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这首诗给我的启示(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居这首诗给我的启示(短笛无腔信口吹)(1)

前言

对于王维的诗,苏东坡曾经有这样经典的评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我们欣赏南宋诗人雷震的《村晚》时,不妨也可以试试,把它当作一幅优美的乡村春景之画来欣赏: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读完这首诗以后,不由得脑海里也会生出一幅画。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吹笛,旁边的池塘水草丰茂,远处的落日半掩在山后.....

那么,诗人是怎样给我们展示这样的画面呢?不防从这首诗的每一句细细品来。

村居这首诗给我的启示(短笛无腔信口吹)(2)

一、草满池塘水满陂

这幅画的中心是一个人物:牛童。

不过诗人在描绘这副画面的时候,前两句并没有人物,而是先刻画了一个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

草满池塘,令人想起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不过在雷震诗中的池塘里,已经长满了青草。

可见时间已经不是初春了。

这句诗中,妙用了两个"满"字。池塘中水是满的,几与岸平;草是丰茂的,长满了池塘。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色。

村居这首诗给我的启示(短笛无腔信口吹)(3)

二、山衔落日浸寒漪

第一句的景色是近景,第二句的景物中有了远景。

落日已经被远山挡住了一半,妙用了一个动词"衔" ,这是炼字之法。诗人用一个拟人的动词,把黄昏时候太阳将落未落的景色呈现出来。

更妙的是,诗人加了三个字"浸寒漪",这副画面通过"水满陂"的池塘倒影中被读者感受到。

村居这首诗给我的启示(短笛无腔信口吹)(4)

前两句,其实都有池塘,第一句是专写近处真实的景色:池塘本身,第二句是远方的实景倒映在近处的水中,这时的池塘仿佛一面镜子,镜子中是另一个世界。近景中含有远景。

从落日一词,又反映出了时间已经是黄昏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个字是"寒",

寒漪,表示还有一点春寒。第一月为孟春,第二月为仲春,第三月为季春。这个时候既然还有一点凉意,大约在孟春与仲春之间吧。

雷震是南宋诗人,或许是南方的初春也常常会有"草满池塘水满陂"的景色。

综合来说,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时间:春天的黄昏。写出了景物:池塘、水、草、山、落日。

有远景有近景,有宏大的景物、有细微一点的景物。这是一幅立体而饱满的背景画面。

村居这首诗给我的启示(短笛无腔信口吹)(5)

三、牧童归去横牛背

前两句交代完了背景,中心人物就出场了。

一个坐在牛背上的牧童。

老街不会画画,不过看到过画家画这种画的时候,是先画中心人物,在画背景。但是作诗的时候,常常会倒过来。

这一点到有点像戏剧,先铺垫,一帮配角先暖下场,一会主角才在聚光灯下众星捧月一般出现。

第二句与第三句也有衔接,既然是"山衔落日"的黄昏,自然是"牧童归去"的时间了。

横牛背,表示这个角色的任务:放牛。

归去,天黑了,牧童知道自己的任务就要结束了,最后一项工作,是把牛带回家。

这个归去的牧童在路上做什么呢?

村居这首诗给我的启示(短笛无腔信口吹)(6)

四、短笛无腔信口吹。

如果欣赏一幅画的话,可以看到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在吹笛,这是视觉感受。

但是"无腔信口吹",仅仅从画面是看不出来的,这里"无腔信口"又写了听觉的感受。

三四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完整地刻画了一个活泼有才、又有责任感的牧童形象。

村居这首诗给我的启示(短笛无腔信口吹)(7)

结束语

这首小诗的四句都是写景,并没有特别明显表达出作者有什么意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中没有特意的情感抒发,但是读者能感受到这种村居生活的悠闲自在。

诗中牧童的"无腔信口吹" , 或许就是诗人在村居生活中,一种闲适合心态的一种写照吧。

写他人,其实是写自己。写景,其实是写心情,妙在不须点破。

@老街味道

什么是诗眼?诗眼在一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阮籍的咏怀诗,为什么是薄帷鉴明月,不是明月鉴薄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