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5月22日,据新华社消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几年前,袁隆平还曾笑言,自己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肤弹性,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充满自信。他经常提及两个落空的机会,以证明自己的身体还不赖。
2020年11月16日袁隆平在湖南湘潭河口镇的试验田中查看低镉水稻的长势。新华社发
据南都此前报道,1952年,22岁的袁隆平报名参加飞行员考试,从重庆西南农学院8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通过36个体检项目后,被选为空军预备班的一员。但在入空校报到的前一天接到通知,不用去了。
同年,就读于西南农学院的袁隆平,凭借高中就拿过武汉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的游泳技术,代表川东区到成都参加西南联省游泳锦标赛。前三名都进了国家队,得了第四名的袁隆平,就此错过成为游泳运动员的机会。他将这次失利归咎于成都的小吃太多太好吃,以至于吃撑了影响了发挥。
想当飞行员又想入选国家游泳队的袁隆平,在秘书辛业芸访问整理的《袁隆平口述自传》里称,因为自己这种凭兴趣和爱好的性情,到毕业时,大学同学们给了他一个鉴定: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合起来就是自由散漫。
“哈!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还是这样。我不爱拘礼节,不喜欢古板,不愿意一本正经,不想受到拘束。”
袁隆平22岁的这两次遗憾,后来在很多人看来实属庆幸,因为人们差点失去一位享誉中外的杂交水稻专家。而他之所以选择学农,缘于从小产生的志趣。不过,那是一次美丽的误会。
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读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老师带他们去参观了一个园艺场,各式各样的花像毛毯一样铺在地上。这让他想起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镜头里窗边外满是随手可摘的水果,想喝牛奶,奶牛走过来顺手接一杯……袁隆平称,“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
为了学农,1949年,在大学填报专业时,袁隆平还与父母有过争执。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在老家德安县当过小学校长和督学,后来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的教会学校读高中,毕业后在安徽芜湖教书。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袁隆平随父母曾居住北京、天津、江西赣州、湖北武汉、重庆和南京等地,成长环境基本上都在大城市。父亲不理解他为何要学农,建议填报理工或者医学专业。母亲则劝他,学农很辛苦,将来要当农民。
年少的袁隆平一意孤行,不以为然。
直到1952年,作为农学院的学生的他第一次深入农村住在农民家里,他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农村又苦又累又脏又穷。袁隆平曾直言不讳,如果小学老师带他们去的不是园艺场,那么他可能不会立志学农了。
不过,也正是看到当年农村的真实场景,袁隆平更坚定了学农的信念。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里,饥饿的感觉不堪回首。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说当时感到非常自责。
此后,在安江农校发现“鹤立鸡群”的稻株;1970年,助手在他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在海南南红农场找到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再到1974年试种他所育成的品种“南优2号”杂交稻亩产628公斤;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水稻育种计划……袁隆平沉浸在自己的稻田世界里,不断寻求突破。
他曾多次表示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前者是他1999年就开始讲述的一个梦,梦里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大粗壮,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人坐在水稻下乘凉……
自喻像贪财一样贪产量
袁隆平曾获“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他说:“我们在全国有81个百亩示范片,有了经费之后,就可以拿这笔钱买更多的肥料,请更多的人员,去搞高产杂交稻。”他表示,所得的奖金将用于科学研究,发展杂交水稻,使水稻达到更高产量。
2019年10月袁隆平(右二)与测产专家组考察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试验示范田。新华社发
他曾在首届国际水稻论坛上透露,2015年云南个旧首次达到16吨/公顷的第五期目标,2016年在云南个旧和河北邯郸的两个示范区又获得突破成功,2017年正在向亩产1134公斤,即每公顷17吨攻关,“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有90%的可能性(实现)”。
袁隆平对于水稻高产的追求并不止于此。
作为袁隆平的第三个博士生,育种专家邓启云在他身边从事研究已有三十多年。袁隆平曾问他,“我们的超级杂交水稻可以创造什么样的纪录?”邓启云回复,“根据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潜力估算,我想,依靠常规育种技术应该可以达到亩产1200公斤吧。”
对于水稻研究,袁隆平一贯执着。2017年一次论坛开始前,有人从机场接到了袁隆平一行,三个小时后再去拜访袁隆平,他已经在田间了,田间种植材料的责任人则开始向他汇报情况。
作为跟随袁隆平二十余年的秘书,辛业芸曾告诉南都记者,这些年人们总是喜欢打听“袁隆平现在还下田吗?”辛业芸说,田间观察一如他的生活习惯,哪能说改就改?身边人也曾因为心疼而劝袁隆平少下地,但杂交水稻研究是他一辈子的事业,“他乐在苦中”。
田间种植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就像他的儿孙,牵动着他的心。邓启云很能理解老师袁隆平这般迫不及待的心情。一个品种从育种设计、亲本选配、杂交筛选、品比区试、生长试验直至最后审定等过程,一般需要七八年时间才能大面积推广。对育种专家来说,一个品种无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邓启云看来,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激情且热爱实践的人。他善于发现自然和生活中的变化。每到春天,他总是第一个发现院子里的树枝发芽、开花的人。
“在田里查看成千上万份育种材料,有时光是一天就要看千来份,材料的淘汰率在80%-90%。如果没有激情,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邓启云介绍,有人曾问袁隆平,“你看超级稻像不像美女?”袁隆平笑着回复,“那就是啊!”
