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格斗没有套路只有简单凶狠(不是无聊就是单调)
当代主流格斗术的门派繁多,而根据这些门派所创立出来的规则体系更是数不胜数。别说一个“踢拳”就会有不同的赛事组织允许或禁止不同的技术,就单说同一种格斗术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规则系统,权衡着门派独特性和观赏性,争议不断。
那么,“横观”不同的格斗术和赛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某些规则下的比赛所受的关注度,确实比另一些规则体系要高。那么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怎样的格斗规则,或者说,规则中要有怎样的特质,才能更吸引观众的眼球......
限制越少越好?
关于这个问题,我最常听到的一个答案就是“格斗实战嘛,要接近真实格斗,当然是规则限制越少越好”。这个说法乍一听很有道理:大家只要看近年里综合格斗的崛起,在体育运动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竞技项目能在二三十年内,从免费给电视台播都被“否”,成长到如今如此的规模。
但是如果我们对比其它的格斗规则,就会发现限制少并不代表受关注度高。以跆拳道和拳击为例,虽然前者被“普罗大众”广泛接受,但其比赛的网络收视率和现场人次(商业性)都比拳击低得多。
单从规则来看,跆拳道允许拳腿(拳不能击头)和一定的缠抱技术(比如边推边出腿),而拳击只允许拳法技术(可以击头击腹),并且只要两人一靠身就会被分开。这么来看,跆拳道的限制比拳击还小了一些。有人说:那跆拳道不是还有护具嘛,这就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可是现在跆拳道界也推出了例如“踢王决”的无护具全接触实战比赛,但所受的关注度仍然不尽人意。 如果有人对此不服,我们再拿泰拳与拳击做对比,拿踢拳与拳击对比,拿空手道...... 可以说,整个格斗界,唯一在商业力度方面能跟拳击有得一拼的,也只有综合格斗了。而拳击则又是主流格斗术中,拥有最多“限制”的规则体系之一。
一个限制最多,一个限制最少。 难道,这一切都是巧合?
拳击规则为何如此成功? 虽然规则中的限制众多,但拳击(这项运动和其竞技规则)有个极其重要的优势——贴近大众对格斗实战的认知。从我个人经历来讲,每当我和一个人的话题贴近“格斗”二字时,他的第一反应通常会是:“格斗?就是拳击吗?” 如果你看那些没经过训练的人去“干仗”,那他们最基础的实战方式也就是拿起双手,一边紧张地移动着头部一边胡乱地抡拳。如果要听那些假装“很懂”的人谈起街头防身,他们常常会说:“起腿多愚蠢,会被摔倒;摔跤和缠斗多愚蠢,因为万一对方有不止一个人呢;肘击和顶膝有什么用,攻击距离那么短......” 而我还真没听过有哪个不懂装懂的人去挑拳击的毛病。
当然,普通人眼中的“打架”与真正的拳击相差甚远,但不得不说,拳击这一格斗形式确实很容易被那些“路人粉”所理解和接受。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个领域是“专家”,那他肯定会对该领域格外有兴趣。如果让一个路人粉在自己朋友面前“解说”柔术比赛,那他肯定除了“这个人在上面,那个人在下面”之外再说不出其它;但是如果让他“评析”拳击呢,那这个人可就有的说了......
以上这些话可能听起来像是我在贬低拳击,恰恰相反,我非常尊重、欣赏和喜欢拳击这项运动,而“受众度高”也并不是个贬义词。在众多格斗术中,拳击算是一个比较容易入门,可以快速见成效,而且实战性非常高的格斗术。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说过,如果是为了防身的目的练格斗术,那么拳击和摔跤绝对是两个首选。
抛开普通人对格斗的理解不谈,真正的拳击比赛也是十分具有观赏性的——无论对于爱好者还是路人粉来说。拳击中几乎没有缠抱,而且全都是以上身的击打为主,这让许多认为“缠斗无聊”的观众可以尽情地享受视觉上的盛宴。也是因为拳击规则的特性,其比赛的终结率很高,可以给人们一种“完美落幕”的观赛体验。
像裸拳拳击或者传统泰拳那样,“一言不合鲜血淋漓”的竞技项目,许多观众也不一定会把它们看作是一项比较“高尚的”、“正式的”运动。但如果是像主流跆拳道比赛那样佩戴全套护具,也会给很多观众一种“不是格斗而是玩耍”的感觉。可以说,主流拳击好巧不巧地踏在了两个极端之间。
拥有着这些优势的拳击,想不火也难啊......
