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禁摩却不禁电动车(广州数百万辆电动自行车)
昨日(5月18日),鹤洞大桥发生了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一位驾驶电动自行车的司机怀疑违规驶入机动车道,被卷入水泥搅拌车的车轮之下,当场死亡。这次事故,再次引发了广州人对于电动车安全性的讨论。
据统计,广州近年平均每年新增50万辆电动自行车,而在2021年,广州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已达到300万辆。
▲图源水印
电动自行车现在已经成为了快递、外卖等行业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同时也为市民的短途出行提供了便利,甚至还形成了一些爱好者群体。
但另一方面,当浩浩荡荡“电鸡”大军穿梭在广州的街头巷尾时,却又常常为行人或者驾驶人士都带来种种的危险。
乱象横生的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乱象,已成为广州交通治理的顽疾,不少街坊就曾吐槽:
“电鸡”乱穿插、闯红灯、逆行、载人上高架……还有些车主出去“威”却不戴头盔,导致伤亡事故频发。去年,我们就在《又一花季少女丧命:拿什么拯救你,广州电动车乱象!》一文中提到了这些问题。
更令人诟病的是,不少电动自行车更被随意地被改装,改装后电动自行车的时速甚至能飙升90公里,而改装后的电池也容易出现自燃甚至爆炸的情况。
同时,加装雨棚、加长坐垫等情况也很常见,这类非法改装大大增加了超载、刮蹭等安全隐患。正如电动自行车爱好者圈子里流行的说法:“小牛唔改,不如推落大海。”可见电动自行车改装已经几乎是车主们的“必选项”。
▲图源水印
▲图源水印
据统计,2021年广州共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112万多宗,同比上升169%。
电动自行车,犹如脱缰的野马,已成为城市的乱与痛,不少老广就感叹,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禁摩前的日子。
▲图源水印
摩托在广州的盛起与被禁在广州,电动自行车管理是否会重蹈当年摩托车的覆辙,最终走向被禁呢?或许我们能从当年摩托治理的前因后果中反思一二。
从新生到兴盛,从黄金时代到销声匿迹,摩托车在广州的发展史十分曲折。
80年代,广州每个月的人均收入才一两百块钱,轿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因此如果谁能拥有一辆上万的摩托车,已经是相当“威水”。
当时,摩托车的拥有者大多是广州最早的“个体户”,放到现在说就是“创业青年”。所以最初的摩托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是发家致富的象征。不少车主热衷于到维修店改排气管,让摩托车在行驶时能发出引人注意的“轰轰轰”声。
▲反映广州当年都市生活的电影《雅马哈鱼档》中,摩托车、个体户成为广州领先全国的符号。
到了90年代,摩托车数量越来越多,还衍生出了“摩的”行业,为短途客运提供服务。早期的“搭客仔”大多来自当时的郊区——芳村、天河、白云等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他们脚下的农田被水泥地覆盖,于是他们丢下锄头,另谋出路,以骑车载客为生。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再后来,不少外地人也加入到“搭客仔”的行列,那时每天平均100块的收入,使得摩的司机成为了大受欢迎的职业。
▲图源网络
1997年,广州市登记上牌的摩托车数量高达40万辆,是广州人的第二大出行工具。作为城市交通中最末端的一环,摩托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连接着各个到不了的角落。
在客运站口、公交站旁,总有不少热情的呼喝:“靓仔去边?”“靓女坐我部车啦!”
