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互杀是什么意思(一文读懂V字仇杀队)
文/周周(原创不易,禁止抄袭)
图/网络
周周近期读了一本被誉为“社会心理学《圣经》”的书——《社会性动物》,这本书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所作,于1932年出版,所谓“读好书就像追电视剧一般,让人看了这一版,还想追下一版”,这本书已经出到第9版,其影响力和魅力可见一斑。
《社会性动物》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亚里士多德
什么是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一切生物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者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在活动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特性。社会性动物并不只有人类一种,蜜蜂、蚂蚁、猴子等具有组织性的动物也会表现出社会性,不过在本书中,作者研究的“社会性动物”对象仅指人类。
我们人类在集体活动中具体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社会性呢?书里一共提及了7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从众;大众传播、宣传和说服;社会认知和认知失调理论;自我辩护;攻击性;偏见;人际吸引法则。在这里,周周主要想从人的攻击性角度去分析一部复仇电影——《V字仇杀队》。
《V字仇杀队》
《V字仇杀队》是2005年由雨果·维文和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一部经典电影,影片中讲述了一个经常戴面具的男人“V”为了反抗曾经迫害过自己的极权统治,在大火中绝处逢生后精心策划了一条复仇之路,在复仇过程中也成功蛊惑了其他人(包括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伊芙)的故事。
这部电影无论从故事情节、演员演技、剧本深意还是摄影、音乐都堪称完美,豆瓣上也拿下了8.9的高分。不过在本文中,我更想和你一起探讨“V”的复仇动机和复仇心理。
一、人类的攻击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心理学家将旨在引起身体痛苦或者心理痛苦的有目的行为定义为攻击行为。而攻击行为又可以分为敌对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对性攻击是因愤怒感而引起的一种攻击性行为,旨在施加痛苦和伤害;
工具性攻击也是故意伤害别人,但这种伤害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手段,而并非为了引起别人的痛苦。
那么在《V字仇杀队》中,“V”的复仇属于哪种呢?我的看法是,除了对独裁者亚当·苏特勒和特务头子柯迪·克里蒂的杀害属于敌对性行为外,对其余人的伤害都属于工具性攻击。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影片中通过普洛特洛司令官的回忆和德里亚医生的日记,可以得到“V”的些许经历:他本来是一个平凡少年,仅仅因为行为举止的些许不同而被司令官抓到拉克希尔拘留所里,并最后送去国王医院医疗区当作人体实验试验品,一场大火,让近十万人在火灾中丧生,只有“V”侥幸活了下来。
在这段经历里,谁曾经直接迫害过他?有滥用酷刑的普洛特洛司令官、用圣徒身份来掩盖内心恶毒的利利曼神父和着迷于拿人体做实验的德里亚女医生。这也是“V”在影片前半段谋杀的先后顺序。但杀害他们是为了发泄自己愤怒的攻击性行为吗?显然不是,因为“V”深知,无论是火灾、还是生化病毒实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以苏特勒为首的独裁政府——他们企图制造和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赢取自己的声望。
(有意思的是,苏特勒的这种刻意渲染和利用大众恐惧心理的行为也很契合《社会性动物》里的“大众传播、宣传和说服”的社会现象)
因此,“V”的复仇对象其实是独裁者苏特勒和为其出谋划策的特务头子克里蒂,只有对二者的杀害才属于攻击性行为;而伤害司令官、神父和女医生,都不过是为他“复仇大业”推波助澜的关键步骤,属于工具性行为。
二、从攻击性心理解析“V字仇杀队”的复仇原因
人为何会产生攻击性行为?“V”又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复仇心理?在《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作者将人们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归为以下8点:
暴力本身;
神经系统(大脑杏仁核区域);
睾丸激素(一种雄性荷尔蒙);
酒精刺激;
痛苦和不适;
受挫;
受拒绝、排斥或奚落;
社会学习和大众传媒。
而“V”的复仇心理和攻击行为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1.痛苦和不适
痛苦和不适是攻击的主要前兆。
试想,假如你在一个潮湿闷热的环境下工作,耳边还时不时传来楼上装修的电钻声音,你会不会心里感到烦躁,特别想骂人?假如这个时候,还有人莫名其妙扇了你一巴掌,你会不会忍不住立刻还手?
心理学告诉你,我们在让人感到痛苦的环境下,攻击欲望和行为会增加是正常的。心理学大师伦纳德·博克维茨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学生将手伸进极其冰冷以至于疼痛难忍的水里,发现相比于其他没有经过这一痛苦考验的学生,攻击性明显增强。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部分调查可以验证这一理论:比如比起那些在车里安装了空凋的司机,车里没有空凋的司机更有可能在交通拥挤时候按喇叭;又如在球赛中,当场内温度高达32°乃至以上的时候选手们更容易犯规。
那么对于“V”而言,他所经历的痛苦包括了什么?
