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鄂州民间广为流传江西地理谚语)
江西填湖广是一句有名的地理型谚语,在鄂州不仅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还衍生为江西填湖广,湖广易(方言,亦填意)江南之俗说。所谓填湖广是指明洪武年间的一次历史大移民,即从江西上饶的瓦屑坝、南昌附近的瓦子角,还有筷子街等地,大量移民至湖广(湖南、湖北)以及其它地区。其实,大多数史料记载的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如果再加上江南,那就说明江西这次大移民,不仅仅是湖广两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可想而知。人们常说,谚语充满了哲理性和科学性,是一种智慧的语言,精练的短谣,内容丰富深刻,形式多种多样。几百年来,联系老鄂城的人口增减、姓氏变迁以及农业、水利、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发展,应该说与江西填湖广这次大移民密不可分,移民们功不可没。
老表老表,勿忘豫章--谚语短小、顺口、易懂。象老表老表,勿忘豫章这句谚语,反映在在日常生活中,指的是人们相互之间,常戏称为是一种表兄表弟的亲缘关系,尽管是不同姓不同宗,但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大家的祖宗都是从江西(豫章)那边移民过来的·····经典的谚语通常是,一句谚语一段历史,一句俗说一段传奇。可不是,笔者根据近几年,从平常闲聊到多点采访所积累的材料中,似乎可以看出,在鄂州百家姓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姓氏都是来自江西,其覆盖面主要是丘陵、湖畈及山野地区。靠葛店、华容、临江一带要少一些。 如享誉海内外至德宗亲的吴姓;素有周半城,周半街之称的周姓;较早登梁子岛从事渔业生产的樊姓;游猎入赘鄂城落籍的黄姓;以及王、吕、胡、钱、熊、肖、贺、夏、唐、张、方、姚、姜、罗、万、水、邓、严、陈、李、邵姓等不胜枚举。笔者本人的第二十世祖亦不例外,据说还是绳捆索绑到鄂城的。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太和毛家晚村的毛姓。明洪武时期,朝廷为了新建立的江山,笼民心,建家园,极力恢复农业生产,便开始从江西大量移民至湖南湖北(当时称湖广)。由于朝廷允许移民插标占地,以及减税的政策,因而毛姓和其他姓氏,便利用木牌或竹竿吊稻草砣,在太和的胡进、邱山头一带占了不少的荒山野地,人们称之为九坜十八窝······所以仅就鄂州而言,上述这些不同姓氏的变迁,完全印证了江西填湖广这个历史事实。
湖广熟,天下足--俗话说:谚语二三字,百象包其中。谚语是语言的花朵,智慧的结晶。如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湖广熟,天下足、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些世代相传的名句,其丰富的内涵,高度的概括,让谚语珠玑生辉,世代相传。千百年来,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很长一段时期不在南方,而是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平原。这两个地域在西汉时期,其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而人口却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所以唐朝以前,朝廷的皇粮官饷、库银赋税,主要依靠这些地区提供: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时期,由于历史上的移民作用,推动了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使江南一举而成为南宋赋税的发源地。这种历史的巨变,使我国的经济步入了重心南移的辉煌时期,故民间广为流传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湖广熟、天下足的经典之类的谚语不胫而走。风自江西,俗趣犹存--木有本,水有源,人皆有祖先。明清以来,数以几十万计的移民们,不仅开创了一片片新的天地,使整个国家的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而且,移民们还撒播了一些民风民俗的种子在各地生根发芽,古老的鄂城至今仍口碑不断。(一)难以割舍的旧衣。江西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勤扒苦做,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个铜钱掰八瓣······故鄂城城乡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连婴幼儿的贴身衣服,都认为是越旧越好,越是老年人的越能保佑婴幼儿易长易大,健康成长。(二)接太公、抬菩萨。江西人许逊,为官清廉造福一方,曾因领导百姓抗洪救灾,重建家园;又因辞官后,继续带领群众,利用自己的奇方妙术抗瘟疫救危亡,人民群众感恩不尽,被人们称之为许真君、人格之神,在江西、湖广、四川、江苏、安徽等地,都修有万寿宫供真君像春秋以祭。这种被神化了的人神习俗,与老鄂城周边地区的抬菩萨、接太公的民俗事象异曲同工。民间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接太公,抬菩萨,文官座镇,武将出马,年年有个太平夜,岁岁保佑千万家。
不过,这种菩萨并没有许真君那样影响大、流传广,而是一姓一太公、一村一菩萨,除了自家姓氏的太公外,大多数菩萨是一些贤臣良将和民间英雄好汉的化身。如英勇抗金,血染沙场的陈三祖(结拜三兄弟),有求必应,降雨救灾的胡爷,与父争斗,破仓放粮救万民的三太子,护粮保仓,威慑盗贼的程镖师,以及十分灵验保一方平安的小哪吒等。其活动时间,大多在元宵节前后。是日,一些大姓氏的村落,纷纷从祠堂里抬出所信奉的菩萨,敲锣鼓放鞭炮,绕村串舍,家家户户摆香案虔诚接拜,有讲究的姓氏,还要搭台唱戏,异常热闹。
这种以姓氏、村落为主的民俗活动,与全民共庆的元宵节一起延续至今。(三)儿时的蚕宝宝。在彝族史诗《梅葛》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江西挑担人,来到桑树下,看见了蚕屎,找到了蚕种······这种史籍所指虽不是湖广地区,但却让笔者回忆起旧时的一段儿歌:······蚕宝宝,蚕毛毛,小小虫儿真奇妙,由着嘴儿吃,昂着头睡觉,蚕蚁儿变成蚕宝宝,长成蚕棒棒,满身儿透亮,吐着蚕丝丝,却又不见了,留下个金蛋蛋······这是一首关于养蚕的儿歌,回想起来还真有点意思。当年也不知道是谁教的,只知道小伙伴们在一起,你送我几条蚕蚁,我送你几片桑叶,不时的围着养蚕的火柴盒、粉盒儿,指指点点嘻嬉闹闹的,童趣盎然······长大以后才知道养蚕茧丝的价值作用。
时至今日,这种上辈人传下来的养蚕宝宝积习,依然是城乡少儿们的一种乐趣。(四)有趣的方言土语。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语言来说也是南北不同调,东西有杂音。按语言标准,湖北地区虽属于普通话范畴,但由于受历史上多次移民的影响,老鄂城有的地方也是音全伴跑调,字正腔不圆,与普通话对不上号。如湖广?江南的易音(下同),某某人站着,--技着,回家--气 回,回家晚了--暗了,通用的外婆称之为嘎嘎、嘎婆······据说这些都是江西人的习惯用语。
其实,仔细地搜罗一下,在广大的农村,至今仍然说着一些鄂城腔,江西调的话语,如婴幼儿用的摇窝--摇括,树上的鸟窝--鸟括,被子--被窝,老太婆称自己的老伴为老货,家人弄饭--舞饭,睡觉--困醒,下雨--落雨,喝茶--漆茶,扫把--条举,等等。这些有趣的方言土语,自然是不能长期的、广泛地流传,只能是象山野湖畈的闲花野草那样地自生自灭。 总之,地理型的民间谚语,它通过总结、提炼、概括而成的移民内涵,应该说它不仅是一段精彩的历史回顾、生动的百科教材,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