍,左边白公祠为女生宿舍。为了纪念苏白二公,中间又建一小厅,将原二公祠的重要石刻都嵌于墙上,以作保存。

那段学生时代的宿舍生活,回忆起来也是熠熠生辉:“宿舍里朝南的房间,可放眼西湖,碧波万顷;朝北的房间绿荫掩映,鸟声啾啾。每室约十二平方米,抗战前住二人。每人有自己的领地,壁上悬挂美术作品,或乐器、芦花等心爱之物。当时的学生都非常用功,朱德群(著名画家,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早起晚睡临书法;赵无极(著名画家,获法国骑士勋章)迷于西方绘画,把画册顺着倒着看,细细研究和临摹;难怪浙大的吴冠中(著名画家)暑假在这里住了几天后,决心弃工就艺,考入艺专从头学画。”

除了上课,学生们生活也很充实:“苏白二公祠白天显得十分宁静,大家都去教室上课了,下午不上课时很多人去校外画风景或速写。到了晚上就热闹了,大家整理日课、读书作画、听听音乐,当然也有去孤山北麓谈恋爱的。城里有了好电影,就三五成群去看电影,印象最深的是美国片《魂断蓝桥》、苏联片《宝石花》和国产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夜归时,月下白堤,很有诗意。”

直到1958年,美院从哈同花园整体搬到南山路,第二年正式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22)

1946年教育部复员文件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23)

1947年杭州教室实景

重访孤山的这一刻,前一日从北京赶回的院长许江,在原校址前吟诵写就于数日前的《重访孤山赋》

“戊戌之春,正月之末,国美师生计约五百人,踏青白堤,重访孤山。春山如睡,湖水正兴,烟波浩渺,山色空濛……”

不远处,蔡元培林风眠两位先生的铜像在雨中矗立,师生静静聆听,西湖畔有笛声悠扬。

落款处,许江写道:“身在望京,心寄孤山。”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24)

大学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解(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25)

孤山的记忆被唤醒,想起1928年,教务长林文铮先生在开学仪式上演讲的《本校艺术教育大纲》:“艺术学校不是单为栽培后进,而是师生共同研究的场所,掌教者应当自认为永无毕业的老学生。”

林先生一定未曾想到,九十年后的这一天,一群老学生和新学生,重访孤山。

从国立艺术院到中国美术学院,岁月流转,人事更迭,而孤山精神不灭。

诚如许江所说:“吾辈师生列阵于湖畔,追摹九十年前全院师生临湖留影,托身湖山,寄言未来。”

此时此刻,师生们对着天空中的航拍机招手,前辈们未曾设想的今天与未来,都已经来了。

重 访 孤 山

戊戌之春,正月之末,国美师生计约五百人,踏青白堤,重访孤山。春山如睡,湖水正兴,烟波浩渺,山色空濛。

1928年,恰是这个时节,受蔡元培先生之命,国立艺术院创建于西湖。因无校舍,以一个银元为租资,借罗苑以解办学之急。于是艺院落地于孤山之麓、平湖之滨、罗苑之舍、白苏二公祠之周遭。1928年3月16日,艺院匆匆开学。4月8日,蔡元培先生特从南京赶来,补行开学仪式,并发表《学院只为研究学术而设》的演讲,揭开艺院九秩卓绝的历程。

九十载坚守之史诗,建校一代名师之激情,可纪念者有四:

我国莅亚洲东缘,称文明古国。近代以来,国势渐弱,中兴之理想在国力、在实业、在教育。蔡元培先生力倡“社会之美育”。在开学讲演中,蔡先生呼曰:“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其旨振聋发聩,湖山皆响。艺院诸师紧紧相随,高擎“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之办学宗旨,倡艺术运动,办学术刊物。艺院立天地之心,觅兼融之道,于中华文艺复兴有扭乾转坤、呼唤风气之功。此纪念者一也。

艺院初建,名师毕至。院长林风眠先生率旅欧归来诸君,倡兼融东西之帜,敢为天下先,甘为艺术战!潘天寿先生发自强霸悍之力,立自主增峰之教,若中流砥柱,矗于新文化的狂风激浪之中。艺院教师兴理论热潮,扬湖山诗性,创《阿波罗》学刊,倡实验戏剧,虽学风各异,却相得益彰。同无妨异,异不害同,浩浩乎遗世独立,翩翩然云翔自由,真一代名师名节、大家大气。此纪念者二也。

艺院建于西湖中央,背枕葛岭,临水楼榭,衔白堤西泠一线,簇苏白长伴湖山。国美承两宋之风雅,得湖山之灵秀,含英咀华,修葺学脉,商略文心,在真山水中铸炼风韵英姿、诗性气质。此纪念者三也。

艺院青年,热血青春。应鲁迅先生之感召,投身新兴木刻运动;创“一八艺社”,发林木之榛莽,鼓救亡之长风。扭转社会风气,背负时代担当,开启自由自省力量,铸炼先锋先行意识。众学子观风雨,览江山,以“万不得已者”涤荡心胸,呼号奋发,义烈风华,慷慨之怀抱,先锋之精神。此纪念者四也。

重访孤山,吾辈师生列阵于湖畔,追摹九十年前全院师生临湖留影,托身湖山,寄言未来。吾辈师生登舟而行,扣舷而歌,于一湖烟水间,咏怀而归。文艺复兴之使命担当,勇立潮头之先锋意识,兼融并蓄之学术精神,人文湖山之诗性气质,乃国美历代创造者之无尽藏也!重访孤山,正是吾辈返乡溯源、“缓缓归矣”之心灵共享。

许 江

2018年3月13日深夜

身在望京,心寄孤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