▲图源网络
然而,在方便老广出行的同时,摩托引发的交通乱象却令广州人苦不堪言,这种“贴地飞行”的交通工具更是成为了滋生罪恶的土壤。
不少摩的司机不顾交通规则,随意变道、冲灯、乱窜,导致意外频出……
▲2002年,一群摩托车在广州大道快车道上胡乱串行抢道拉客。图源水印。
更严重的是,“飞车党“骑着摩托车抢路人的手袋、金链,后来甚至演变成“砍手党”,拿刀砍被抢路人的手,让其无法反抗追回,行径十分恶劣。
▲2005年,广州民警从飞车抢劫嫌犯身上缴获一只女士背包。图源水印。
当时,有一条新闻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湖南打工妹邓哲玉,在广州黄埔大道遭遇了飞车抢劫,因为死死抓住装有23元现金的手提包,头部遭受重击,不幸离世。
▲图源水印
邓哲玉事件成为了最后的导火线,在政府和公众的眼里,摩托车从原来的致富象征变成了犯罪工具。
2007年1月1日,广州宣布全面禁摩。
但这个政策一出,便引发强烈争议,有人觉得禁摩能极其有效地管治交通乱象和飞车抢劫事件,有人却觉得禁摩实属“一刀切”,忽略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图源网络
同时,那些依靠摩托谋生的相关产业与群体渐渐从广州这座钢筋城市中消失。
许多送水、送煤气等物流工人,要不改升级用面包车,要不降级改用单车。
至于“搭客仔”就丢了饭碗,有的转战外省,有的进厂打工。较场西路的“广州摩配一条街”,中华广场的“中山三路摩配城”,以及南华西路“摩托修理一条街”,也纷纷陷入停滞,影响了不少个人与家庭的生计。
倒闭与失业,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质疑——“禁摩”真的是最佳选择吗?
▲图源网络
电动车能否逃离被禁的宿命?相比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虽然马力较小、速度较慢,但是其在马路及大街小巷中横冲直撞,所造成的混乱程度亦与摩托车难分伯仲。
另外,驾驶电动自行车无需考取驾照,有大量车主未按规定上牌,造成了上牌政策未能贯彻到位的尴尬现实。可以说,电动自行车在管理难度上一点也不比摩托车小。
▲图源网络
同时,电动自行车还有一处特别突出的安全隐患,那就是定时炸弹般的电池!电动自行车电池爆炸的新闻频出,小则引起小型火灾,大则导致受害者烧伤毁容。
因此,近年来呼吁“禁电”的声音并不小,不少网友把埋怨的矛头直指他们心中犹如马路杀手般的电动自行车。
但事实上,无论摩托车也好,电动自行车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一种交通工具而已,并不拥有必杀之而后快的原罪。
面对一匹匹脱缰“野马”,如何用一道道“紧箍咒”进行约束,使其谨慎前行,正是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重要命题。
▲图源网络
爱说“你很机车诶”的台湾地区,摩托车保有量超过1400万辆,被称为世界上摩托车密度最高地区之一,但为当地民众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并未为当地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台湾之所以能把数量如此庞大的摩托车管理得如此有序,便要归功于当地对摩托车极其细致的交通规划。
▲图源网络
首先,摩托车有规定的行车路线,不上人行道,更不能上高速公路。马路靠右边的摩托车道上赫然列着“机车优先”四个大字,内道上则明确提示“禁行机车”。
▲图源水印
其次,台湾的追责制度更为规范,所有的摩托车都需要上牌照,且规定每两年换发一次。
同时,在台北、高雄等大都市,虽然城市空间非常紧张,但是交通部门仍在各个路段仔细划出摩托车停车位。一个个白色的小格子,解决了摩托车乱停乱放的问题。
▲图源网络
除了台湾地区,澳门地区对摩托车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摩托车要像汽车一样,上牌、年检、交停车费,路边有专设的摩托停车缴费机。
根据澳门地区《道路交通法》,如果摩托车车主在停车时,没有以垂直并列的方式停泊,则会被罚款300澳元,违规成本高。
▲图源水印
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地区、澳门地区治理摩托车的政策是比较人性化的“管”,而不是简单的“禁”。即便在相邻的佛山、中山、江门等地区,摩托车也没有被禁,依然是当地居民出行的重要选择。因此,如果说“禁”的本质是因噎废食,那么“管”便是治理城市病时的一剂灵丹妙药。
相对于地广人稀的欧美城市,摩托车和电动车这些轻型交通工具在人口密集的东亚城市,其需求是合理的,毕竟不是人人买得起汽车,就算人人买得起,城市交通也未必承受得起,同时公共交通也不可能覆盖到每一处。
有效的“管”既能发挥电动自行车在效率、环保上的价值,也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城市秩序。外卖、快递行业高速发展,电动自行车对于这些业态来说正是刚需。同时,电动自行车确实也为不少市民解决了出行路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满足大家便捷出行的需求。
▲图源网络
在他山之石的基础上,广州若能跳出“禁不禁”的框架,突破“管不管”的进退维谷,对症下药地升级管理配套,才能实现两全其美,使电动自行车“行稳致远”。
各位自己友,
你们对“禁电”的呼声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