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

据老人们讲,辽西老家的婚俗,传承于老热河省,与现在的河北承德、平泉、青龙县一带,基本保持一致性。

辽西民风朴素,小时候,农村青年男女交往的观念,和现在的80、90后完全不一样。80年代,虽民风渐渐开化,但源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谁家的姑娘小伙儿非经父母媒妁之言,而擅自恋爱和婚配,依然会被乡邻视为“伤风败俗”。一对儿青年男女,从认识到结婚,按老礼儿,非经3—5年的“互相考验”,相亲、定亲、结婚、生子,一个流程也不能省。

当婚适嫁的男女青年,都会经父母寻媒人介绍认识。那时节,媒人一般是两个,男女双方各有一个“代表”,绝对是十里八村的风云人物,除能说会道之余,在村里必然也有一定威望。

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1)

一般情况下,相亲都是逢农村大集的日子,男女青年在双方媒人的安排下,找一个相对僻静之所,互相照面看一看,成与不成,都是通过媒人传话给对方,这样很好,君子求缘,不伤面子。

如果互相有眼缘儿,媒人就会组织双方家长坐下来谈条件。这时候,就显现出媒人在村邻中的威望来了。能力强的强势媒人,会在基本保持“公平公正”的情况下,为双方家长“做主”:哪天定亲,给女方父母多少彩礼,女孩儿的“三金”、衣服、化妆品以及预定多久结婚等,都会提前双方勾兑好,不能秃露反帐的(意思是不能反复折腾)。如果媒人不硬气,再加上双方哪个家长矫情,无论男孩女孩互相多满意,这门亲事也很难成功。所以,在农村常做媒人的,一定是十里八村都有人买帐的人物。

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2)

定亲是农村亲事的第一步,其受重视的程度,并不比真正结婚低。男女双方家长沟通好各方面条件后,会选一个良辰吉日,举行定亲仪式。和结婚一样,亲朋好友都要提前几天就要通知到来喝喜酒,姥姥舅舅七大姑八大姨更要提前请过来压桌。到日子了,姑娘会在几位至亲(一般是父母叔舅)的陪同下来男方家,鞭炮齐鸣的热闹氛围里,男女青年互相交换定亲信物。按老礼儿,叫“换手巾”,也就是互相给对方送一套干净的毛巾作为定情信物。现在条件好了,毛巾早已经被金银首饰等其他物品所替代了。当媒人喊“礼成”的时候,男女双方要改口给对方父母也叫爸妈,这种情况下,公公婆婆肯定要给女孩儿一个大大的红包(80年代,十块钱的“大团结”应该就很不错了),如果有辈分更高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一般也会象征性的给一点见面礼钱,但定亲姑舅叔姨一般是只观礼喝酒不随礼的。大约过个几天,按约定时间,男方也会安排至亲几人,到女方家里回礼,除了没有交换东西这一套仪程,其他的基本一致,不一样的地方是此时男方一定要带着约定好的定亲礼钱给到女方父母。

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3)

定亲后,两个原来没有亲戚关系的家庭,就建立了相对亲厚的姻亲关系,开始互相走动起来。逢年过节,小伙子带着礼物要接姑娘来家里,礼物的份数一般按姑娘的父亲堂兄弟及爷奶辈的人数来定,大多数是一盒糕点两瓶酒就可以了。女孩子也不能空手到男方家里,要同样的标准规格挨家送上礼物。当然,媒人那边,是一定不能少的,同等规格的男女双方都要上一份。

男孩子“吃亏”的地方在于他只能送礼却不能收到长辈的红包,而每次女孩子都会在送礼的长辈手里收到不大不小的一个红包(公公婆婆会根据年节,按不同标准单独给包红包)。

大约过个三两年,家庭条件好,也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男女双方就要正式谈婚论嫁了。此时,女方一般会要求必须要有一栋新盖的三间大瓦房,“三金一踹”(金手镯、金戒指、金耳环或金项链、摩托车),以及此前谈妥还未“交付”的“尾款”彩礼。大多数情况下,女方父母会在此登记前,有一定的“涨价”行为,但只要不太过火,男方一般都会满足要求。

正式结婚的时候,需要提前准备至少半个月的时间,双方家长开始着手置办结婚的物品。那时候没有手机,连座机电话也只有村部才有,被村长用木匣子锁起来,只能通过各种关系给三亲六故的报送喜讯,过来喝喜酒。

