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第29次集体学习心得(大山深处守绿人)

生态文明建设第29次集体学习心得(大山深处守绿人)(1)

生态文明建设第29次集体学习心得(大山深处守绿人)(2)

生态文明建设第29次集体学习心得(大山深处守绿人)(3)

□董得红

巍巍祁连山,西起青海境内与阿尔金山相连的当金山口,一路迤逦向东,跨越青海西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直至宁夏的六盘山,连绵800多公里。祁连山一直向东延伸,快要延伸出青海时,留下的一条条支脉里,孕育出一片片天然森林。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区就镶嵌在祁连山东端的达坂山南麓。

北山林场总面积11.3万公顷,林区属于东祁连山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区,天然的乔木树种有青海云杉、青杄、油松、红桦、白桦、糙皮桦、山杨和祁连圆柏。针叶林、阔叶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是青海境内自然生态系统最完好的天然林区之一。这里的天然森林是祁连山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青海省最大的次生林区,是黄河上游天然绿色生态屏障和生物基因库,是黄河支流大通河水源的重要涵养地,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6年,为了保护利用和经营好互助北山的森林资源,青海省林业部门和互助县政府于成立了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森林经营所,两年后正式建立林场。六十几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山务林人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祁连山深处的这片“祖母绿”。现任林场场长、正高级工程师赵昌宏就是新一代北山守绿人的典型代表。

从“砍林人”到“看林人”

1988年7月,森林保护专业毕业的赵昌宏前往北山林场报到。他手执派遣单,背着简单的行李,带着森林经营学和森林植物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从县城汽车站坐上发往北山的班车。当班车翻过黄垭豁,到达十二盘顶时,他被眼前茂密的天然森林震撼了,听着松柏林的阵阵涛声,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保护和培育这片森林了!”

北山林场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承担着为青海甚至省外提供木材的任务,每年近万立方米的木材运出林区支援国家建设。到林场报到后,林场领导把赵昌宏安排到森林调查队,每天的任务是背着罗盘仪、测量绳、钢卷尺和红油漆,到没有采伐过的山沟里寻找长得好、大树多的林子,把要采伐的林子范围、采伐的每一棵林木在图纸和地面上进行确定,用红油漆打上记号,待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后,再指导伐木工人进行采伐。

白天,赵昌宏眼看着一根根木头检尺后被装上汽车拉出林区,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望着书架上的森林经营学和森林植物学等营林学书籍哀叹。想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天然森林在自己手下变成了稀疏的次生林,赵昌宏心里实在不是个滋味。

这森林采伐工作一干就是10年。10年间,他几乎走遍了林区的18条沟,熟悉了每条沟里不同的野生生物资源。每当工休时,他躺在山坡上,望着那些日益稀疏的森林、森林中的野草野花和飞禽走兽,盼望着有一天能放下手中的伐区设计工具,去科学经营这些森林,让北山林区的森林越来越繁茂,野草野花越来越艳丽,让这片森林成为众多野生动物安居的家园。

1998年,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北山林场全面停止森林采伐,林场的工作由伐木转为全面营林护林,把天然林都保护了起来,以发挥其在涵养水源和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让赵昌宏欢呼雀跃,他知道,施展自己本领的机会终于来了。从此,他的工作由伐区设计、指导伐木工人伐树转变为科学经营和保护森林。他说:“我终于从‘砍林人’变成了‘看林人’。”

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后,在赵昌宏的建议下,林区原来的伐木工人成了第一批护林员。

2001年,赵昌宏担任林场副场长,负责天然林保护和森林培育工作。他组织技术人员重新调查了北山林区的森林资源状况,在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编制了天然林保护实施方案,并把森林资源管护人员扩充到610名。护林员们每天在自己承包的山林中进行巡护,除了一年四季森林防火工作外,还要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打击非法盗猎盗伐盗采等活动。他们每人每月可以在家门口挣到2500元工资,所以既安心又尽职尽责,让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北山林区农林牧交错,人口密集,森林管护难度大。2010年,赵昌宏担任场长后,带领党组一班人共同商讨,制定了科学严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办法。林场设立了营林区,建立了天然林保护工作站,在各条沟系都设立了护林点,组建了森林管护队、森林消防专业队、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三队合一”的森林防护专业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力效益。

为确保天然林保护工作深入人心,赵昌宏带头走村入户,从森林管护、营林造林、封山禁牧、发展林下产业等方面认真宣传政策,使林区群众解除了后顾之忧,自觉加入到护林队伍中,成为义务护林员。赵昌宏几乎走遍了林区的每一户人家,看到赵昌宏出现在家门口,当地群众往往会风趣地说:“我们的看林人又来讲解‘天保’新政策了!”

