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

原创 西行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1)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2)

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3)

孔雀王朝兴建的旧堡遗址和阿育王石柱 by 李济山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这位伟大的君主完成了对南方羯陵伽的征服,这样除了极南端的一些国家以外整个印度都在形式上统一于帝国政权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广泛进行传教活动。

大乘佛教兴于贵霜帝国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4)

大乘佛教壁画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他们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这个国家被列举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国(罗马帝国、安息、贵霜帝国和汉朝)之一。贵霜时代的宝贵产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

佛教衰落于笈多王朝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5)

建于于古印度笈多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的寺庙

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中国僧人法显在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访问了印度,他描写这位国王的贤明统治使印度人民安居乐业。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此时它已经开始向现代印度教转变;佛教和耆那教继续拥有广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总体上来说是容许所有教派传播。

佛教的始祖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6)

释迦牟尼画像

佛教的启教者是释迦牟尼(Sākyamuni),「释迦」是出身部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是圣人之意,而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被后世尊称为佛陀(Buddha),意指「已经觉悟的人」。佛陀原名为悉达多(巴利文:Siddhattha,梵文:Siddhartha),意思是「吉财」、「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被称为悉达多·瞿昙(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传统上认为「瞿昙」或「乔达摩」(Gautama)是释迦牟尼的氏族名称,即释迦族祖先的姓氏,但这应不是他的氏族姓氏,而是依照当时印度贵族的习惯,将《梨俱吠陀》赞歌作者的太古仙人 Gotama(仙人子孙称为 Gautama),尊为氏族血统的传承,所以释迦才是族性,悉达多是真正的名字。

佛陀的出生与家族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7)

悉达多太子

悉达多为古印度释迦族人,出生于喜马拉雅山麓的迦毘罗卫城,父亲为净饭王,自称是仙人的后裔(Gautama 日种),为印度刹帝力(武士)阶级,母亲为摩耶夫人,在出生七日后母亲即过世,由姨母瞿昙弥 (后出家为大爱道,音译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他从八岁开始,向毘奢婆蜜多罗学习文化,向羼提提婆学习武艺,从小过着优渥舒适的生活。先后娶了三个妃子为妻,第一是善觉王之女,即他的表妹耶输陀罗妃,第二是摩奴陀罗妃,第三是瞿多弥妃,当中以耶输陀罗为正妃,并与她生有一子罗睺罗。

佛陀大出离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8)

29岁时的悉达多,面对在当时印度部族交相争战的环境下,释迦族受到强势部族逼迫的困境,思及人生不免于老、病、死的结局,深深感到生命的无奈与苦痛,进而寻觅出离之道。当儿子出生时,即取名为罗睺罗(意为障碍),意为障碍其离家寻觅出苦之道。不久之后,悉达多即于夜晚乘马离家,开始遍访各地名师的寻道生涯,此为悉达多一生的转折点。

佛陀觅道及苦行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9)

当时印度流传的信仰与学说,主要是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本土的奥义书思想、沙门文化。婆罗门教为一神信仰,主张一切为梵神的生化,唯有神才能救赎,但救赎的对象只限于雅利安血统,并不包括印度本地土著,是一种狭隘的种族宗教。奥义书思潮下的苦行沙门,并不相信吠陀、梵书中记载的神祗及升天信仰,而认为过去所做所为(称为业),会决定今世的好坏,这是一种「宿业决定」,并且主张任何生命都有「永恒不变的神我」,会依「宿业」而轮回转世。苦行沙门的修行重于流浪、独居,以苦行来「消除宿业」,远离男女、守持梵行,以守戒、冥想来进入禅定,并观想神我与宇宙(大梵)合而为一,达到「梵我一如」的永恒境界,此即苦行沙门追寻的解脱。悉达多最先以苦行沙门作为学习对象,为了习得精深的禅定,先向王舍城附近的阿罗逻迦蓝(意为自生,巴Āḷāra-kālāma)沙门学习「无所有处定」,再向优陀罗罗摩子(意为雄杰,巴 Uddaka-rāma-putta)沙门学习「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两位是当时正统婆罗门教以外享有盛名的修定主义者。悉达多不仅认真的修习禅定,传说甚至一天只食一颗麻麦,努力的寻求「梵性独存、永恒的解脱境界」。

佛陀中道及正觉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10)

35岁时,悉达多在苦行的修习中,已经历了六年,发现苦行无法达到真正的解脱,开始对苦行产生怀疑。另外采取探寻「老病死苦如何生起」的方法,因而开启了通向正觉的大门。悉达多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经四十九日的禅定与观察,洞见了生死轮回之真相的「十二因缘法」而成就正觉,并且依「十二因缘法」,发现了「灭苦之八正道」,确立了「四圣谛」为正觉的次第。依此,悉达多以「缘生、缘灭」之正觉,摄导离贪之正见等「八正道」的修证,达到了贪爱、瞋恚、愚痴的断尽,完成生死的解脱,不受后有。至此,悉达多依次的完成正觉、离贪及解脱,圆满四圣谛之三转、十二行,自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等正觉)。因为此时的悉达多已经彻底的觉悟、解脱,所以自称为 Buddha 佛陀(意为已经觉悟的人)。

佛陀转法轮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11)

佛陀正觉、离贪、解脱证菩提之后,因为年纪尚轻,不易得到一般大众的信任,所以到鹿野苑,先为未正觉时的五位跟随者,即阿若憍陈如(Ājñāta-kauṇḍinya)等五人宣说「四圣谛」,此称之为「初转法轮」。紧接着又度化了富家子耶舍,以及其亲朋好友等共五十四位比丘,而成为六十位比丘的僧团。往后在六年间,陆续度化了著名的有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大迦叶。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12)

