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lt怎么用(传说中的TBLT是什么教学方法)

tblt怎么用(传说中的TBLT是什么教学方法)(1)

在课堂上,英语老师经常会提到使用到的TBL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达到习得语言目的的教学方法。

老师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前不会和他们事先说什么语法点语言点,而是先让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完成有意义的任务,例如打电话订购商品、安排行程时间、制作流程图表等等。

任务型教学法TBLT是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注重意义的交流:

有交际才有task

对于什么是“task”,不通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只要是学生参加的有助于语言学习的活动都可以被成为task,因此任务的交际性并不是重点。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将任务的交际性放在首位,认为只有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活动才能被称为“task”。英语教学界普遍接受的是后者的定义方法。

tblt怎么用(传说中的TBLT是什么教学方法)(2)

task必须具备交际目的,而我们需要交际的原因是因为交流双方在信息或意见上面不对等,也就是存在一定的“gap”。因此,一个具有交际目的的task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gap中的一个:

Information gap

信息差异

依靠学生互相交换信息来进行,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请求信息、澄清和商讨。

( e.g. guessing game猜谜游戏, jigsaw reading拼图阅读)

Opinion gap

观点差异

学生可以交流个人偏好,提出关于某个话题的意见,老师提的问题需开放性,没有答案对错之分

(e.g. making a proposal for birthday party arrangement让学生给生日派对安排出谋划策)

Reasoning gap

推理差异

学生不仅要交换信息,提出个人偏好,还要最终一起合作一起推理出一个一致的意见

(e.g. selecting the most suitable travel package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旅行包)

总而言之,TBLT注重意义的交流,而非只是让学生开口说无意义的话,就算TBLT本身的task并没有按期实现,学生使用目标语言进行沟通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不要太介意老师的计划是否实现,只要过程中学生有语言的沟通交流,就是好的。

老师采用TBLT的几大原则

1. 脚手架原则:

说得更简单些,就是“初学有困难,老师要帮忙”。

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来说,学生学习时会遇到整体性的语言“块”,超出他们现有的语言处理能力,这时前述支撑性框架就显得尤其重要。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了解什么时候撤除这种“脚手架”。如果撤除过早,学习过程会“崩塌”。如果一直不撤,学习者就无法形成“自主语言应用”所需的独立自主性。

2. 进展性原则:

“进展性原则”要求教师有这样几项能力:1、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一单元的任务设计;2、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综合性任务的指向,明确学生应该完成什么样的综合性任务(最终任务);3、把综合性任务所需的单项、复合技能拆分成局部任务,并按照特定原则(先输入后输出、先复现后创造等)把这些任务合理安排到学习过程中去,并使其环环相扣。

一节课内的任务应该像一个完整的故事那样逐层展开,遵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路线,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3. 主动学习原则:

学习者通过“做”能够学得最好——通过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由教师把知识“传”给他们。这一原则应用于语言教学,就意味着大部分课堂时间应该投入到创造机会、让学生使用语言中去。

tblt怎么用(传说中的TBLT是什么教学方法)(3)

4. 复制到创造原则:

学生的语言运用中可以逐步放宽控制,让学生慢慢学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对话、段落,一开始可以让学习者对教师、课本或磁带(现在可以是光盘或MP3录音等)提供的语言模型进行复制,等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对话内容,可以让学生加入自己的语言,不能操之过急,指令也不能绝对化,慢慢引导学生逐步走向创造性语言应用

5. 反思原则:

应该给予学习者机会反思所学习的内容,回想学习的情况。研究表明学习者如果对驱动他们学习过程的潜在策略有所了解,那么他们会学得更好。对那些在“传统”教学中完成他们语言学习的学习者来说,任务型语言教学可能有点神秘、甚至有点排斥感,会使他们问“我们干嘛要做这个?”在教学过程中添加反思的元素,能够帮助学习者明白采用这种新方法的根本原因。

(节选自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教育家David Nunan的经典著作《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翻译/解读:武太白)

如何规划一堂TBLT课程

Skehan(1998)把任务型语言教学分为任务前活动、任务中活动和任务后活动三个步骤。

任务前活动(pre-task)包括教的活动、意识提升活动和计划。任务前阶段的目标为重构、确定目的语和减轻认知负荷,采用的教学技巧为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做任务计划和教学新语言点。新语言点的教学是任务前阶段非常重要的活动和内容,为学习者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减轻其学习的障碍,从而为学习者顺利完成后续的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任务中活动(while-task)包括执行任务、计划后续的报告、报告三个方面。这一阶段主要是设计多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学习单元中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Skehan认为,执行任务阶段的目标是平衡发展准确性和流利性,典型的教学技巧为注意任务选择,进行交际压力训练。教师需要决策教学目标,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协调准确性和流利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发展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教师的参与度更高。

任务后活动(post-task)包括分析和操练。任务后的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为不鼓励过度流利性,注重准确性,采用的技巧为公开表演、分析和测试;任务后的第二阶段的目标为分析和综合的循环,技巧为注重任务的顺序性,甚至重复任务系列的训练。任务后活动的内容丰富得多,教师不但要考虑执行的任务本身的特征,而且还要重新回顾整个任务的执行效果,甚至包括是否重复和延展任务活动,以便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以上只是理论上的方法,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到东亚文化的课堂,依旧是一个值得老师思索的命题。

TBLT最初起源于美国,由于时刻浸泡在语言环境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和学习母语很相似,因此在课堂上使用TBLT的效果会很好。但是,在中国,学生并没有如此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加上班级人数和课堂时间的限制,以及受传统的孔子文化的影响,老师被当作课堂的权威,更加不利于TBLT在传统的中国课堂上的实施。

因此,英语老师不能一味的“拿来主义”,而是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任务的难度,或者先将要使用的语言点进行练习,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再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