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家庭情况 包公真是被嫂子养大的吗

包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享年63岁。

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他一生担任过很多职务,大概有知县、知州、监察御史、工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等,但我们对包拯最熟悉的职务还是:开封府知府。

包公的家庭情况 包公真是被嫂子养大的吗(1)

包拯作为我们历史上清官的代表,历来被后人所称颂,他的形象也被搬入许多戏曲剧目之中。

由于在正史中,对包拯幼年的记载甚少,因而人们也就常常把戏剧中的段子,即包拯是由其嫂子抚养长大的,这是真的吗?

相传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在睡梦中看到一只凶猛的老虎闯进房里,惊醒后包拯就出生了,包令仪就认为包拯是猛虎转世,会给家庭带来不详,再加上包拯在婴儿时就脸黑如铁,不哭不笑,包令仪就把包拯仍入了水塘之中。

包拯命大,恰好被水塘中的荷叶给拖住,之后又被洗衣服的包拯嫂子吴妙真看到,吴氏不忍小包拯被丢弃,就偷偷抱回家抚养了起来。包拯长大后称吴氏为“嫂娘”,这就是一些戏剧中常说的包公由“嫂娘”养大的原因。

在《包公赔情》剧目中,则说的是包拯刚出生时,可能是由于生辰八字与父母相冲,因而不受父母的喜欢,被扔进了牛棚中,结果遭到牛的踢踏,并在额头上留下了那道月牙形的疤痕。

由于小包拯在牛棚中哭闹不止,被包拯的嫂嫂看到,她不忍心这幼小的小叔子就此而亡,就从牛棚中救起了包拯,并抚养长大。

在这几种戏剧中,包拯都是由其嫂嫂抚养长大的,这难道是真的吗?

可是,这位恩同如老母的“嫂娘”,在正史包拯传里,却是丝毫未曾提到。

在正史的记载中,包拯中进士后,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暂辞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又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制期满,才于景祐四年(1037年)赴京,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通过正史中的记载,说明包拯和他的父母关系很好,假如包拯真的是由其“嫂娘”抚养长大,为何在正史里没有丝毫提到她呢?这不由得让人怀疑这位抚养包拯成人的嫂嫂是否真的存在!

据历史学家的分析,在戏剧中,常常为了艺术化的需要而张冠李戴,或者根据一些史料进行夸张处理。

虽然包拯没有被其“嫂娘”抚养长大的记载,但在很多史料里,却记载了包拯的小儿子包绶是被其寡嫂抚养成人的。

包拯私下里和一个小妾孙氏生下了小儿子包绶,结果这位小妾不为包拯的正夫人董氏所容,被赶出了包家,小妾回娘家后不忍此羞辱,不久就去世了。

包绶失去了母亲,董氏又不肯抚养他,在这种情况下,包拯英年早逝的大儿子包意的寡妻崔氏就将包绶抚养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包公被“嫂娘”抚养的传闻。

然而,此包公非彼包公,我们都认为历史上的包公就是包拯,却不知道包拯的儿子们有时也被称为包公。

据考证,在包拯的墓碑上写着“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包拯长子包意和妻子崔氏合葬的墓碑上写着“宋奉仪郎潭州通判包公意节妇节嘉郡崔氏之墓”;包拯次子包绶和妻子文氏合葬的墓碑上写着“宋奉仪郎潭州通判包公蓬莱县君文氏之墓”。

由此可见,在包公父子的墓碑上都写着“公”字,人们很容易地将老包公、大包公、小包公混合起来,而长嫂崔氏抚养幼弟包绶的故事,却被后来的文人墨客经过渲染,有意无意地加在了包拯的身上,几百年就这样传了下来,人们也就信以为真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