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4)

辽西农村结婚一般要持续两天,其中,第一天是送亲日,第二天才是“正日子”,也就是婚礼真正的黄道吉日。按老礼儿,媒人要提前几天带着姑爷把“离娘肉”等一应物品送到女方家。一般都是用几根大葱用红线系着的猪里脊肉,两瓶好酒等双份儿的应时物品,当然,还有用红花儿的搪瓷脸盆装着的“大团结”彩礼钱,预示着新郎新娘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

等到送亲日的时候,由双方媒人支应着,并不需要新郎一家到新娘家里迎亲。新娘子在叔叔、哥哥和伯伯、弟弟和送门客(音“且”,请的非本家,属相合的送亲人)的陪同下,坐着披红挂彩的大马车,早早的就向新郎家进发了。在这里面,送亲的每个人都有其自有的角色,比如,哥哥是“挑嫁妆的”,叔叔和伯伯是压车的,弟弟则是“挂门帘”的。除了叔伯以外,新郎的父母要给送门客、哥哥和弟弟单独一个红包,这也是辛苦费吧。记得堂姐结婚的时候,我刚刚记事儿,就是那挂门帘儿的弟弟,当时姐夫把我抱起来挂门帘儿的时候,我还记得自己嘴里念念有词:小舅子挂门帘子,金银财宝满园子。。

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5)

结婚的这两天,送亲的这几个人就是地位最尊贵的客人,号称“新亲”。男方所有人都要围绕着这几个人转,要让新郎的舅舅、叔叔辈分里地位最高的几个人一直陪同吃喝聊天,但凡有一个“新亲”挑理,在主家都是极大的耻辱,必须要确保不能出错。

婚宴一般是指正日子那天中午的午宴,但从送亲日开始,一日三餐,每天都要按时应点的安排到位。每顿饭都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先上“果子”桌,也就是各种糕点和茶水的餐前桌,“新亲”和陪客象征性的吃两块儿,喝口茶水,马上就有知客组织人撤下去,然后才上正式的酒菜,开始吃饭。按传统规矩,正式婚宴一般是16个菜,农村人实在,菜品基本以荤菜为主,蔬菜为辅,除鱼以外,丸子和炖肉是每桌必有的两道菜,而且必须是一式两份,其他菜品则正常。我觉得这与当时的条件有限相关,两份肉和两份丸子,占了四个菜,在其他菜品肉菜有限的情况下,这两个菜在桌子上是绝对的主角,也是最受农村人欢迎的菜品。随着时间推移,条件越来越好,农村婚宴的菜品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与城里人的婚宴标准相比也并不低了。

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6)

婚礼过程中,每顿饭都是这样的流程逻辑,也不知是哪辈子传下来的,大家都觉得很麻烦,但如果你不做,就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一般“新亲”里地位最尊的长者每次都会喊知客:亲戚!不要麻烦了,直接上饭菜,咱们都是实在亲戚,用不着这些虚礼儿!事实上,你喊归喊,东西还是该上还是上,这都是互相尊重的表现。

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7)

正日子的时候,一般会请农村的先生提前算日子和时辰,在凌晨某个时点,按正点儿新郎新娘要拜天地,预示着天地相合,和和美美。

早饭刚刚过,除原来已经提前请回来的三亲六故,家族和村里的亲友开始陆续上来了,门口有记礼帐和收钱的场面人。第一个上礼的肯定是新郎的亲舅舅和亲姑姑,两家的礼金,直接决定了后面堂舅和堂姑们的钱数的多寡。

东北人好热闹,何况是新婚大喜的日子。这顿饭,一般人家也要几十桌起步,流水席分拨吃饭,所有人全靠知客统一调拨安排。这么大场面靠自家人操持做饭,肯定弄不好,一般主家会请村里做饭有名的几个邻家嫂子帮忙做饭。几口大锅在院子里一字排开,几个做饭的厨师各司其职,很快就会把十几道菜顺序做好,主家的几个本家小辈儿负责“跑堂”传菜,随着知客人安排客人们分批入座,一会儿功夫,吆五喝六的划拳酒令声就喊起来了,一般要持续到下午三四点才可能结束整场婚宴。

