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峰一夜白头(心居43岁冯绍峰闪婚)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这两天,冲着海清追了电视剧《心居》,真的要被气死了。
先来说说冯绍峰演的施源,人到中年,整天丧着张脸不说,还干啥啥不行,“要脸”第一名。自卑又倔强,又怂又逞强。
他老婆干点啥,他都觉得老婆看不起他,嘴上说着对老婆好,背地里除了伤害就是欺骗。
然而,这个剧中,最让人生气的,还不是施源,而是他妈。他妈一出现,就有让人弃剧的冲动。
不难发现,在施源的人生里,他妈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值得警惕的是,像施源妈妈这样影响孩子一生的父母,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剧中,冯绍峰和童谣是初恋,相隔多年重遇后闪婚。后又因各种原因婚后没多久便离了婚。
学生时代,施源学习好、家境好、会弹琴,是顾清俞眼中的白月光。
分别的这些年,顾清俞事业有成,施源却深陷生活的泥沼。
高考失利,读了一所专科;
因为大专文凭而自卑,却没想着通过努力去改变,甚至自暴自弃;
空闲时间用来打麻将、赌博;
想炒股翻身,却欠了一屁股债……
婚后,施源的性格弱点体现出来,夫妻俩矛盾不断。
为了自尊,他谎称去国外出差,实则躲起来打麻将;
顾清俞把他卖掉的古董钢琴买下来送给他,他认为自尊心被践踏了;
顾清俞指出他应聘的工作存在风险,他认为对方看不起自己的工作能力。
曾经优秀到发光的少年,如今变成了敏感自卑的中年男人,这种转变与他的母亲不无关系。
施源母亲曾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曾经风光无限。后来因为政策原因,一家人从上海搬到新疆,逐渐家道中落。
自己无力改变,却心高气傲无法接受落魄现状,便逼着儿子扛起“复兴”重任。
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指望他“考上大学,振兴家族”。
每当儿子学习的时候,她就在旁边念叨:你要努力,以后就靠你了。
高考那天,她把“集中注意力的偏方”(实际为助眠类药物)放在儿子粥里,导致施源考试犯困,与复旦大学擦肩而过。
即使后来儿子一事无成,她依然认为儿子是最优秀的精英,谁家女孩嫁给施源,那是她的福气。
儿子单身的时候,拼命催着找女朋友;等结婚后,又对儿子自己选的儿媳妇不满意,拼命挑拨夫妻感情。
从学业、到婚恋,儿子的每一步,她都要插手控制。
她犯了很多家长都会犯的错误——从没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不懂什么是「课题分离」。
这一理论,来自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
它是说,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来源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这在亲子关系中,尤为明显。
课题分离,意味着父母能够分清楚「孩子的事」和「自己的事」。
因为,真正让关系产生隔离和疏远的,恰恰父母和孩子之间过于紧密的共生关系。
为什么要「课题分离」?
一位心理咨询师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女孩倩倩正读大一,她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同时也不知道要换什么专业好。
“我只能照着他们的安排走,可是我却永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
倩倩说,从初中开始,父母很少鼓励她,她再怎么努力,母亲总觉得她成绩不够好、不够听话。
甚至以学业繁忙为由中断她练琴,逼她把所有时间用来学习,考取重点高中。
她父母是在贫苦中长大的孩子,没文化、没背景,她母亲常叹息“如果当年没从初中辍学就好了”。
倩倩很清楚,父母让自己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更多的是在弥补当年的遗憾。
她想当音乐老师,但拗不过父母,最终只能选择不喜欢的专业。
如今,她每天都沉浸在痛苦中,很少打电话给父母,假期也很少回家“因为只有躲着父母她才能好受一点”。
我也理解,倩倩父母或许想用自己的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可谓用心良苦。
但是,忽视孩子的兴趣,擅自替孩子决定专业和职业,何尝不是一种越界呢?带来的,便是孩子和父母的相互折磨。
《正面管教》中说:不但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很多父母认为“他是我的孩子,我就要对他负责”,事实上,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把「孩子的人生」当成了自己的课题。
亲子关系并非含混不清,而是有着清晰的边界。
模糊了边界,也就打乱了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节奏。
职业咨询师@程兰 对一个客户印象深刻,那个女孩在国外留学5年回国工作,想让程兰进行面试指导。
程兰发现,之前的学生客户都是自己先了解公司,再把情况告知父母,但是这个女孩和别人不一样,“从简历修改、面试辅导、公司的选择,所有的细节基本上都是爸爸询问,再传达给女儿”。
尽管父亲并不懂女儿所从事的行业,但他一直替女儿做着选择。
她觉得这个爸爸很负责,但和女孩接触多了之后,她不再这样想。
“女孩的很多能力都明显欠缺,她很难去进行发散性思考,你想告诉她一个东西,就必须要把这个点揉得很碎告诉她,她才会理解。比如,为什么需要这么做,有什么用,如何做等等”。
这位父亲帮女儿从小到大包揽了一切,让女儿失去了最宝贵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对人生的掌控权。
可以说,他用爱“杀死”了孩子。
孩子想从事什么职业,过一种怎么样的人生,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然而太多父母固执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这样很可能造成割裂:
父母觉得自己操碎了心,孩子却不买账;
孩子却因为父母的过度干涉,切断了成长的多种可能性。
为了避免这些悲剧,学会课题分离,很有必要。
如何进行「课题分离」?
