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村名来历(兰考县各乡镇名称的来历)
由兰封和考城两县合并而成,而兰封又是由兰阳和仪封合并的,所以兰考县是三县归一。
1、兰阳
金国天兴元年(1232年),划东明县南部六乡置县,以首乡兰阳定县名,设兰阳县,县治在流渠城(今河南兰考县东南八里)。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黄河决口,兰阳县治迁至韩陵(今兰考县东北五里)。明洪武元年(1368) ,县治迁至马邨(即今兰考县城关镇)。清朝承袭明制,兰阳名字一直被沿用。
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泰山封禅,路过东明县杨岗。发现杨岗背坡兰草繁茂,芳香异常,实属罕见,于是改杨岗为兰岗。当时乡民多居于岗南,故称其地为兰阳。
2、仪封
金朝时,割考城、襄邑、东明等部分属地置仪封县,故城在今县城东北,现为仪封镇。
县名出自《论话》的“仪封人请见”。“仪”,是卫国的仪邑,封人是管理边疆事务的小官。孔子在周游中到达仪邑,仪邑的封人求见孔子。
3、考城
考城在西汉时称菑县,东汉章帝巡行到了此,取发扬光大“列考武皇”业绩之义,改菑县为考城。考城县治在汴水北,取水北为阳义,北魏改名为考阳,隋朝复置考城县。
兰阳街道
原为城关镇,兰阳县治所在地。
桐乡街道
辖原城关乡部分地区,焦裕禄同志当年在此辖区内栽有泡桐,如今桐树如盖,桐花灼灼,因而取泡桐花开,千顷澄碧之佳意为名。
惠安街道
辖原城关乡部分区域,与兰考产业集聚区套合。
堌阳镇
据传古时堌阳一带有“遍地黄河”之称,唯此地地势较高,势如堤堰,按字意讲:堤堰即堌也,其地又位于古黄河之北(古代山南水北为阳),故称为堌阳。
堌阳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古羊”,和一个离奇的传说有关。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原考城县城(民权县北关集)被黄河水淹没,迁县城于堌阳集。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县城建成。
原为济阳城,秦置济阳县,因位于济水之阳而得名,遗址尚在,并有西关、南关、东关等名称。
考城镇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初期,有张姓人士在此建立村寨,名张庄寨。
据传清乾隆四十八年,黄河决口,漂来一口棺材,上书“张君”二字,张庄寨的一个张姓人家把它埋到村东头,为了纪念,人们称此地为张君墓。
1949年解放后,考城县人民政府迁往张君墓镇。2014年7月2日,更名为考城镇。
南彰镇
据传原名李家楼,因村东有南彰庙,后村以庙名,故名“南彰”。
红庙镇
原名小寨,清乾隆年间建红砖庙,扩小土寨为大寨,改村名“红庙寨”,简称“红庙”。
谷营镇
清咸丰年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大片土地和村庄被淹,之后有一户人家迁此营生,称“孤营”,因“孤”与“谷”同音,后建村改名“谷营”。
闫楼乡
据传该村原名“北庄堂”。清乾隆年间,闫姓迁此建楼,名“闫家楼”,后简称“闫楼”。闫楼村宋庄据传清乾隆年间,宋姓迁此建村,故名“宋庄”。
仪封镇
原名向楼,明洪武初年,仪封县治徒此。
清乾隆年间,因河患,仪封没于水,县治并兰阳。
小宋镇
原名“河北口”,宋仁宗年间,宋祁为状元宋郊之弟,人称小宋,定居此地,后设集,名“小宋集”,简称“小宋”。
许河乡
明永乐年间,许河村居民原居在大堤以北的“老牛圈”内,距现址约500米,因姓许族人率先迁居,且寨子周围经常泡黄河水而得村名,称“许河寨”。
由于居地地势低洼,人们相继搬迁到现址,新址已居住100多年,后来人们把现在住的村就叫“新许河寨”,简称“新寨”,也就是现在的许河村。
孟寨乡
清代,孟姓在此建村,故称孟家寨。后孟氏后人迁走,但村名不变。1916年村内的黄秀才和周姓村民为了防河水和土匪,带领全村人修筑了一圈寨墙(1955年废),后简称孟寨。
三义寨乡
三义寨原名“惠家堂”,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东惠堂人管老兴先生发起东惠堂、西惠堂、王圪垱三村合议筑寨,共成义举,故名“三义寨”。
葡萄架乡
据传明朝此处临汴京大道,有葡萄架,下设茶摊,供行人饮茶休息,后建村,名“葡萄架”。
东坝头镇
据传,此处原有黄河北堤,清咸丰五年(1855年)被黄河水冲断,称东坝头,后护裹河堤为坝,建村起名东坝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