走进北山林场,细心的人会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看到一个个拔地而起的金属铁杆。在金属铁杆的顶端安装的“电子千里眼”,学名叫“森林防护视频监控系统”,它时刻注视着进入林区的每一辆车、每一个人的行踪,同时也监测着森林的各种微妙变化。

“电子千里眼”能够落户北山林场,离不开赵昌宏的努力与付出。天保工程启动后,虽然有600多名护林员每天走在巡护森林的路上,但面对十八条沟系十多万公顷的林区,每个护林员平均得承担200公顷的护林任务。林区沟大水深,地形复杂,仅靠护林员的两条腿是远远不够的。赵昌宏时常考虑要尽快实现高科技护林,争取早日在每片林子中都装上电子“千里眼”。

从2010年开始,赵昌宏就组织林场的技术人员到安装了电子“千里眼”的省外林场学习考察,制定技术方案,争取国家的投入。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13年起,林场开始有了电子“千里眼”,成为青海省最早配备森林防护视频监控系统的林区之一。一旦林场监控区域内发生火情,系统都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并实时反馈到预警中心。

林场给所有的管护站点都配备了卫星定位管理系统终端手机,护林员在巡护中一旦发现树木感染病虫害,还能通过终端及时上传病虫害树木的所在位置和具体情况,便于统计信息,及时防治林木病虫害。

植物名录与野生动物图鉴

经过30多年调查和观测,赵昌宏感到北山林区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作为祁连山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区域,值得研究和探讨。早在19世纪晚期,就有多名中外植物学家多次到北山林区进行短期的植物考察,也出过一些专著,但多偏于某个专项,并不系统全面。

为了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高等植物名录,赵昌宏在自己多年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邀请老专家、年近80岁的老场长郑光荣重返大通河流域,进一步调查研究,编制大通河流域高等植物名录。郑光荣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北山林场工作,对北山林区植物曾做过长达26年的调查研究。赵昌宏不仅从各方面积极支持该项工作,还一有时间就跟着植物学专家们到森林里调查植物,采集标本,丰富老前辈们在林场建立的植物标本室的标本种类。

在赵昌宏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2009年,《青海大通河流域高等植物名录》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名录包含了1320种高等植物,是大通河流域第一部种类比较齐全的高等植物名录。名录的出版对于大通河流域的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调查,园林植物引种,林区的生产、科研、教学实习,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赵昌宏还惦记着一件前几任场领导一直在做但未完成的事情,就是编辑出版北山林场场志。

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林场干部职工,为了保护国家森林资源,促其恢复和发展,终年拼搏于雪山、密林和悬崖峭壁,将一个残败不堪的次生林区,管护经营成林相整齐、林木葱茏、植被蓊蔚、林分组成合理、生机盎然的大美林海,成为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为了记述这一重大的变迁历程,真实反映林场人一心为生态的初心,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促进林场发展,早在1991年老场长郑光荣就着手编写场志,那时正是中国林业发生重大改革的时期,场志虽经几代场领导努力,有了初步的规模,但最终未能成书出版。

赵昌宏担任场领导后,时刻惦记着这件事。2017年4月,在赵昌宏的动员下,场领导班子把修志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以极大的热情组建修志班子,他自己作为修志班子的主要成员之一,一有时间就专心审阅资料。经过全体修志班子成员三年的艰辛努力,完成了场志的修编工作。

2020年4月29日,是北山林场双喜临门的日子,《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场志》发布会暨国家级生态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林场举行。《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场志》是青海省首部国有林场场志,全志共60余万字,全面客观详实地记载了北山林场成立60多年来,在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以及林场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是一部集历史性、专业性、科普性、理论性为一体的林业发展科学著作和历史文献。

