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大战黑风怪前因后果(灭法国和南山花豹精疑云)
文:白玉基(作者原创授权)
《西游记》第八十四回开卷说道:“唐三藏固住元阳,出离了烟花苦套,随行者投西前进。不觉夏时,正值那熏风初动,梅雨丝丝,好光景:冉冉绿阴密,风轻燕引雏。新荷翻沼面,修竹渐扶苏。芳草连天碧,山花遍地铺。溪边蒲插剑,榴火壮行图。”是啊!唐僧刚刚出离了“烟花苦套”却又得坠入新的“因果俗套”……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过程中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说书人又将这些“难”分作一百回来叙述,单从这九九规整的数字就可以看出《西游记》所述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出寓言套路。既然是寓言,阅读过程中就得挖掘寓言故事中隐藏的寓意才是重点!如果沉浸在寓言情节中不能自拔,将寓言故事本身作为修佛、论道的教科书?那便是荒谬可笑的举动。
本回中,唐僧师徒来到“灭法国”,国王要杀掉一万个和尚,其缘由仅仅是为了和尚谤他因而要泄恨。若再杀唐僧师徒四人便完成了国王的这一宏愿。也就是说该国王已经杀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和尚,且报告该消息的人是观音菩萨本人。既然观音本人前来告诉唐僧师徒,她老人家又怎能坐视那个昏君大开杀戒而不闻不管?这不与观音法力无边之称相矛盾吗?或为了圆唐僧之难允许杀掉近一万和尚,这种代价也忒残酷了些吧!
所以,灭法国这一故事桥段除了是要隐射一段存显于世的佛教灾难史之外,依然要影射明代万历朝的万岁爷!要不然这“一万”个和尚之数字失去了价值。说起“灭法”这段灾难有个历史人物不得不说,此人就是——赞普朗达玛。
在吐蕃赞普赤祖德赞之时,举国上下对佛教推崇备至,尤其赞普本人对僧人的恭敬供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相传他在头发上系两条丝巾,丝巾下端缚于僧座,令僧人坐于其上,因此称他为“热巴巾”,意为长发人。他重新规定对僧人的供养制度,每一僧人可以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利。这种行径引起了贵族和人民的反对。赞普也因此遭到刺杀。赤祖德赞死后,其四兄达玛上位赞普,遂开始抑佛兴苯,停止对佛教僧人的一切供应,并残酷镇压、并屠杀僧人,此后百余年藏区看不见穿袈裟的人。当然,朗达玛同样因此事遭到被刺杀的厄运。
作为帝王,处事如此极端任性,势必为黎民百姓带来空前灾难。
“灭法国”国王是《西游记》中的一个文学角色,该角色完全可以代表一个王朝而非仅仅是某个帝王。自朗达玛被射死之后,喇嘛教再一次兴盛,这与《西游记》中“灭法国”更名为“钦法国”有对应关系。其中的“钦”字,在汉语中表示“尊贵”,其音在羌语中同样表示“尊贵”和“稀有”,很多书面材料中用“切”字替代,如:“仁布切”;在史书中经常会出现一个词汇——论钦,其中“论”字之音与“隆”、“郎”、“邻”等字之音在史书中都表示吐蕃王国,在地理学中,该音节表示“山湾”或“盆地”等宜居之地。《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其“二郎”二字之谐音就是“论”之意,也可以叫做“论仁布钦”,简称“论钦”。
论钦——吐蕃王朝时期职官名,即吐蕃大相。始设于吐蕃王朝前期,每届一人,统领国事,主要掌管政权和兵权。由于位高权重,极易拥兵自重,危及王权。在吐蕃王朝前期,王权与相权之间的激烈斗争时有发生。在吐蕃王朝建政过程及其初期的发展中,噶尔东赞父子相继任大相一职长达半个世纪,形成贵族专权的局面。噶氏家族被翦除后,吐蕃赞普吸取教训,逐渐分散大相权力,巩固赞普王权,以外戚、大相及王室子侄、外甥共同辅政。
唐开元十五年(727),赤德祖赞同时任命三人为大论,汉文史籍一般译作宰相。赤松德赞后,又增设宰相多人。吐蕃从大相一人专权到几位宰相共同执掌政权,这是吐蕃职官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
《西游记》灭法国章回中,还不乏见财起意的强盗,面对歹人却袖手旁观的店主人,得意的盗贼团伙妄杀守城的士卒,官兵出动将“财宝”直接抬到了国王面前。在这里,笔者欣赏到了《西游记》作者的各类“逗趣”文学艺术的同时,不得不说说明代的“矿税”闹剧(西游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西游作者不会想不到的)。