●把孩子的课题,还给他
生活中,很多家长认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都是在入侵本该属于孩子的课题:
嫌弃孩子书包乱,主动帮助孩子整理书包;
孩子不会削铅笔,家长直接帮孩子削好;
孩子上网课不认真,家长坐在旁边监督;
孩子乱扔袜子,家长捡起来整理好;
这样的家长负不负责?
负责。
但,不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说个比较普遍的事,想必很多家长都有“保姆式”陪娃写作业的经历。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一会想喝水、一会上厕所、一问三不知、题题做不对……分分钟能把人气到心梗。
但是仔细想想,不论是整理书包、上网课、甚至做题……这些原本应该是孩子的课题,家长却“变相”替孩子完成。
课题分离第一步,是家长要懂得放手,把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
比如,监督孩子写作业,到头来效率并没有提高。那我们不妨转变一下思路——
「独立完成作业」是孩子的课题,我们可以“退出来”并正确引导孩子。
跟孩子一起设定完成作业的时间,与他约定好:时间一到,即使没完成作业也要上床睡觉。
至于是牺牲睡眠早起补作业,还是被老师批评,这是他自己的事。他应该自己承担。
我们能做的,是给他建议,引导他主动去完成。
当他意识到不按时完成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时,才会自己做出改变。
他才能明白:提高学习效率不是为老师、家长,而是为了自己。
而意识到这一点,孩子才会主动变得自律,这种内源性改变才更容易让孩子长期受益。
很多时候,亲子关系,不是越紧密越好。
而是越有边界,就越有力量感。
●做好自己的课题,并划清界限
在电影《囧妈》中,妈妈对伊万(徐峥饰)有着超强控制欲。
尽管儿子已经到了中年、是公司高管,妈妈仍然控制着儿子的生活:
不放心儿子安装的密码锁,又找人加了一把铁锁;
儿子打电话谈工作时,她非要强制喂饭吃;
要求儿子按照她的方式养生……
她常把“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却没有注意到儿子一直都想逃离她。
电影中,伊万控诉妈妈的那段话,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你心里住着一个幻想的儿子,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儿子。
电影最后,她终于明白那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虽然你是我的儿子,但你也有自己的人生。
母子关系也在这一刻,破冰、和解。
电影告诉我们:父母和孩子做好自己的课题,划清界限,才能形成良性的亲子关系。
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划清界限,并不代表放任不管。
●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用爱引导
著名班主任@钟杰 讲了自己和儿子的之间的一段故事:
高中文理分科时,儿子想选择文科,考虑到就业问题她希望儿子读理科。
最终她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儿子上大学是我的责任,但是选文科还是理科,那是孩子自己事情”。
她买了一本能力测试的书送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
孩子凭借书中的170多道题测出文科是优势,果断选文科。
分科后,孩子成绩也越来越好,最终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
她很庆幸,当初没有强迫孩子选择理科。“否则,孩子是否能考上大学都是个未知数”。
我很感动的一点是,这位妈妈既分得清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也能做到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用爱引导。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里说过一句话:“强行干涉,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一味地去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教育不能用蛮力,对孩子的美好的期望只能一点点去达成。
课题分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需要家长放下权威与身段,和孩子树立边界感。
相信只要我们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改变。
点亮在看,我们共勉:
与其推着孩子往前走,不如用爱引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