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

摘 要

本文将关注《哈利·波特》中的特殊群体——“家养小精灵”。以小精灵多比为出发点,介绍心理学家提出的“多比效应”,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多比的不幸遭遇。


多比(Dobby),几乎在所有哈迷心中都能占有一席之地:谁能拒绝这样一个外表可爱、性格讨喜、待人真诚的好朋友呢?

不仅熟悉其故事的哈迷们喜欢他,就连路人们也总会被多比楚楚可怜的样子吸引,恨不得把它抱过来,搂一搂、摸一摸(俄罗斯路人除外)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1)

道理我都懂,可那个咕噜是怎么回事?

但是如果你看着可爱的多比,突然走流程般地说出一句:“awsl,好想养一只啊!”...

那你大概是要激起民愤了——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2)

“养多比”≈“在多比坟头蹦迪”

养多比?谁也不能养多比!多比没有主人,多比是自由的小精灵!

多比,在俺们哈迷心中,是自由的象征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3)

蕉 迟 但 到


家养小精灵

“家养小精灵必须由主人放走。可主人永远不会放走多比...多比将在主人家做到死,先生...”——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2章 多比的警告

凡人们渴望用“魔法”来解决自己做不到的事。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4)

巫师们则选择让“家养小精灵(Houseelf)”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打扫卫生、伺候起居,以及其他更困难、更可怕的事。

多比,就是这一悲惨群体中的一员。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5)

同为魔法生物,绝大多数的家养小精灵不能像神奇动物一样得到应有保护,不能像妖精一样参加正式工作,也更不能像巫师一样持有魔杖。他们是巫师们的奴隶,是巫师们的财产——尽管小精灵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人格、智慧,以及比巫师更加强大的法力。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6)

跨宇宙响指(?)

他们的法力无处施用,思想也无处安放——尽管多比愿意为了保护哈利·波特而背叛自己那邪恶的主人,但每当他说了主人坏话、与主人作对,都会非常“自觉”地进行一系列花式自我惩罚


“我打我自己”

“你大概没遇到多少正派的巫师吧。”哈利想让他高兴一些。多比摇了摇头,然后冷不防跳了起来,用脑袋疯狂地撞着窗户,嘴里喊着:“坏多比!坏多比!”——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2章 多比的警告

整部《密室》中,多比的“自我惩罚”包括但不限于——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7)

违背了主人意愿,所以要痛打自己。多比的自我惩罚是对自己“做错了事、伤害了主人”的一种回应。

或者说,是出于“伤害主人”所带来的愧疚感/负罪感的一种反应。

而这种因为愧疚而痛打自己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8)

尤其在沙雕新闻里最为常见

“人类”身上也出现了这种“多比行为”——

那么,除非是那位大哥身上有家养小精灵血统(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然,此类行为就一定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现实基础。


多比效应

2009年,一项研究明确了“因为负罪感(Guilt)*而做出自我惩罚”这一情况的存在。鉴于多比在此方面的代表性,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多比效应”[1]。

*在心理学领域内,一些名词的内涵外延不甚统一。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将”Guilt”定义为“a feeling that arises if one realizes that one’s behavior has harmed another person”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9)

发表于Emotion杂志,影响因子3.127

“负罪感”不是新鲜玩意——早就有研究者重视到了负罪感,提出了它的积极作用

负罪感对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有重要影响。负罪感有着“保护人际关系”的作用。负罪感能增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说通俗些,就是有负罪感的人会更加乐于助人)。

等等,负罪感为何如此美好?

说得我都想做个罪人了???

我好想生活在一个满是罪恶的世界里啊!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10)

“诶嘿嘿”

然而Nelissen等人提出,那些发现“负罪促进亲社会”的研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条件:存在“赔偿机会”——

小盆友拆掉了朋友的积木,可以帮朋友装回去。OK,亲社会了。

这是因为积木可以重新拼回去,以示赔偿、补偿。

那如果没有机会去赔偿呢?

比如说,有个小盆友毁了些赔都赔不了的东西:别人辛苦写下的日记、心心念念的冠冕、悉心珍藏的金杯,那该怎么偿还呢?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11)

严肃批评波特小盆友

那么,负罪感就可能引发自我惩罚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12)

为了证明这一点,研究者进行了两个实验*。

*下文的实验介绍较原文有所简化。如需更严谨、完整的描述,请参考原始文献

实验过程无关本文后续讨论,可跳过直接看总结与讨论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13)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当大学生考试挂科、将失误归咎于自身,并且需要找父母要钱来付费补考时(即上图中②组),其“外出游玩”的兴趣有所减退(对此,我深表怀疑)。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14)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人们在伤害了他人、损害了他人利益后,则可能会做出一些惩罚自己的行为(即,组②给自己扣分扣得更狠)——尽管这种自我惩罚是“损己不利人”、对他人并没有任何好处。

总结一下:

没有赔偿机会时,罪恶感就可能唤起自我惩罚行为(这种“惩罚”,可以是限制自己享乐,也可以是实质性的自我伤害)。罪恶感的存在、赔偿机会的缺失,是多比效应的两个前提条件。

When opportunities for compensation are not present, guilt may evoke self-punishment.