综合格斗的魅力 在我个人观念里,没有任何一种格斗项目比得上综合格斗(MMA)对我的吸引。原因很简单——想必也是绝大多数粉丝心中所想:规则限制少,贴近实战,包容万象,峰回路转,战术和风格繁多,终结方式多样。更重要的是,MMA要求一位选手“没有弱点”,比如一位踢拳手可以被诟病“被抱摔克制”,一位柔术师会被说是“进入地面才牛b”。但MMA斗士呢?不在各方面都有所建树,那进入赛场就是“等死”了。
除了一些“有悖人性”的阴招儿被禁止,MMA斗士在对战中可以运用任何技术,尝试任何打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认为许多钟爱MMA的观众是因为不喜欢那种“两个人可以殊死搏斗,但只能用双拳、双腿或缠抱”的感觉,才只关注综合格斗而无视其它。 当代主流MMA的规则在底线上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和“文明”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让比赛形势“险象环生”。这,就是MMA独特魅力的一个极简化的阐述。
其它格斗比赛的规则变化
其实,通过看其它格斗门派在比赛规则上作出的一些调整,我们也不难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意图,以及大众审美的趋势。
先从我最了解的跆拳道说起吧。近年来,跆拳道先是应用了电子感应护具和更严谨的规则制度,将对抗完全保持在腿法互拼以及偶尔的拳法击腹上。这一改动主要不是为了增加收视率,而是让跆拳道更加规范,也更安全、“文明”。之后,跆拳道改变了计分制度,鼓励选手们更积极地出击和尝试转身动作,并允许了近身后的推搡,给内围博弈增加了更多内容。
再说柔道。为了在奥运会中与“自由跤”相互区分开,柔道禁止了抱腿动作,把对抗限制在了上身的缠抱,鼓励投摔和绊摔的使用。这让柔道更具特色不假,但也减少了许多技术上的可能性。
继K-1之后,成为了世界踢拳赛事组织担当的Glory创立出了目前最完备、最被广泛接受的踢拳规则——现在很多国外拳馆甚至都把踢拳课称为“Glory踢拳课”。为了与泰拳区分,Glory禁止了肘击和摔法,并规定近身之后如果双方都没有击打动作(比如顶膝)就会立刻被场裁分开,以加快比赛节奏。它采取了拳击和MMA的计分系统,还尝试了“每回合末公开本回合计分”的制度,为了鼓励分数落后的选手加紧脚步追赶——不过也造成了领先的选手处在被动,消磨剩余时间。
而在缠斗方面,柔术大师艾迪·布拉沃创立了“EBI”无道服柔术大赛,开放了传统柔术中所禁止的一些摔法和锁技,并极大程度地鼓励降服技的完成——而不只是通过拿到上位而赢得比分。EBI开始运行不久后,布拉沃就开设了“对抗性柔术”比赛,允许双方在处于地面时的掌击,让比赛更有观赏性,也近一步接近了街头防身和MMA的情境。
这是几个典型的例子,我就不再多举了。综上而言,格斗门派和赛事组织对于规则的调整大致为了达到以下五个目的:
1. 增加所允许的技术来模拟更真实的实战
2. 确立自己在众多格斗术中的独特性,来占据一定的市场和观众份额
3. 通过增加规范性来争取在像奥运会这样的重点赛事中保留一席之地。
4. 通过调整计分制度、比赛过程以及赛后奖金等方式,来鼓励选手们“终结比赛”
5. 如果增加规则中的限制,那也是为了加快比赛节奏,让对抗更有视觉观赏性但很令赛事组织者为难的是,这五个方面有时会是相互冲突的,难以十全十美。如果我们放眼所有主流的格斗规则,似乎真的只有两套体系可以做到“接近实战”、“独具魅力”、“规范稳定”、“终结率高”、“视觉效果强大”——拳击和MMA。
结言:学会包容、学会欣赏
格斗在竞技方面更贴近运动项目,但在欣赏方面也与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不同风格和形式的艺术,不同的格斗赛事、规则和门派肯定会在不同的观众心中占据不同的位置。 或许有人排斥拳击和泰拳的“暴力”和“血腥”,会选择像跆拳道和空手道这样相对安全、“文雅”的格斗术;或许另一些人看不起这些传统格斗术的“文弱”,会选择更贴近实战的格斗门派。 或许有些人认为踢拳的快节奏更精彩,而有些人更喜欢泰拳规则在站立击打上的全面性;或许有些人偏爱柔术这样的“君子之术”,而另一些人更被摔跤这样的“暴力美学”所吸引......
就像之前提到过的,我钟爱MMA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包容性。我个人也对绝大多数主流格斗术都有所了解,曾体验过自由跤、柔术、踢拳、泰拳、跆拳道、空手道、拳击、法式踢拳(萨瓦特)、截拳道、咏春、合气道等门派的训练和实战,从它们之中都获取了关于格斗的重要知识。
如果你真要问我最喜欢哪个,我肯定需要先反问你:“你要让我从哪方面说喜欢?”
相对于强行区分好坏优劣,我更希望看到一个包容度和欣赏力更强的格斗界。同时,各个门派和规则体系也应该积极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哪怕不急于修改,也该坦然承认。
怎样设计出既规范又能吸引大众关注的比赛制度和规则或许是个需要慢慢尝试和调整的过程,但包容和坦诚的武者美德,则是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开始做起的......
现代格斗宗师李小龙的名言:“吸收有用的,抛弃无用的,然后加上属于你自己独特的。”
(作者:晋浩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