有司令官用警棍殴打:
有呵斥和驱赶:
有拘留所的封闭和黑暗:
更有被医生拿来做病毒试验品的不适和无助:
普通人在高温或嘈杂的环境下况且都会怒火中烧,“V”遭受的肉体痛苦远高于数百倍的“高温或嘈杂”的痛苦,因此我们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他执意要复仇,而且在伊芙的逼问下咬牙切齿地说出“他们对我做的事是非常可怖的”这样的话了。
2.受排斥和奚落
什么样的人会被关进拉克希尔拘留所?任职的警官说“大概是一些不受欢迎的人吧”。
《社会性动物》一书用实证告诉你,受排挤和奚落也会增强人们的攻击性心理和行为:
在案例调查中,作者发现在那些充斥着小团体和排挤、羞辱等氛围的校园中,往往更容易驱使孩子们走向犯罪;在实验中,那些询问合作而被拒绝的人比起没有遭受拒绝的人表现出更明显的敌意。
因此,除了肉体上的痛苦,“V”在拘留所里遭受到的白眼和蔑视,也无形中埋下了他仇恨和反抗的种子。
3.受挫
除了肉体折磨和精神排挤,“V”的复仇之心还源自挫败感。
关于“挫折-攻击”的关系,心理学家罗杰·巴克和库尔特·勒温等人做过一个经典的“玩具”实验,心理学家们将一群孩子分为A、B两组:对A组的孩子展示了一屋子的玩具,但不允许他们触碰,只允许他们观看,以此让他们感受到挫败感,经过长时间的痛苦等待后,A组的孩子才被允许玩玩具;对B组的孩子则很友好,不需要等待就直接让他们触碰和玩玩具。结果呢?B组孩子在玩玩具时候非常开心,而受过挫折的A组孩子在被允许接触玩具后,却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他们会打碎玩具、把玩具摔在地上并进行践踏等等。
因此,心理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挫折可以导致攻击行为。同时,在《社会性动物》中,作者还补充到:这种挫折并不是绝对剥夺的产物,而是来自相对剥夺。
“相对剥夺”最早由美国学者S.A.斯托弗提出的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
简言之,相对剥夺是一种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的感觉。举个例子,假如我和你都是音乐爱好者,你学会了弹钢琴,我由于缺乏经费或自制力没有学习,10年后你成为了世界级别的钢琴大师,而我碌碌无为,虽然我会对工作不满但由于当初是我主动放弃了学习机会,因此我不会有挫折感;但是,假如我们俩一起学了钢琴,你成为世界级别的钢琴大师,而我是个连钢琴十级都没过的“菜鸟”,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就会产生极大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是“我本来也可以成为钢琴大师但并没有成为”的“相对剥夺”下的产物。
在《V字仇杀队》中,“V”的挫折感主要来自于被抓去当试验品前后生活的不同,独裁者的病毒计划,让他的人生发生改变:他从一个无辜少年变成一件任人摆布的“物品”,从饱受磨难的囚徒被迫变成浴火重生的复仇者。他本该可以享受平淡幸福的生活,苏特勒为首的迫害却让他丧失了这一权利——火灾让他全身布满触目惊心的伤痕,让他再也不敢摘下面具见人,过上在阴影中苟活的日子,然而苏特勒用手段掩盖自己的罪名,一举赢得大选胜利,成为最高统治者,逍遥法外。强烈的对比,让“V”内心难以接受,因此复仇成为他活下去的支柱,也是他心中的执念和一生的噩梦。
3.借助大众传播和宣传,“V”拥有了复仇者联盟:“V字仇杀队”影片开始,只有一个“V”在行动,在反抗;一年后,“V”却拥有了大量的支持者,形成了名副其实的“V字仇杀队”。
“'V”凭借一己之力是怎么做到的?这是因为“V”巧妙地利用了大众传播和宣传手段,来引发情绪感染,以达到无形中说服广大群众的目的。
心理学认为情绪具有很强的感召性和传播性。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身处在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圈子,我们会不由自主敞开心扉交流;反之如果周围的环境都是闷闷不语的,我们也会忍不住选择沉默。
而通过大众传播和宣传手段,可以将这种情绪感染现象实现最大规模化。
“V”在一开始炸掉老巴里街后,闯进了BTN,将自己事先录制好的演讲视频播到各个电视上,让每个人都能看到。“V”的举动,先是引起大家的好奇,随后很快被他极具煽动性的话语吸引和代入,大众明白了他为什么要做一切破坏性的举动——“V”的复仇情绪也感染了他们,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V说得对,我们不该一直服从和沉默”,反抗的种子就此埋下。
当然,“V”最后意识到自己错了,在伊芙的反问下他意识到利用个人复仇情绪去煽动大众的行为不过是化身为另一个“苏特勒”,这也是他在实现复仇后选择自尽的原因。
四、写在最后在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攻击性是否属于人的本能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社会性动物》作者阿伦森认为“人类存在攻击的本能,但攻击行为并非完全由本能引起”,我们剖析“V”的复仇心理也发现并非纯属因内因引起。而且阿伦森认为,对于人们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通过情境和社会因素加以改变。
我想这大概也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意义所在,不仅可以通过研究读懂人类心理和社会现象,也可以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不断提高和锤炼自身的认知结构,反身解剖于自己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
往期推荐>>>
华晨宇:是天才,还是怪咖?我从来不给自己设限
总是在会议上哑口无言?这5个窍门可以帮到你
努力: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