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畔的风景(邂逅澜沧江畔的美丽人生)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东北部,流经西藏、云南两省区,纵贯横断山脉,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南北走向的河流。所经流域,几乎包括了世界上除戈壁和沙漠以外的所有自然景观和气候类型。流域区为多民族集聚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习俗风情、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背境溶为一体。中新社记者李江宁 摄
杂多县地处澜沧江源头,被誉为“中国雪豹之乡”,其境内有高山、湖泊、草原等,风景独特。图为杂多草原乌云滚滚来袭,一束阳光照在经幡上。中新社记者刘忠俊 摄
红星生活在澜沧江边多民族聚居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茨中村。讲起自家的葡萄酒,红星自信满满。红星说,“在别人的眼里,我的家乡是偏远、封闭的。但在我的眼里,这里的雪山、河流,甚至一草一木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船长”扎西然丁的家乡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这里是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核心区。每年七月和八月是三江源的雨季,蜿蜒清澈的澜沧江水变得湍急而浑浊,与江两岸的高山峡谷、丹霞地貌交织在一起,美得像幅画。此时是澜沧江的漂流黄金季,吸引着世界各地江河探险者来此体验“漂流”。资料图为漂流爱好者在奔腾不息的澜沧江感受大自然。中新社发 澜沧江源漂流有限公司 供图
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首届澜沧江源风情文化旅游节上的藏戏表演。中新社记者胡贵龙 摄
被誉为“澜沧江源头第一县”的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举行赛马会,在青海玉树,当地藏族民众无论祭山敬神,迎宾送客,操办婚事,都离不开赛马,马匹是他们最好的“朋友”。中新社记者胡贵龙 摄
地处澜沧江源头的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震后重建的格桑小镇内集中安置了305户牧民,每户牧民都住上了政府免费配发的80平方米住房,外带一个小院。中新社记者鲁丹阳 摄
澜沧江双线大桥是高地震烈度区世界最大跨度铁路双线桥,大桥合龙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迈上新水平,也为国内外在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同类桥梁提供宝贵经验。中新社发王一翔 摄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实现“县县通高速”,中国内地通往中缅边境勐海县打洛口岸也更加便捷。图为景洪至勐海高速公路澜沧江特大桥。中新社发 王云龙 摄
分布在澜沧江畔的数千块盐田,历经1300多年至今保持原始手工晒盐方式。当地大部分盐田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四周筑以泥梗围栏,以便晒盐之用。盐民从江边的盐卤水井中背上卤水,倒在卤池、盐田中依次风干浓缩,最终结晶成盐。中新社记者苏丹 摄
位于澜沧江源头的青海省杂多县,当地的康巴藏族民众沐浴着高原炽烈的阳光,跳起了吉庆洒脱的锅庄舞。中新社记者 苏丹 摄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地处澜沧江源头为藏族纯牧业县,伴随玉树震后重建的收官,该县新城区与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凸显。2015年该县斥资3亿元(人民币)启动旧城区改造项目,优化道路管网布局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及配套垃圾处理系统建设,改造项目面积达8平方公里,涉及9个社区1180户拆迁重建,打造澜沧江源生态第一县。
中新社记者 罗云鹏 摄
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境内的澜沧江大桥上,各地民众聚集到此,购物赶集。
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面与缅甸及云南接壤,西南面与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西藏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省交界,西望自治区首府拉萨,被称作“藏东门户”。图为澜沧江畔的昌都市。
中新社记者 徐冬冬 摄
昌都市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物资集散地,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昌都市于2012年4月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工作,并同步实施昌都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市区基础设施条件,优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图为俯瞰夜幕下的昌都市区。中新社记者何蓬磊 摄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