矿税是明朝旧有的一个税种,指专门对一些种类的有色金属征收的特别税,自明初起即存在。但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讲的矿税则是明朝万历年间开矿、榷税二者的合称,应当与原有的矿税区分开来。万历二十四年乙酉,明神宗万历皇帝为了增加宫中的收入以应付日益庞大的内庭开支,开始派遣太监采矿。一开始只是在直隶,很快就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浙江、陕西等处。因为开矿内监们既不懂堪舆,也不可能懂地质学,所以所谓的开矿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遍及全国的敲诈勒索运动。其常用手法是寻找当地富庶人家,随口指称其家地下有矿脉,或是其家祖坟下有矿脉,使用各种招术,总之要敲诈出一笔巨额财富出来方才罢休。
榷税,是指在开矿之后,万历又派出身边的太监赴全国各地收商税的行为。有明一代,特别是万历朝的商税政策的利弊自有史学家们会给出公允,笔者在此将万历朝的“矿税”称为闹剧,也是将万历朝的“矿税”案与整个明代的矿税政策是分离开来的。万历朝的“矿税案”与《西游记》中的“灭法国”中讲的事件,在客观上是属于同一类型。官兵从强盗手里截获的“财宝”直接送到了皇宫——只见那武班中闪出巡城总兵官,文班中走出东城兵马使,当阶叩头道:“臣蒙圣旨巡城,夜来获得贼赃一柜,白马一匹。微臣不敢擅专,请旨定夺。”国王大喜道:“连柜取来。”二臣即退至本衙,点起齐整军士,将柜抬出。
万历朝的“矿税”收缴并非以律法进行,而是由皇帝派出的太监或官员随意指定;税收的进项也不是归入户部国库,而是直接进入皇帝内库,其实皇帝得到的也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
明代因个别皇帝的任性,催生出民间“合法”的强盗也是不争的事实。《西游记》第五十六回中有一伙强盗,其中老农与唐僧有一段对话——
长老:“请令郎相见拜揖。”老者道:“那厮不中拜。老拙命苦,养不着他,如今不在家了。”三藏道:“何方生理?”老者点头而叹:“可怜!可怜!若肯何方生理,是吾之幸也!那厮专生恶念,不务本等,专好打家截道,杀人放火!相交的都是些狐群狗党!自五日之前出去,至今未回。”
一般情况下儿子做强盗,谁敢对第一次见面的外来客人直言?《西游记》作者这等坦坦荡荡披露出来,肯定有寓意深含其中。
孙悟空打杀了这伙强人,受到了唐僧严厉的斥责。有很多读者想不通:“打杀强盗有什么错?”如果将明代官府雇佣的、用来收取商税的、由民间闲散人员构成的组织搬到文学作品中来,这些组织成员是什么身份?他们非官、非商,也不是农业生产者,但他们时常在以税收的名义在掠夺农工商平民的财物!因此,《西游记》中的很多妖怪都有其背景,包括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也有读者会更不高兴:“有背景的妖怪就不能打杀吗?”《西游记》影射的是历史社会,也就是在评判古时已经发生过的各类社会事件。杀与不杀也不是作者的意志所能左右的,小说作者若能够客观地反映社会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精神。年轻的读者肯定会十分憎恶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吧?如果没有紧箍咒,这个世界也就会成为猴类的乐园,没有我们人类什么事了。《女儿国》中,只要唐僧愿意,他可以做皇帝的,但唐僧没有答应!他能答应吗?孙悟空打杀强盗、妖怪,唐僧能纵容吗?真正危及到唐僧性命的妖怪,被孙悟空打杀以后,唐僧还是感激不尽的。
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思考,打杀妖怪、强盗也得按罪名轻重按律裁决。在《西游记》的神魔世界中,同样不能事事都让孙悟空说了算的。作者设定那么多的妖怪、强盗,也不是提供给后世读者用来泄愤的!而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在揭批儒释道不同思想所持有的价值观取向,深层次地揭示人性的善和恶。在古代,特别是《西游记》作者的视野中,如果出现那么多的妖魔鬼怪以及横行的强盗贼人,难道那些个群体都是基因遗传的结果吗?与皇权制度的设置没有任何关系吗?《水浒传》为什么会产生于明代呢?
就明代万历年以前的各个朝代中,普通意义上的强盗组织也是官方所重点打击的对象之一,但凡缴获的财宝、或许是一口装财宝的柜子、一匹马也罢,绝不会将每件赃物都要抬入皇宫呈现给皇帝亲自验看,若要将这些事情都要由皇帝亲自过问,那些个衙门就会成为摆设。但在“灭法国”中却是“臣不敢擅专,请旨定夺。”而国王则是大喜道:“连柜取来。”《西游记》中这样描述,能让笔者联想起万历年间的“矿税”闹剧,也不尽是笔者的牵强附会和自作多情。万历皇帝跟“灭法国”王一样,“矿税”是要亲自过问的!为了证明“灭法国”王与万历皇帝之间的关联,读者们可以留意一下唐僧师徒留宿“灭法国”馆驿时与那寡妇的对话,那寡妇要杀鸡宰羊招待,孙悟空对寡妇说今天是斋戒日,并称作“庚申斋”。在万历“庚申”年,万历皇帝朱翊钧正好驾崩!
