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排名(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

自古以来,长寿就是一种永远都有人在渴望的质朴而又困难的追求。尤其是在三国这样的乱世,当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为一种“奢望”,长寿更是显得缥缈难寻——但巧合的是,三国时又偏偏有一些人不但在乱世中生存了下来,还堪称“高寿”。

一、敬老的虚虚实实

作为典型的动荡时期,汉末三国以“乱”闻名:这一时期政权割裂,攻伐不断,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出现锐减,连左右争霸的曹操都忍不住悲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因而对于生活在汉末三国的百姓来说,高寿实打实的是一种奢望。即便有人名为“高寿”(三国时吴国将领),也不见得真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排名(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1)

然而一面是人们得不到颐养天年的机会,一面各个政权又大方地推出各种养老政策。两汉是以“孝”治国,以“孝”闻名的时代,故而敬老养老长期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除了为老者举行“乡饮酒礼”、敬养大典等庆祝活动,以及奖赏赡养老人的亲属,对老者们的直接物质赏赐最能彰显中央对高寿者的关怀。

据《汉书》《后汉书》等官方史料记载,汉文帝时朝廷开始执行“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的养老政策。汉武帝时“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同时,汉初起朝廷还授予八十岁以上的老者“王杖”。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意义类似如今的“老年证”,是既实用又带有美好祝愿的贺寿佳品。而到了西汉成帝时,原本八十岁的接线被下调至七十岁,“高寿”的门槛再度降低。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排名(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2)

但到了汉末,曹操颁布的养老政策却变成“”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以上,复不事,家一人”。且据《三国志》所引的《魏略》记载,曹魏曾有一名为扈累的高寿隐士,“县官以其孤老,给廪日五升。五升不足食,颇行佣作以裨粮,粮尽复出,人与不取。食不求美,衣弊缊,故后一二年病亡。”可见彼时曹魏政府虽认为政府负有赡养无依无靠的老者的义务,但也只是勉强维持他们的基本生存。老者根本享受不到颐养天年的轻松生活。

二、沙场逢生的“天选之子”

且若以曹操制定的养老政策为标准,九十及以上才是高寿老者,那放眼望去,我们熟悉的许多汉末三国的名将名臣大多都无法算作长寿这场人生之战的赢家。

在曹魏阵营,与袁绍有远亲关系的高柔,以及参与了高平陵之变的司马懿之弟司马孚,虽然在军政上无所成就,但多少也算是“人生赢家”。高柔本因与袁绍的关系而差点为曹操所诛,但后来通过投靠司马懿而一直活到景元年间,最终以九十岁的高龄薨逝。而司马孚作为司马懿的弟弟,长期低调行事,最终也在乱世中熬到九十三岁。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排名(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3)

在蜀汉,出身名门的来敏虽然为诸葛亮所轻视,一生起起伏伏,但还是在刘禅的纵容下以左将军的身份“悠游无事三十年”,最终活到八十多岁。

在东吴,曾为交州军阀的士燮享年九十岁。而多次征战岭南,在淮泗集团中享有大权的吕岱活到了九十六岁——在众多武将中,吕岱虽然不是最有名的,但大抵是最擅长与年岁作斗争的。称他一句沙场逢生的“天选之子”,实不为过。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排名(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4)

三、羡煞朝野的老苍生活

除了沙场武将,朝野还有一些文人墨客或老妇在寿命方面也颇为幸运。

身为才子,“笑林始祖”邯郸淳不仅凭借斐然文采得到曹植、曹丕兄弟俩的欣赏,还因为涉政不深(尤其是并未卷入夺嫡之争)而免于受到清洗,最终以九十余岁高龄辞世。同时,出身名门的曹魏学者乐详在致仕之后也拥有不错的结局,同样活到九十多岁。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排名(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5)

在蜀汉,“博物识古,无书不览”的孟光(河南洛阳人,与梁鸿之妻同名)不仅是在学识方面不逊于诸葛亮的名门之后,还拥有诸葛亮求而不得的鲐背之龄。虽然后来孟光因为与刘禅观点不一致而被罢官,但他的学识和多年以来的成就还是为他赢得了身后美名。

此外,魏晋时还有一位幸运的高寿老媪,名为刘氏。刘氏并非什么惊为天人的才女,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她有一位孝顺的孙儿李密。是的,正是写出《陈情表》,用孝心打动晋武帝的李密。李密是今四川眉山人,由祖母一手抚养长大。后待李密成才,刘氏即受到李密的悉心照料,最终年岁近百(李密作《陈情表》时,刘氏已经九十六岁)。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排名(论三国时代的高寿之人)(6)

虽然生逢乱世,虽然朝廷的养老政策苛刻而又不够完善,汉末三国时还是有人走过了近百个春秋。尤其是刘氏这样的普通人,依靠的并非堆砌的财富,也并非花样百出的养生之道,而只是靠与家人的携手共进,却也能与动荡的时局“抗争”——人活一世,能如刘氏,也着实算是赢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