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明妃曲指的是哪位妃子(人生失意无南北)
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王安石39岁,这一年他为一个女人写了两首诗,本来在北宋文坛,论文才王安石是排不上号的,但他却因为这两首诗,火了。
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曾巩等竞相唱和,好大的排面。
原因有二,一则他笔下的这位女人来头不小,竟是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自带高流量。
二则王安石写得忒胆儿肥了,从西汉到北宋一千多年,还从来没人敢发表像王安石这样的观点,这幸亏是在宋朝,要是放到明清,王安石就活不到实行变法了。
到底怎么回事呢?
明 仇英 《昭君出塞》局部
王昭君的事儿我们都熟悉,《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王昭君在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女的身份被选入宫内,后来,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并自请为婿。
当时两国国力是汉强而匈奴弱,所以这次和亲并不是一般人们想象中的屈辱和亲,汉元帝将昭君赐给南匈奴首领,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安宁。
昭君抵达匈奴后,先嫁给呼韩邪单于,三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遵照匈奴风俗,昭君又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去世时仅36岁,后来晋代时为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君”或“明妃”。
这是正史中的记载,野史中就有趣多了,是我们熟悉的配方。
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说,昭君入汉宫后因不肯贿赂为她画像的画师,所以皇帝根本不知道宫里还有这么个大美人儿,直到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京朝贡,请求汉元帝给赐个媳妇儿,昭君便赌气自请和亲。
临行前,汉元帝才发现昭君生的如此动人,“丰容靓饰”、“竦动左右”,好看到将旁人都惊呆了,皇帝这才知道自己被画师糊弄了,但木已成舟,只好送昭君去和亲,回头就将毛延寿、陈敞给砍了。
然后,民间的传说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越传越离谱。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当时两国的情形颠倒过来,变成匈奴强大、汉朝虚弱,将昭君出塞说成是屈辱求和,还说昭君到匈奴后,日日思念故国与旧主,过得很不好,最终愁病身亡,总之就是很惨。
后来历代文人写昭君题材的诗文时,几乎都是以野史为题材来发挥,王安石也是,但就他胆儿肥,敢“乱”说。
明 王行 昭君出塞图
王安石的《明妃曲》第一首是这样写的: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人家都说王昭君和亲时,精心装扮、光彩照人,王安石却说昭君哭得很惨,可就算是这样落寞的样子依然引得君王无法自持地心动了,平生几曾见过这样的美人呢?毛延寿真是害人不浅,当斩。
斩了毛延寿,历代文人一片叫好,痛快,该杀,活该,都是画师的错。
王安石却说,意态由来难画,史书上说昭君“善应对,举止闲雅”,这你叫一个画师怎么画得出来?
所以王安石说,我觉得毛延寿死的真冤枉,他不过是个背锅侠,真正要怪的那个人应该是皇帝本人,谁让他不能慧眼识人,最后却把责任推卸到一个小小的画师身上。
接着王安石又出惊人之语,他说家里人来信劝昭君,你在匈奴好好待着不要挂念故国了,就算你在汉宫又如何?
你没看到当年的陈阿娇,金屋藏娇,专宠十余年,多么的风光,等到年老色衰,没有利用价值了还不是被打入冷宫,人生失意无南北,你就安心地在匈奴过好你的日子吧。
要知道,历代文人的想象中,王昭君在匈奴怎么能过得好呢?她必须要日日想念故国,她必须要思念旧主,厌恶匈奴单于。
储光羲的《明妃曲》说“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崔国辅的《王昭君》说“何时得见汉宫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他们都将王昭君看成了一个道具,被送去和亲,还要她永远活在过去的记忆里,不能开始新的生活,可王安石却说,你可拉倒吧,别瞎想了,好好过你现在的日子。
现代人这么想不出奇,可王安石作为一个宋朝人这么想,还敢写出来,就惹人刮目相看了。
南宋 宫素然 《明妃出塞图》局部
写完一首不过瘾,王安石还要再写一首: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 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说,昭君你何必悲伤,人生乐在相知心,胡人比汉室对你的恩情还要重,可不就是你的知心人。
这番言论,在讲究君父之恩的封建社会可谓是大逆不道,果然,南宋初期,范冲就对宋高宗说:“此所谓坏天下人心之术。孟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以胡虏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兽而何?”
范冲直接说王安石目无君父,是禽兽。写出这样大胆的诗,王安石竟然还能安然无恙,并且还有一堆文人争相唱和,也不得不赞叹北宋的开放和包容,倒是后代为此争辩的文人多事了。
其实,王安石写这两首《明妃曲》倒也不是故意和之前那些文人唱反调,他只不过是托古喻今、咏史言志而已。
在此前一年,嘉佑三年,王安石刚给宋仁宗上书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但没有被仁宗采纳。
他因此觉得自己没有遇到知己的明主,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因此借昭君的事来一吐心中的郁闷。
他借昭君在汉宫的冷遇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借昭君的艳压群芳比喻自己的才华出众,借昭君北嫁匈奴、眷恋故土的感情比喻自己愿为国尽忠、报效朝廷的慷慨之意。
人生乐在相知心,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遇到赏识自己一腔才华与热血的明君呢?
至于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终于遇到他的知己明君,一展抱负,实施变法,却又引起了另一番朝野震动,那都是后话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