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印记致敬百年风华(非凡十年上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到上海考察调研、参加重要活动,勉励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并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上海人民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有力推动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上海文学界与全市发展同频共振,用心用情书写红色历史,描绘新时代的生动画卷,讴歌人民群众的奋斗实践,重大主题创作取得规模性成果,为上海文学事业发展谱写新篇章。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书写红色文化历史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921年7月,党的一大在上海一座石库门民房里召开;之后,党的二大和四大又先后在上海举行。不仅如此,在建党初期的12年里,中央机关主要设在上海,并从这里不断点燃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人们形象地把这一历程称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深情地表示,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3年后,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又强调:“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落实的嘱托,上海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梳理出数百处重点旧址、遗址、纪念设施类红色资源,并且把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一起作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力点。借助这一东风,上海加强红色题材文学创作的整体筹划,成规模推进“红色起点”“红色足迹”等项目,短短5年时间,创作出数十部近500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以及小说、诗歌等作品,受到全国同行的关注。
“红色起点”项目起步于2016年10月,是上海作协在宣传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迎接建党100周年而开展的创作行动。其目标是围绕建党初期中央机关设在上海的12年里(1921—1933)几段重要的奋斗历史,创作系列纪实作品,涉及党的成立,共青团组建,党领导开展工人运动、创办上海大学培育革命人才、创立平民女校培养妇女干部、推动左翼作家联合成立“左联”,以及《义勇军进行曲》在左翼文化运动中诞生等内容。至2020年5月,总计90万字的6部作品《白纸红字》《起来——〈风云儿女〉电影拍摄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纪实》《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铿锵序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上海早晨——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新渔阳里六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起点》陆续出版。这些作品用细腻、真实的笔触,生动地还原历史,塑造中共早期诸多英烈的群像,成为上海作家浓墨重彩书写红色历史的力作,引发诸多评论。一位同行评价说,这些以红色历史为核的作品“由冷写出了暖,由窄写出了宽,由虚写到了实,这是难能可贵的!”2021年,在庆祝建党百年的高潮中,近40万字的《钟英——中共中央在上海1921—1933》问世,使“红色起点”创作最初的设想圆满完成。
“红色起点”作品成功推出后,借助上海“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的深入推进,以及作家中焕发的书写红色历史的热情,上海作协将这一创作项目延续下来,并且把创作表现的内容逐步从党的初始历史扩展到更长阶段,陆续谋划了近20个新选题。2020年年中部署推动第二辑创作。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上海作家创作势头不减,目前已完成十多部书稿,其中《伟大纪念日》《不可忘却的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七月热风——上海1921》已经出版。
在持续推进“红色起点”创作的过程中,由叶辛、孙颙、赵丽宏等知名作家领衔,集结一批中青年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投入“红色足迹”创作,为遍布上海的革命遗址作了一次文学的整体书写,发掘其中蕴含的生动故事。共推出《石库门里的红色秘密》《暗夜里的星星之火》《黎明前的胜利曙光》三辑,以百余万字的篇幅,记载了上海200多个革命遗址的珍贵片段。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一部由上海20位诗人集体创作的长诗集《跨越世纪的辉煌》推出,以上海的红色历程为脉络,回顾、展示、讴歌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
组织化推进的主题创作,为广大作家围绕红色题材进行文学书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22年5月,孙甘露推出酝酿多年、潜心创作的红色叙事力作《千里江山图》。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群共产党人为保证党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的“千里江山图”计划顺利实施,与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最终慨然赴死的故事。作品结构宏阔,情节惊心动魄,手法创新独特,甫一问世就广受瞩目,论者评价其“重聚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理想主义者”,是“历史天幕上的青春绝唱”,也是作者“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一次全新亮相”。《千里江山图》先后入选中宣部全国重点主题出版物、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上海重大文艺原创项目等重要选题计划,问世后迅速列入多种文学月度排行榜。众多影视、演艺机构都在关注这部作品,表达了改编和转化的意愿。
新兴的网络文学也成为书写、展现红色历史的新领域。多位网络作家参与了上海红色文化的文学书写,用新颖的笔法讲述红色故事。为迎接建党百年,上海作协与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共同举办“红旗颂——建党百年·百家网站·百部精品”活动,从全国推荐、申报的700部网络文学作品中,评选推介《繁花》《大江东去》《北斗星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浩荡》《最强特种兵》等100部作品,通过这些佳作,讲述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奋进民族复兴路的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记录上海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生动实践
