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仪)
来源:双鸭山科研小黑屋
11月15日,社会各界向广州地铁捐赠194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加上之前配备的119台设备,现已实现地铁线网络全面覆盖。
我们犹记得19年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过程中突发猝死,年仅35岁。一件件心源性猝死的新闻刷爆网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是黄金4分钟。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就是一种抢救心脏骤停的急救设备。对比既往的传统除颤仪,它具有便携、易于操作,稍加培训即能熟练使用的特点。除颤过程中,AED的语音提示和屏幕动画操作提示使操作更为简便易行。
对多数人来说,只需几小时的培训便能操作。美国心脏病协会(AHA)认为,学用AED比学心肺复苏(CPR)更为简单。如果4分钟内使用AED施救,心脏骤停者救活的概率高达90%。
根据既往数据统计,2019年,深圳120急救平均出车时间(从急救站接到指令到急救车出发)降至68秒,上海120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从急救站接到指令到急救车到达)缩短2分钟至12分钟。
在专业人士无法在急救时,挽回生命的希望就落在了普通人肩上。80%心脏骤停的原因是室颤,而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尽早用进行电除颤。AED作为一款“傻瓜式除颤仪”发挥了巨大作用。
AED的普及率,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和人文关怀的温度计。在发达国家已经高度普及,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机场、地铁站、酒店大堂等公共空间广泛配备了AED。在日本,还有搭载AED的自动贩卖机。在自动体外除颤器设置较多的国家,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一般都要求做到从任意一点跑步往返3到10分钟之内能够取回一台自动体外除颤器。
我国AED的普及率却不尽人意。根据资料显示,公共场所每十万人口拥有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数量,日本为接近394台,美国为317台,而中国大陆只有0.2台。
今年刚刚发表在心血管顶尖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一项研究发现:使用无人机携带AED设备到实际抢救中成功率高达92%,比起传统的急救医疗服务,无人机提高了效率,缩短了抢救时间。
早在2019年,人民日报和CCTV都报道了我国AED普及远远不够的现象。在我国,AED公众知晓率低,急救知识普及度不高,就算有“救命神器”也不敢使用。
为此,我国正在加强科普,立法保障。目前,除了各行业社会团体外,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科普AED设备和使用方法。以此消除民众不敢用的顾虑。
此外,在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民法总则》中第184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为解决“扶不扶”“救不救”的难题提供了法律后盾。
广州是我国第三座地铁区域AED全覆盖的一线城市。在人流量巨大的广州地铁,AED的普及体现的是城市的公共卫生和人文关怀水平,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我们以后在各大地铁站都可以看到显眼的红白标记AED设备,在遇到路人有突发状况的时候,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
最后附上AED的操作流程- 在我们发现突发情况的时候,需要首先确定患者是否呼吸心跳停止。我们可以通过“呼叫患者无反应”“脉搏消失”“没有自主呼吸”来判断。
- 如果不会使用AED,需要第一时间寻求现场帮助,拨打120急救电话。
-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AED设备到达。
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与胸骨交界处,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5厘米,每30次按压后两次人工呼吸,交替进行
- AED设备到达后,打开设备
- 解开患者衣物,保证患者胸部干燥无遮挡
如果患者胸前有水,需要迅速擦干,胸前有浓密毛发需使用AED设备箱中的剃刀剃掉毛发,胸前药贴需要撕除,女性穿戴的内衣需要脱掉
- 将电极片贴在患者左侧乳头外部和右侧胸部上方,然后接上除颤器装置电源
8岁以上患者,可使用成人电极片,8岁以下的儿童患者,有限使用小儿电极片,如果没有小儿电极片,请将除颤器监护仪上的病人类型设置为「小儿模式」,并按照屏幕操作指引来粘贴电极片;如果患者装有心脏起搏器,电极片需要避开起搏器
- 等待设备分析心电图,如果屏幕显示“建议电击”,提醒并确认所有人均没有接触患者,按下”电击键”,进行除颤。
- 除颤后继续进行2分钟的心肺复苏(步骤3),完成后等待AED下一次分析心电图
- 屏幕显示“不需电击”,应再次进行2分钟的心肺复苏,再由AED分析心电图
- 直到患者醒来或专业医务人员到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