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人间的花火小说(穿越八十五年的青稞香)
53岁的洛绒达瓦经常在村口转悠,那里有他的青稞地,也是他的“聚宝盆”。
洛绒达瓦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普玉隆村的村民,他听爷爷奶奶讲过红军与青稞的故事。“红军长征曾在我们家住过,爷爷和很多老乡都拿出青稞送给红军。”洛绒达瓦10月下旬对来访的新华社记者说。
图为洛绒达瓦在家中筛青稞。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红军战士在爬雪山过草地的漫漫征途中,青稞是重要的充饥粮食。
甘孜州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杨剑锋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仅甘孜县就支援红军粮食630余万公斤。在海拔3000多米的甘孜县,青稞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在红军长征胜利85年后,雪域高原上,青稞的香气依然浓郁。
对于洛绒达瓦一家来说,用青稞粉做成的糌粑,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洛绒达瓦家里有20多亩地,其中有15亩就用来种植青稞,产量在5000斤左右。
拖坝乡副乡长夺吉拥西说,普玉隆村现在有60户332人,耕地面积1573亩,其中大部分耕地种植青稞。
“一家人哪里能吃那么多青稞,以前只有堆在家里,卖也卖不了那么多。”用手捧着一捧青稞,洛绒达瓦用鼻子闻了闻,缓缓告诉记者说,这些青稞都是今年产的,散发着新鲜的青稞香气。
在川西高原上,很多村民和洛绒达瓦一样,几年前家里都堆积大量青稞。甘孜县甘孜镇的村民友西告诉记者,自己家以前产的青稞由于卖不掉,后来也不想种地了。
但这种情况从2020年开始发生转变,高原上特有的青稞香气不仅留在村民家里,也开始飘向全国。
洛绒达瓦2020年很顺利地卖出了近2700斤青稞,只留下自家食用和喂牛的青稞,完全没有浪费。“我把青稞卖给园区,100斤能卖230元,去年青稞收入有6000多元。”洛绒达瓦说,以前100斤青稞只能卖100多元,还卖不掉。现在,根本不愁卖。
洛绒达瓦口中所说的园区,就是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园区。园区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村民的青稞,加工成青稞饼干、青稞生粉、青稞熟粉等无公害高原特色产品。记者在这个园区看到,生产车间整洁干净,原料库房里散发着特有的青稞香气。
图为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园区研发生产的各种青稞产品。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园区运营负责人王建利告诉记者,这些产品2020年10月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园区已收购青稞700万斤,支付群众1500万元,实现群众增收500万元。企业生产的青稞产品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解决当地群众就业达到130人。
在甘孜县,村民们种植的青稞经过园区企业加工,正变成各类青稞产品。“以青稞饼干为例,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沿海地区,供不应求。”王建利说,饼干散发着特有的青稞香气,很受消费者欢迎。
85年前,青稞作为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重要粮食,现在这里的青稞又发展成了高原特色产业。洛绒达瓦在种收青稞时,除了播种用手撒,其余的耕地、收割等全用机械化操作。在甘孜县,青稞种植面积达到9.7万亩,年产青稞2.5万吨。
在青稞产业发展过程中,在当地建立加工企业是关键。甘孜县经信商务局副局长李小庆说,2017年开始,甘孜县派出多个工作组到拉萨、广州、上海等地考察青稞食品加工,前后三次赴上海与企业洽谈。格萨尔青稞文化园不仅提高了青稞产业附加值,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当地群众卖粮难的问题。(记者周相吉、高搏扬、张海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