2015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要求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决定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项重大任务。此外,在多次考察上海时,还就建设人民城市、城市治理体系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成为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最强音。上海作家以在场之姿、用文学之笔,记载上海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社会变迁的心路历程,并且与全国同行携手,共同笔录上海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先行的行动。
2018年,上海作协和出版部门合作,邀请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为即将到来的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撰写一部长篇纪实作品。何建明经过广泛实地采访和研读浩繁资料,写就了40万字的《浦东史诗》,以宏阔的视野、抒情的笔调和历史的感悟、哲学的思辨,全景式地描绘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画卷,记录了这一历程中诸多重要事件和重点人物,歌颂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因为创作《浦东史诗》而与上海“结缘”,何建明长期落脚在黄浦江畔,并将自己的创作融入到上海红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的潮流之中,先后有塑造龙华烈士群像的《革命者》和实录上海抗疫的《第一时间》《上海表情》等作品问世。2022年,他又完成一部全景式再现上海近十年改革发展历程的纪实作品《复兴宣言——来自新时代的上海报告》。
在红色题材的纪实书写中集结起来的上海作家,纷纷“转场”到现实题材领域,拓宽创作天地,施展创作才华。也有许多作家把自己个性化的写作与重大主题创作相融合,拓展了创作题材,写出了一批佳作。王安忆在连年推出长篇小说的同时,创作了多部描写普通人在社会变迁大潮中命运沉浮的中篇小说,其中《五湖四海》被列入中国作协“新时代攀登计划”。孙颙写出了记录出版业改革波澜的长篇小说《风眼》。2020年抗疫中出现的风云人物张文宏,则被程小莹以纪实长篇《张文宏医生》作了全新的塑造。姚鄂梅以其擅长的剖析小人物心灵的笔触,写出了小长篇《十四天》,记录下大疫来袭时诸多的心理冲突,寄托着对平和生活的希冀。多位上海女作家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中,显示了对新时代城市生活的特殊敏感和领悟:潘向黎的小说集《上海爱情浮世绘》被认为是“流金年代的爱情传奇”;滕肖澜的《城中之城》《心居》等多部长篇,讲述改革开放前沿浦东不同群体年轻人的故事,透视他们多样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薛舒则关注老龄化、底层人物的生活提升等城市发展的课题,写出长篇非虚构《远去的人》以及小说集《成人记》等。
在现实题材的书写中,上海持续运用组织化创作手段,通过整体筹划引导更多作家投入创作。2020、2022年两个春季的抗疫大行动,上海作协都组织作家克服各种困难,采写出百余篇报告文学和纪实性的散文,并组织诗人创作鼓舞人们斗志、抚慰社会心理的千余首新旧体诗歌,结集出版《同一片屋檐下》等作品。数以百计的作家经过统一安排,深入到临港新片区等落实赋予重点任务的重点区域和五大新城建设等热点领域,体验生活,采访采风,进行纪实创作,推出《遇见新江南》等作品。近期,长篇纪实作品《手抄杨树浦》将问世,它以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杨浦滨江为基点,描绘上海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打通黄浦江滨江岸线的生动画卷。而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计划、叙写中国民航百年发展历程的《中国之翼》业已推出。
传承文脉,助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他将这项工作的意义,提高到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的高度。的指示,为上海文学界发挥自身文学资源富集、文学人才汇聚优势,在持续推动创作、催生精品力作的同时,用文学服务社会、延续城市文脉、助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动力。
2017年春,作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启动“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教育传播工程。上海作协在承担前期资料收集研究、文本规范整理的基础上,受领了创作中华创世神话新史诗的任务。根据精心筹划,近20位诗人分别投入新、旧体诗两个版本的创作,一年后完成。《“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新史诗》用叙事为主、抒情为辅的诗体语言,完整地讲述了从混沌开辟到大禹治水33个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敢于抗争、创造的伟大精神。新史诗的创作成为用文学践行“双创”的成功案例。
2014年初,上海创设“思南读书会”,成为传承城市文脉、文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以推广文学阅读为主的这一读书会,由上海作协负责内容策划和日常运作,迄今已举办了逾400场活动,邀请到包括5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内的超过1500位中外名家,以对话、讲演等形式,纵论文学、推荐精品、推广阅读,吸引近5万位文学爱好者到现场聆听。“思南读书会”被誉为上海的“文化名片”“文学会客厅”,正在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活动品牌,它的模式也在上海被不断复制。
借鉴“思南读书会”的举办经验,上海把广泛开展文学社会服务作为文学工作的拓展方向,每年有数以百计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到全市各个文化空间和单位、社区、学校等,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学讲座、阅读辅导、写作指导,并开始形成机制化的服务模式。上海作协管理运行的文化场所,在文学服务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其中,2011年对外开放的巴金故居,接待参访者逐年大幅提升,至2019年,全年参观人数达到27万,最高日接待量达到7000人,成为上海最为热门的文学场所和网红打卡地。
上海创办的国际文学周、国际诗歌节等文学节庆,也成为对内提供文学服务、进行文学普及和对外开展文学交流、展示国际文化大都市风范的重要平台,成为上海诸多文化品牌的一部分。这些年度举办的节庆,除举行专业性的项目内容外,主要内容均面向社会甚至深入基层社区开展,让广大文学爱好者近距离踏入文学殿堂。上海还紧跟文学发展的潮流,不断积累在网络文学领域的先行优势,创办网络文学周、网络文学评选等活动。除迎接建党百年的“百年百部”评选外,2018年上海作协还与多方合作,举办了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评选,评出的20部网络文学作品中,既有《间客》等热门小说,也包括现实题材的佳作《大江东去》等。
来源:《文艺报》2022年10月19日第3版
编辑:邓洁舲
二审:刘雅
三审:陈涛、王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