笔者还注意到以上两起盗贼事件中,第一起唐僧得命后仓皇向东逃亡;第二起盗贼得手后也是向东逃亡杀了东门士卒!取经是向西的,故事也是西域的故事,但《西游记》作者唯独选择“东”作为“逃亡”的方向,这是不是象征作者讲的故事是西域的,但要影射的对象却是位居西域之东的中原王朝的故事?
唐僧师徒脱离了“钦法国”后又要进入魔界——豹子精的国度。
“取经”、“讲经”依然是《西游记》神魔故事的主题,但要影射的社会历史肯定是中华大地上的沉沉风云!——行者道:“春有和风,夏有熏风,秋有金风,冬有朔风:四时皆有风,风起怕怎的?”三藏道:“这风来得甚急,决然不是天风。”行者道:“自古来,风从地起,云自山出,怎么得个天风?”说不了,又见一阵雾起。那雾真个是:漠漠连天暗,蒙蒙匝地昏。日色全无影,鸟声无处闻。宛然如混沌,仿佛似飞尘。不见山头树,那逢采药人?三藏一发心惊道:“悟空,风还未定,如何又这般雾起?”行者道:“且莫忙,请师父下马,你兄弟二个在此保守,等我去看看是何吉凶。”《西游记》中若有风起、或黑雾笼罩时,便会有妖怪出没,有妖怪免不了要打斗一番。实际上这些不祥的风云象征的就是人类的战争。
唐僧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煌,满身麻木,神思不安。孙悟空搬出《多心经》中的四句颂子安慰唐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也知道:“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笔者要微注了:这便是佛界的相对论,也是佛学和阳明心学的完美结合!
唐僧举目又看时:那山真好山,细看色班班。顶上云飘荡,崖前树影寒。飞禽淅沥,走兽凶顽。林内松千干,峦头竹几竿。吼叫是苍狼夺食,咆哮是饿虎争餐。野猿长啸寻鲜果,麋鹿攀花上翠岚。风洒洒,水潺潺,时闻幽鸟语间关。几处藤萝牵又扯,满溪瑶草杂香兰。磷磷怪石,削削峰岩。狐狢成群走,猴猿作队顽。行客正愁多险峻,奈何古道又湾还!在明代文人的视野中,看到的人类社会是什么摸样?笔者再批注:古代中国社会与动物世界没有两样!
山是好山,但山中的野兽甚是凶恶!你看他怎生模样:炳炳文斑多采艳,昂昂雄势甚抖擞。坚牙出口如钢钻,利爪藏蹄似玉钩。金眼圆睛禽兽怕,银须倒竖鬼神愁。张狂哮吼施威猛,嗳雾喷风运智谋。在这番描述中,从最后有两个短语:“施威猛”和“运智谋”中可以隐约看出该野兽形的妖怪也可以影射到一位有勇有谋的、为历史曾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风云人物。
在与妖怪遭遇的序幕中,《西游记》作者一边褒奖着孙悟空的光明磊落:“那行者一生豪杰,再不晓得暗算计人。”另一边立即刻让孙悟空暗算猪八戒:悟空道:“我且回去,照顾猪八戒照顾,教他来先与这妖精见一仗。若是八戒有本事,打到这妖,算他一功;若无手段,被这妖拿去,等我再去救他,才好出名。他想道,八戒有些躲懒,不肯出头,却只是有些口紧,好吃东西。等我哄他一哄,看他怎么说。”于是孙悟空编造谎言,明明是妖精摆好的圈套在等待猎物上钩,但悟空却说:“前面不远,乃是一庄村。村上人家好善,蒸的白米干饭,白面馍馍斋僧哩。这些雾,想是那些人家蒸笼之气,也是积善之应。”八戒果然上当,想去先混一顿饭吃,结果险些被妖怪捉了去。说得好听些孙悟空对猪八戒的暗算也算作“运智谋”吧!
