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对人性阴暗的刻画(一个人由好变坏)
01《罗生门》讲述的是,一位家将被主人扫地出门之后,面临着无粮可吃的生存危机,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罗生门对人性阴暗的刻画?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罗生门对人性阴暗的刻画
01
《罗生门》讲述的是,一位家将被主人扫地出门之后,面临着无粮可吃的生存危机。
正当他犹豫着,是否要成为一个强盗活下去的时候,在遍布死尸的城墙附近,发现一名老妇人从一名年轻的女尸身上拔头发。
内心的正义感,让家将暂时忘记了成为强盗的念头,他冲上去斥责老妇人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没想到老妇人理所当然地说:
“我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假发卖钱,填饱肚子罢了。”
这名老妇人接着说:
“这个女人不是一个好人。她生前为了生计就把蛇干当作鱼干卖给别人,而我现在也是为了生存下去才去拔她的头发。”
家将听了老妇人的话之后突然发现,原来人为了活下去,是可以无底线的作恶的。
于是,家将抢走了老妇人身上所有的衣服,成为了一名强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恶”是可以被美化的。
侮辱死者和趁火打劫,都是“恶”的行为,但是只要找到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人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行恶。
家将从一开始心存良知地去制止老妇人的恶,再到后来的行恶,这些心理变化不过只是一场雨的时间。
诚然,在人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以道德标准去要求他人。
其实,“恶”一直在我们的身边。
仅凭片面的印象,有人可以随意地说出歧视的言论或者传播谣言。
而做出这些行为的人,并非“迫于生计”,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八卦的欲望,从而创造出一个正当的理由去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和传播这些言论。
因此,我们要有正确的善恶观,不能因为网络上的言论而轻易站队。
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全部的真相或者真相的全部。
除非你在现场,否则不要为所谓的“正义”而义愤填膺,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反转的事情还是特别多的。
02
现实生活中,“罗生门”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前段时间,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北大女生包丽自杀事件。
包丽是北大的高材生,在与牟某交往期间不断地被牟某侮辱,受他精神控制,反复地被伤害,最后为了逃离他的控制而选择自杀。
但是,这个事件最让人愤怒的是直到包丽离开人世都没有等到牟某的道歉,包丽妈妈对于这个结果感到非常难过。
与包丽有类似遭遇的还有李星星事件。
这个事件的“男主角”鲍某,他是一名公司高管,李星星从14岁开始就在他身边,与他一起生活。
女孩所有的一切都是鲍某他安排的,同时女孩的精神也被他所控制。
如果事情不是被突然曝光,大家都不知道李星星的遭遇。可是,随着真相一步步地被揭露,事情突然发生了反转。
鲍某提供了所谓的证据,这些证据都指明他与女孩是恋人关系。
更可怕的是,看到证据后的网友们开始纷纷转移阵营,舆论被扭转了。
这些社会事件,真正地说明了人性本恶。
所以,忠告那些喜欢玩文字游戏、爱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不要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见了一些肮脏龌龊的事,就认为所有的肮脏龌龊都是合理的。
更不要觉得,只要自己远离了这些事情,就不会引火上身。
我们对恶的宽容,就是对善最大的恶意。
所以,哪怕你有一万种理由变坏,我们也得维护好人该有的尊严。
人性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只关注人性善的一面,而人性光辉后的阴暗却很少人去探讨。
人们通常把对自己不利的一面隐藏了起来,群体中恶的底线往往会变得更低,甚至于无。
03
“大家都这样做的,所以我跟着这样做”的想法,会慢慢消除自己对恶的不安。
但恶是客观的,不同角度的解释并不能改变它的存在形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怀疑、猜忌和失望,罗生门事件的发生也在所难免。
但与此同时,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善良的种子在生根发芽。
如何避免自己遭遇这类的事情呢?
最好就是抱着“相信一切,怀疑一切”的态度看待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以及自己的底线,不要轻易地采取行动去处理。
我们都应该保持理智,然后尝试去看清事情的真相。
尤其是看到那种过度渲染感情的文章,我们就要提高警惕,时刻谨记着“谣言止于智者”、“谣言都是没有逻辑的,反差越大传播越快”,不要轻易被舆论带偏。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善的存在。
正确的善恶观形成,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的。
当我们有了正确的善恶观,就有了独立思考辨别的能力。
知道做什么是对社会、个人发展是有利的,做什么是有害的,因此在辨别是非中有了指引的方向。
同时,也提升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而做到问心无愧。
《罗生门》这本书里,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人的善与恶,其实就是在一念之间。
只不过,有些人能轻易地跨过去,成为善良的人,而有的人,则败给了自己的私念,从此走向了与善为敌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