经过20多年的天然林保护,北山林场到处流水潺潺,苍松翠柏,原始生态保存完整,植被茂密,动物资源丰富,已成为旅游避暑、疗养度假、科普考察的胜地,成为国家级生态教育基地。

经过长期观察,赵昌宏发现互助北山林区分布着20多种蕨类植物,分布在高海拔石质山区的一种蕨类植物至今叫不出名。2020年8月,他邀请国家科研院所进行考察,经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鉴定,该种为玉龙蕨,这是首次在青海境内发现这一蕨类植物,为青海新记录物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关注北山林区植物多样性的同时,赵昌宏还时刻惦记着林区内的野生动物。2020年至2021年,他组织林场野生动物保护专业人员,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利用红外相机等先进技术,对北山林区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于2022年10月联合编著出版了《互助北山林区野生动物图鉴》。图鉴收录了陆栖野生动物21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中国特有种20种。野生动物图鉴的出版发行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是面向社会各界的宣传及科普材料。

创新推广育苗新技术

天然林保护工程除了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外,还要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林场不断扩大苗圃面积,林区和附近的农牧民群众也看到了育苗的商机,掀起了育苗热。培育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针叶苗木,对苗圃的土壤要求特别高,苗床需要大量的森林腐殖土覆盖种子。但森林腐殖土的大量采挖会严重破坏林地,导致水土流失,赵昌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解决大面积育苗工作中需要森林腐殖土的问题,赵昌宏带领专业技术人员,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发明了砂播技术。采用细砂覆盖种子,既可以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还可以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板结。在做山杨育苗实验时,他从老家农民利用炕灰给农作物消毒的做法中得到启发,大胆采用土壤炕灰消毒法,将山杨种子用炕灰和腐殖土拌匀后播种,出苗整齐,生长良好。这种新方法填补了互助北山林场山杨育苗的一项空白。

在赵昌宏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努力,林场培养了一批苗木繁育技术人员,把北山林场建成了国家级祁连圆柏良种基地、省级青杄良种基地、青海省祁连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三防智能管控中心、省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中心、森林自然教育学校、森林康养基地,森林经营获得国际认证。北山林场制定了《青海云杉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规程》国家级行业标准,《祁连圆柏播种育苗技术规程》《紫果云杉播种育苗技术规程》等10个青海省地方标准,取得了《野生甘青瑞香人工驯化播种育苗技术》《山杨播种育苗技术》等22项青海省科技成果证书。

赵昌宏心里时刻想着北山林区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时刻想着林区群众的生计。林区群众的育苗积极性很高,但存在盲目扩大育苗规模,苗木卖出难的问题。为了给林区群众找出一条稳定的致富门路,2018年以来,赵昌宏组织林场技术人员,依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与有关公司和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完成了互助北山林区桃儿七、竹节羌活中藏药材繁育及林下栽植技术研究。2016年以来,他们利用林区冷凉气候和洁净生态环境优势,培育羊肚菌种植,试种的仿野生、半露天羊肚菌于2022年取得成功。这一系列科研推广项目的成功,为带动周边群众进行珍贵中藏药材和菌类种植,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示范作用。

在赵昌宏的组织领导下,互助北山林区的森林资源得到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林区已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多年不见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出现在林区。2020年9月30日晚,两只雪豹出现在北山林区的红外相机中。在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的同时,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马麝、黑鹳也不断出现在镜头里。护林员们巡山时经常看到成群的岩羊、雪鸡、篮马鸡等野生动物。

赵昌宏立足基层一线,三十余年来不断开拓创新,使北山林场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省同行业的前列。林场先后获得“全国十佳林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中国最美林场”“全省天保一期工程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赵昌宏也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嘉奖。2014年,他被省政府授予“青海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6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2020年被青海省委省政府评为“青海省国土绿化先进个人”。

科学培育和全面保护互助北山林区任重而道远,赵昌宏一直跋涉在爱绿护绿的路上。

生态文明建设第29次集体学习心得(大山深处守绿人)(4)

《青海日报》(2023年05月05日 第7版:社会)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