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吗(精神障碍会不会遗传下一代)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以连续、长期而持久的心情不好为主要的临床特征,是心理疾病最主要的类型。
临床可见,心情不好和现实过得不开心,情绪长时间地低落消沉,从一开始闷闷不乐到最后悲痛欲绝,自卑、抑郁,悲观、甚至绝望、厌世,最后更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患有躯体化疼痛,胸闷气短,整天只想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动。有明显焦虑。更严重者出现幻觉、被害妄想症、双重人格等精神分裂症状。
抑郁症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一年,甚至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我以前得了抑郁症,还吃了3年的抗抑郁药物,在医生的建议下停药了,我已经结婚了,今年准备要孩子,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呢?
对于精神障碍,在很多患者群体中“会不会遗传”算是仅次于“药物”的一个关心的话题。精神障碍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甚至是隔代遗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是以临床显著的个体认知、情感调节或行为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常与社会、工作或其他重要活动中的重大困扰或功能损害相关。
精神障碍中某些严重的综合征称为精神病或重性精神病,主要是指以思维障碍和感知障碍为主的,又称为阳性症状的症状群。本病多以药物和心理治疗为主,根据不同类型其预后不同。
疾病分类
重要诊断分类系统包括国际疾病分类系统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其中国际疾病分类系统中将精神障碍类别分为:
·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或行为障碍。
·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 心境(情感)障碍。
·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 伴有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 精神发育迟滞。
· 心理发育障碍。
· 通常发生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
致病因素
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遗传因素
应用群体遗传学(即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的家系、双生子、寄养子研究证实精神障碍具有很高的遗传倾向,孤独症的遗传度高达90%,精神分裂症双相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也高达80%,酒精滥用/依赖的遗传度为60%,重性抑郁与惊恐障碍遗传度相对较低为40%(遗传度指群体中某一疾病可以由遗传效应来解释的部分);研究还发现,精神障碍的遗传模式并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于复的的多因素遗传疾病。
易感精神障碍人群:
⑴有遗传倾向的人群,本病某些类型具有遗传性,是基因将疾病的易感性一代传给一代。
⑵应激事件影响的人群,应激源主要可能是家庭、学习、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等,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如战争、灾害、意外交通事故、种族歧视,个人特殊遭遇如先天/后天缺陷等等。 ⑶神经系统器质性改变的人群,由于遗传和某些精神发育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神经发育障碍。
治疗方法:
精神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做出恰当的处理建议。 治疗周期需要根据病情变化长期间歇性的治疗。 精神障碍的缓解方法
1.增进精神健康的保健工作,充分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教,及时提供正确的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自我保健,是减少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的心理障碍发生的有效途径; 2.加强遗传咨询,防止近亲结婚,减少精神障碍发生率; 3.对一些具有易患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包括具有特殊心理素质者和从事高心理压力职业者,应采取特殊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心理宣泄的途径,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出现;
4.定期进行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精神障碍在人群的发生率、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和分布情况,结合地区人口构成的变化,为相关部门制订规划、进行决策,从宏观上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提供依据。
温馨提示:精神障碍的危害不容忽视,不仅影响生活家庭,对患者的健康危害十分严重,如发现患有精神障碍疾病一定要及时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