记忆里,每逢农村有什么喜事儿,总会有一些传统老艺人会闻风而动,比如那些会数来宝、打快板书的,哪家有喜事儿,不用邀请一定会登门而上,不等主人发话,一段段吉祥话儿已经倾泻而出了,但凡主家给的喜钱不能满足,会一直唱下去。有时候,个别喜欢乐呵的主家,会故意让这些人多唱一会儿,增添喜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艺人也逐渐的凋零,民间老传统已越发渐少了。。

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8)

晚饭后,结婚的高潮可能才刚刚开始。东北地区特有的闹洞房活动也正式拉开序幕。东北人号称“结婚头三天无大小”,也就是说,结婚的头几天里,大家为了喜庆热闹,可以打破辈分界限,和新郎新娘取笑闹腾,而且越闹腾的欢,对主家越好,所以,无论闹洞房的怎么没6,新郎新娘都不能急眼。

事实上,村里如果哪家有结婚的孩子,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全村人的节日一般快乐。闹洞房的时候,男女老少都挤在窗前或门口看着一帮人对新婚夫妇百般刁难,每个人都乐的花儿一样。闹洞房的主力一般都是新郎的姐夫、弟弟这些人。早年间,东北人里,有几类人之间开玩笑几乎是没有底线的,姐夫和小舅子、小舅子媳妇,姐夫和小姨子,嫂子和小姑子、小叔子等等。所以,每次闹洞房,也几乎是这些人带着一群孩子,变着花样折腾新郎新娘,而新娘子显然是重点针对对象,送门客(音“且”)一般是村里上了一点年岁的妇女,起不到现在的伴娘能给新娘缓冲一下的作用,对新娘护着的力度有限——何况有时候为了烘托气氛,她也会和新娘的婆婆一起明着护新娘,暗里“使坏”,拱火怂恿小青年们闹的再欢乐一点。

一般来说,闹洞房会持续到后半夜一两点钟。此时,主家会端上提前煮好的一锅子孙饽饽——皮薄馅大的饺子。饺子煮到半生不熟的时候,捞出一两个给新娘咬一口,还要问:生不生啊?新娘一定要说:生,太生了。预示着新郎新娘会子孙满堂,生一大堆的孩子,哈哈,是不是与计划生育政策不符啊?

煮好的饺子,闹洞房的这些家伙们会一拥而上,抢个精光——那年月,油水少,闹腾了一晚上,早就肚里空空了,闹洞房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这口夜宵吃食了。吃完了饺子,新娘新郎会将准备好的烟和糖往炕上一撒,大家蜂拥而上,抢完以后才算结束了这一通闹腾,新郎新娘终于可以入洞房了。

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9)

入洞房前,还会有一个小插曲,一般会由小姑子给新郎新娘放被子,小叔子到院子里找一个大木墩子,在新房里来回的扔几次,一边扔一边喊:叔扔墩子,爷抱孙子。。

几个哥哥结婚的时候,记得自己扔过好几次那个木墩子,家里这么多侄子,是不是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哈哈。。

“正日子”后的第二天,新媳妇要带着新姑爷“回门”。在两方媒人的带领下,新郎要带着红包和礼品,随着送亲的车回銮娘家。此时,新娘娘家也是众多宾客在等着新人回归,新娘在婆家收到的折腾,估计新郎也要在小舅子和小姨子的面前,一样不落的收回来。新郎还要给娘家门里几个近支每个未出阁的姑娘和小伙儿,只要平辈及以下的未婚娃,都要发一个红包。

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10)

小舅子小姨子和新姐夫闹腾大半宿,迷瞪一会儿,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早饭,丈母娘按传统蒸的包子(号称“滚蛋包子”),新姑爷吃过包子后,带着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嘱咐,岳父岳母送新娘新郎回家,又一番“会亲家”,这一场婚礼的流程这才算告一段落,新人的美好小日子这就算开始了。。。

辽中婚礼习俗(旧年记忆之东北辽西婚俗)(11)

后记:随着时代进步,现在农村婚俗也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与城市在逐渐接轨。传统婚俗规矩在新一代80/90后眼里也已不再那么需要严格恪守不渝。这也许是好事吧,但再想找到如从前一般的热闹氛围,也可能不那么易得了,人情厚薄也不似从前了。。

还是祝福生活美好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