妖怪那边也运用了智谋——分瓣梅花计,也就是调虎离山之计。要同时调动的虎有三个,重点进攻的目标是一个,因而叫做“分瓣梅花计”。后来,妖怪还用“真假人头掉包计”,最终吃唐僧肉的计划落空,被打死之后现出原形——艾叶花皮豹子精。
据孙悟空说该豹子能吃老虎,又能变成人形。说明该妖怪比那老虎精还要厉害。豹子精要吃人非得要变成人形么?这里的变成人形,也就是说明《西游记》中用该“威猛”的野兽要影射象征一位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威猛的人物太多了,按《西游记》一贯的叙事风格,若要影射一位历史人物总会给出暗示。这不,妖怪抓住唐僧后,有一个樵子也成为了唐僧的狱难友。樵子说他家老母今年八十三岁。
八十三岁就是历史信息!按笔者破解的公式,该岁数就是要明示某一年的重大历史信息,其起点就是吐谷浑国的诞辰年——公元285年,终点是从公元285年推后八十三年,再去掉虚年就是公元367年。
在公元367年的历史年鉴中笔者查到与《西游记》故事能对应的有两件大事:
一、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三峡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
这是《水经注》中记载的自然灾害信息。与《西游记》中如下故事桥段有对应关系:
好大圣,收了棒,束束裙,拽开步,转过山坡,忽听得潺潺水响,且回头看处,原来是涧中水响,上溜头冲泄下来。又见涧那边有座门儿,门左边有一个出水的暗沟,沟中流出红水来。他道:“不消讲!那就是后门了。若要是原嘴脸,恐有小妖开门看见认得,等我变作个水蛇儿过去。且住!变水蛇恐师父的阴灵儿知道,怪我出家人变蛇缠长,变作个小螃蟹儿过去罢。也不好,恐师父怪我出家人脚多。”即做一个水老鼠,飕的一声撺过去,从那出水的沟中,钻至里面天井中。
二、秦四方反苻坚
前秦自苻坚即位后,苻生诸弟对坚大为不满,先后发生汝南公苻腾、淮南公苻幼武装叛乱,但均被镇压。当初苻腾被杀时,王猛向苻坚建议并杀苻生五第,但未被采纳。建元三年(367)十月,晋公苻柳、赵公苻双、燕公苻武、魏公苻庾分别在蒲阪、上邽、陕城和安定举兵反。苻坚先是派人劝阻,遭拒绝后,于次年初派将军杨成世、毛嵩分讨苻双、苻武;王猛、邓羌进攻苻柳;将军杨安、张蚝出击苻庾。苻庾形势危急,疾速向燕请援,燕人多主救之,并乘机攻占关中,太傅慕容评认为秦国强大,不宜与之构隙,吴王慕容垂亦主张不用兵,于是燕兵不出。而苻坚于三月又增派援军,由王鉴、吕光、郭将、翟傉率领,大破苻双、苻武之军,斩获一万五千人。五月,王猛、邓岳击败苻柳。七月,王鉴杀苻双、苻武二公,苻坚即以苻雅为秦州刺史,苻丕为雍州刺史。九月,晋公柳又被杀。王猛军随即与王鉴等进攻陕城,于同年十二月执获苻庾,被赐死,但赦免其七子,以长子袭爵魏公,余者继嗣苻生及诸弟无后者,以继苻健之祀。至此,四公之叛均被平定。苻坚又任命苻抑镇蒲阪,邓羌镇陕城。
《西游记》中豹子精围攻唐僧时也是摆开了四路大军!并美其名曰:“分瓣梅花计!”豹子精是妖怪,但作者用“施威猛”、“运智谋”来褒奖,想必作者心目中前秦苻坚帐下的人物——王猛,是不是深得《西游记》作者的欣赏?
王猛出身贫寒,隐居山中,贩畚箕为业。博学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东晋永和十年(354年),东晋大将桓温进兵关中,王猛往谒,谈天下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桓温北伐只想提高个人威望,并无收复关陇失地的雄心。他拒绝桓温之聘,与苻坚一见如故。论废兴大事,异常契合。苻坚即位,任中书侍郎,曾在一年中五次擢升,官至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主要的辅佐。
王猛在前秦任职十八年,综合儒法,选拔廉明,讲求实效,政绩斐然。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任始平令,以明法峻刑禁勒豪强。为京兆尹,在京城一带坚持执法行事,数旬间诛不法贵戚豪强二十余人,百官震肃。在军事上,前秦建元六年(370年)统兵消灭前燕,留镇邺,都督关东六州军事,为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选贤任能,法简政宽,使燕民各安其业。在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以致田畴开辟,仓库充实。他执政期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呈现小康景象。
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去世,终年51岁。王猛临终犹以前秦内部各族豪酋势力为忧,以东晋为正朔所在,劝苻坚勿进攻东晋,但未被采纳,因而有淝水之败。王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果然,豹子精要吃唐僧,这是虚设的情景,也是《西游记》寓言故事中的一个章节。笔者之所以提到寓言故事。实际上《西游记》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