这,也就是所谓的“多比效应”


讨 论

介绍完多比效应本身,又要来讨论讨论了——

两个问题:

1.多比本身的经历,到底能不能用“多比效应”来概括?

2.负罪感的其他“出路”

讨论一“名不副实”:多比在经历什么?

诚然,多比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趋势,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情景。

但是,以多比命名的“多比效应”真的适合多比本人的经历吗?

不见得。

(“丝袜奶茶”里也没有丝袜啊,你说是不)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15)

多比效应,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在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行为趋势,是“负罪感”引起的“自然反应”。

而多比的行为——并非多比本人——是扭曲的,是马尔福一家命令、压迫的塑造结果

“多比总是为一些事惩罚自己,先生。他们多比这样做,先生。有时候他们提醒我更厉害地惩罚自己呢...”——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2章 多比的警告“(多比)把主人的晚饭烧糊了!好厉害的一顿鞭打,多比以前还没有经历过,先生...”——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10章 失控的游走球

从行为本身说,多比的表现更接近于“操作性条件作用”[2]:

操作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例如,鸽子做出特定动作后(比如在笼子里转圈),紧接着就给它喂食。长此以往,鸽子的“转圈”行为得到了强化。于是,鸽子有了一项转圈的新习惯,你拥有了一只迷信的怪鸽。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16)

用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斯金纳箱

先来明确一下多比的情况

除“多比自虐”外,主人也会殴打多比。但一般情况下,多比可以通过自虐来免除主人的殴打。如果多比伤害自己,就不会遭受主人的毒打、得到主人的赦免

再来对比看看:

鸽子做出特定动作(比如转圈),即可享受“喂食”多比做出特定动作(比如自虐),即可享受“赦免”*(好像写成了一副对联)*严谨地说,多比的情况与鸽子不完全相同(前者为负强化,后者为正强化),但原理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17)

就这样,多比,一个活生生的、拥有自己意识、智慧与思想的个体,就这样被变成了一只“迷信的鸽子”。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18)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很像是由操作-反应编程的机器。这种悲观看法是行为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但似乎正与家养小精灵的无奈与麻木不谋而合:

他们活在一个朦朦胧胧、没有自我、没有过去与未来的世界中。比起洗碗、洗衣的管家佣人,他们更像是洗碗机、洗衣机本身。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19)

多比的自虐也是一样:那并不是某种无意的趋势或是有意的选择,而是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动着他。


抛开学术视角,从更加生活、更加人性的角度来说,

把多比的自残行为简单归结为多比效应,就是选择性忽视了马尔福一家对多比的虐待,或者说那是几乎存在于整个巫师界的、强加于家养小精灵身上的不平等待遇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20)

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10章 失控的游走球

只考虑“多比自虐”的“自然性”,而忽略该行为背后的根源,这有悖于罗琳创造“家养小精灵”的目的,甚至几乎可以说是不人道的。

家养小精灵的事儿,离我们麻瓜太远。但是我们可以明确,“家养小精灵”就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奴隶制或种族歧视的呼应。

“奴隶”、“种族歧视”的问题,当然也不是当今的、我国的生活主题。然而它们从未离开。这些东西的“亲戚”——更顽固、更狡猾的那种——早就以一种更适合我们的方式,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21)

这是近期知乎上的热门问题,大概也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


讨论二 罪恶感将我们引向何方?

多比效应或许不能全面解释多比的行为,但它的确存在于生活之中。

但是,它也不是“罪恶感”的唯一出路:

一方面,多比效应的前提是有负罪感和没有补偿机会,而我们的错误经常是可以弥补的。那么,这些负罪感是可以相对轻易地缓解的(甚至起到积极作用)。

另外,哪怕真是在“有负罪,没机会”的情况之下,还是有人跳出了“自我惩罚”的牢笼——

从我们熟悉的斯内普教授,到《悲惨世界》的冉·阿让,再到“蜘蛛侠”彼得·帕克,都是在“无以弥补的负罪感”的推动之下而前行的。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22)

负罪感不只可以将我们变为“家养小精灵”,也可以把人变成善人或英雄

当然,这不是要呼吁“扇自己巴掌的人”都穿着蜘蛛衣上街行善(否则那将会是罗恩的噩梦)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23)

只是说,所谓“心理效应”,无非是一种规律性的总结,而不是万能法则。它是用于描述、解释行为的,而不是用来限制行为的。

斯内普没有变成“多比效应”的受害者,也是其“伟大”的一种体现。

“多比效应”当然是负罪感的结果,但不是唯一结果。

有负罪感是好事——它能让我们更具有道德感,但是活在负罪感中绝不是好事。

同样,“行为”或者“过错”是定义一个人的根据或标准,但不是“定义”本身

如果某种错误、不利的事实存在,那么接下来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如何”面对那些既定事实。或许,这也正是整部《密室》想要告诉我们的——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24)

灌鸡汤这种事,还是让邓布利多教授替我做吧

参考文献[1]Nelissen R M A , Zeelenberg M . When guilt evokes self-punishment: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a Dobby Effect.[J]. Emotion, 2009, 9(1):118-122.[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138.

关注 入味咸鱼,更多《哈利·波特》故事解读(只要我写得出来)

哈利波特魔法史案例(哈利波特与多比效应)(25)

谢谢,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