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作品展(隆阳乡耕作品展)

手起刀落,凌空飞舞,蜀道江湖,唯我独尊!

你以为是看武侠小说吗?No!这是豆粉手艺人的独门功夫。昔日的下村,阿妹在家做豆粉,阿哥则挑着豆粉担子行走江湖,伴着“卖豆…粉…啰…”千里传音的吆喝声行走在大街小巷,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阿哥享受着前呼后拥的待遇,吃不起豆粉的孩子,闻着豆粉的余香也是知足的。实在经不起诱惑的人们,掏出五毛钱大喝一声:“卖豆粉的,来一碗!多放漂油、多放醋!”“好嘞!”阿哥拿出自制的长约二十厘米,宽约一厘米的轻薄小刀,仿佛一把穿云箭凌空挥舞,几秒钟的时间,阿哥手中四四方方的豆粉块丝毫未散,但已被大卸八块,我定睛一看,豆粉细如粉丝,却一根未断!“好功夫啊!”放到碗里,开始下料,阿哥掀开纱布,千军万马立刻来相见:火红的漂油、碧绿的芫荽、雪白的蒜泥、黑亮的下村醋、碎花生、香麻油……色彩斑斓,香味浓厚,用筷子轻轻一搅,立刻成了丝丝状,柔韧鲜香,长短一致,粗细均匀,久拌不断,可以绕筷,果然是正宗的下村豆粉,上佳之品啊!使劲儿嘬一口,杀声震天,“嗯…嗯…不错不错!”食客的味蕾经受住了美食的考验,口水不断分泌,犹如沙漠中清凉的泉水,沁人心脾!

五谷作品展(隆阳乡耕作品展)(1)

碗不知何时空了,“尊驾,再来一碗?”

由于脚力的限制,除了行走的江湖,也有固定的摊点。哀牢归汉之后,下村作为南方丝绸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从这里过路的马帮,每次路过都要停下吃上一碗下村豆粉才往西走,每一个脚印,都汇集到了阿妹的豆粉铺子,做短暂的停留,不为别的,就为享受一次舌尖上的雀跃!人多,铺子容不下,有的站着吃,有的蹲着吃,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呀!完了再干上一碗下村醋,抹抹嘴,挥挥手,带着豌豆的余香上了路,豆粉成了古道串起的一颗珍珠,成了在这江湖路上停留的最好理由!

“下村豆粉下村醋,熏肉米线火烧肉”。下村豆粉离不开下村醋,下村醋回味甘甜,清香柔和,与豆粉拌在一起,丝毫不会抢了豆粉的醇香,只会让豆粉的香味在味蕾中相遇升华,滋味无穷,魂牵梦绕,犹如我们孩童眼里的父亲,伟岸神奇,无所不能……

五谷作品展(隆阳乡耕作品展)(2)

温度和时间是食物的挚友。下村醋的酿造是这句话最好的验证。制药曲,熬稀饭,加麦麸,保山年平均气温15.5℃的独特气候在制醋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一次次的自然发酵,不仅保留了食物原来的营养价值,更让醋更加醇香浓厚。最后的提色(炒糊米)和提味(炒香辛)则体现的是家乡人民膳食的聪明智慧!这座生态宜居的城市给了醋充分的诠释,同时醋又深深的影响着保山人的日常饮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在2012年,下村醋酿造工艺已正式列入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下村醋人背马驮的历史载入史册!

据奶奶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出名的豆粉世家当数北门的“驼子豆粉”和南门的“一撮毛豆粉”,每年大年初一人们有上街吃豆粉的习俗,各挡半个城子的人啊!而现在下村豆粉成了保山人常吃常鲜的小吃,品牌就更多了,什么“下村李记豆粉”啊,“下村严生豆粉”啊,“下村阿龙豆粉”……外出求学或务工的学子归乡后必吃一碗下村豆粉,末了,再喝一碗下村醋,以解乡愁。现在生活好了,吃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精,更有许多洋快餐充斥人们的餐桌,下村豆粉虽然算不上什么名菜,但它诠释着草根饮食的内涵,建立着家乡人与保山城的美好联系,是保山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家乡味!我想今后我无论走多远的路,也不会忘记家乡的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记得住这豆粉的江湖!

五谷作品展(隆阳乡耕作品展)(3)

中共隆阳区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隆阳区供销合作社联社、隆阳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保山市神飞农副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五谷作品展(隆阳乡耕作品展)(4)

作者:保山市永昌小学五(3)班 鲁杨

制作:张鑫瑞 杨雅楠|编审:莽红升 郭巾菱

责编:杨 伟

电话:0875-2160649

投稿邮箱:lyqxmt@163.com

五谷作品展(隆阳乡耕作品展)(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