一位与袁隆平相识二十余年的水稻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作为一个优秀的世界级科学家,袁隆平不仅在学术上一直站在最前沿,而且始终坚持深入田间一线。即便功成名就,年纪大了,他也有还要拼搏的心态。
对于追求水稻高产的动力,袁隆平曾自喻像贪财的人,“百万富翁想千万,千万富翁想亿,我贪产量,到了700公斤,我贪8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最后1200公斤,18吨,不满足,因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心态年轻不服老
老骥伏枥,袁隆平并不服老。
他不喜欢别人喊他“袁老”,而且比起“袁院士”,他更喜欢被叫做“袁老师”,因为这样很亲切。
除去“杂交水稻之父”的光环,生活中的袁隆平随性可爱,不少接触过他的人评价,他的心态绝对是30岁。
2017年,辛业芸曾向南都记者介绍,袁隆平当时用的手机还是老牌的诺基亚,主要是嫌麻烦,他是急性子,不能容忍太复杂的操作。2000年那会,当私家车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有点遥远时,袁隆平已经买车了。而他买车的理由是响应国家号召,“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袁隆平有时总会有孩童般的想法,比如因为父亲曾在铁路局工作,所以他特别希望坐火车去旅游;因为事务缠身,他还有到深山老林躲起来的想法。在辛业芸看来,“他不是泥腿子科学家,他的举手投足是一位学者,而且身上有种烂漫的情愫。”
除了游泳,袁隆平喜爱的运动还包括排球。他自称排球技术有二流水平。“每次打排球,只要他上场,球场上的气氛总是非常活跃,他玩得很认真,就像小孩子一样,其他人都忘记比分了,他一定记得”。
当排球打得好,他便大声称赞。打砸了,他就马上喊人“瓢师傅”。在长沙方言中,“筐瓢”意为关键时刻掉链子、出差错,袁隆平将失误者统称为“瓢师傅”。不仅如此,视各人出现失误的等级及严重程度,他还将此分为“大瓢”、“二瓢”等。
在邓启云的印象中,老师永远是这样充满活力的人。他还记得有一次,晚上到老师家,老师趴在床上,一边让按摩师按摩,一边看别人下象棋。“一个棋下得不好,他竟从床上跳起来,直叫人家是‘瓢师傅’”,邓启云说。
据邓启云介绍,袁隆平很早便不再招收硕士和博士生。挂在他名下的学生估计有三十个,但是毕业的可能就二十来个。每年师父农历七月初九生日时,众弟子都会从各地赶到长沙为他庆生。离得近的,则周末回来陪他打打麻将。这是老师的另一个爱好,输的人要钻桌子。“打经典麻将的老手,基本上周末都会开打,现在是谁厉害谁陪他玩”,辛业芸说。
除此之外,袁隆平也有柔情的一面。他喜欢古典的小提琴曲,称这能把人带到一个很舒服很美好的境界。大学里,他还是合唱团的成员,他的声音较低,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大bass(低音)。袁隆平也喜欢听经典的歌曲,苏联歌曲《喀秋莎》、英文歌《Old Black Joe》都是他常唱起的歌。
袁隆平身边的工作人员称,他很有人情味。“我们是为他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一直很关心我们。比如到外面出差,袁老师打电话来,第一句先问我,小辛你好不?我很感动。”辛业芸对南都记者说道。
2010年,在原西南农学院53届老同学聚会上,袁隆平发来一封信,其中引用了一句话:“百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是多来唏,七十是小弟弟”,建议老同学们提高生活质量,过一个愉快健康的晚年。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向雪妮 张林菲 李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