佛陀住世说法共四十五年,为了宣扬正觉、解脱的教法,走遍了恒河两岸,以憍萨罗国、摩揭陀国和毗舍离国为主要的宣法中心,曾在憍萨罗舍卫城的祇园精舍说法约25年。佛陀一生度化了许多弟子,其中杰出的弟子有舍利弗(智能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婆离(持律第一)、迦旃延(议论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等。

佛陀入灭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13)

佛陀80岁时,在毗舍离城患重病,当年雨季过后,偕弟子向西北行,打算为一生行化过的地方,做最后的开示及寻礼。佛陀在路途中,食用了铜匠纯陀(Cunda)供养的「栴檀树菌茸」之后,似乎是因为食物不洁或中毒,忽然得了严重的血痢,腹泻剧痛几乎濒临于死,但佛陀摄持于心,忍受无有怨言。此后,佛陀勉强走到拘尸那罗(末罗国之一邑)附近的树林,已无法再支撑,阿难在两棵娑罗树之间铺下卧具,佛陀头部朝北躺下,向右侧偃卧,告知弟子们即将入涅盘。此时,阿难守候在佛陀身边,聆听最后的教诲。当夜,传说年纪已有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请佛开示,当晚须跋陀罗即见法、证道,成为佛陀的最后度化的弟子。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14)

天竺佛教圣地菩提伽耶 by 达摩流浪汉

根据南传铜鍱部觉音论师著作之《善见律毗婆沙》『序品』的说法,佛陀是在二月十五日平旦(凌晨)时,在拘尸那罗附近的娑罗双树间入灭。火化后的舍利(遗骨),由释迦族相近血缘的东方八个氏族带回建塔供养。据『长阿含游行经』的记载,这八个氏族各为末罗族的波婆国、跋离族的遮罗颇国、拘利族的罗摩伽国、婆罗门族的毘留提国、释种族的迦毘罗卫、离车族的毘舍离国、阿阇世王族的摩竭陀国、末罗族的拘尸那罗国。除了由八族兴建的舍利塔以外,再加上主持分舍利的香姓婆罗门建于战主国的瓶塔(供奉分佛舍利的瓶),以及毕钵罗聚落的末利族人,建了供奉火化残余碳灰的炭塔,总共有十塔。

佛陀结集法教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15)

佛陀住世时诸大弟子中,辅助 佛陀教化最有力者是舍利弗、目犍连,两位圣弟子被后世尊称为双贤弟子,但二大圣弟子在佛入灭前,即已入灭。佛入灭当时,僧团的大长老摩诃迦叶为了见佛陀,正从瞻波国前往拘尸那罗,途中闻佛已入灭,而赶往拘尸那罗,并代表僧团为佛举火荼毘。二个月后,大迦叶在摩竭陀国阿阇世王支持下,召集了五百名阿罗汉,在王舍城的七叶窟安居三个月,并共同结集出佛陀的教法,史称「五百结集」,又称为「第一次结集」。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16)

「第一次结集」集成的教法,内容包括经说与律戒。原始结集的经说,是汉译《杂阿含经》与南传巴利《相应部》当中的『因缘相应』、『圣谛相应』、『食相应(南传《相应部》编于『因缘相应』中)』、『界相应』、『阴(蕴)相应』、『六处相应』,还有『道品诵(南传称为『大圣道篇』)』当中四念处等诸相应教。据近代印顺法师的研究,初始结集时律戒的内容,是包含

(一) 四波罗夷法 pārājikā-dharma

(二)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saṃghāvaśeṣā-dharma

(三) 逸提法 pātayantikā-dharma:包含现今之

1.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niḥsargikā-pātayantika-dharma,即舍堕法

2.九十二逸提法pātayantikā-dharma,即单堕法

(四) 四波罗提提舍尼法 pratideśanīyā-dharma

(五) 众学法 saṁbahulāḥ-śaikṣa-dharma

印度佛教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八个阶段: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17)

印度佛教绘画

一、原始佛教(佛陀正觉後至佛灭当年「第一次结集」;B.C.432~387)佛陀生於公元前约466~463年,正觉於公元前约432~429年,佛灭於公元前387~384年。

二、根本佛教(「第一次结集」至佛灭後百年「第二次结集」;B.C.387~287)

三、初期部派佛教(佛灭後100年至佛灭後150年;B.C.261~237)

四、中期部派佛教(佛灭後150年至佛灭後350年;B.C.237~37)

五、後期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菩萨道(佛灭後350~600年;B.C.37~A.D.213)

六、末期部派佛教与中期大乘菩萨道(佛灭後600~1000年;A.D.213~613)

七、後期秘密大乘菩萨道(佛灭後1000~1400年;A.D.613~1013)

八、印度佛教的灭没(佛灭後1400~1637年;A.D.1013~1250)

印度佛教十八大圣地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18)

去印度朝圣,佛陀圣迹有很多,而且有很多圣迹已经埋没在历史的尘封之中,众生福慧浅薄,无缘再看到。现有的印度尼泊尔朝圣十八大圣迹线路,查阅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征求许多国内外高僧大德的开示。这条朝圣路线成功地开辟,对于印度尼泊尔佛教朝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圆满朝圣佛陀,体味佛陀正法和修行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19)

蓝毗尼园

出生—蓝毗尼园:佛陀出生地,现有佛母摩耶夫人庙、阿育王石柱,太子沐浴池、菩提树树等。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20)

迦毗罗卫国的遗址

成长—佛陀祖国迦毗罗卫国的遗址和佛陀舍利塔。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21)

拘尸那罗森林佛塔群

出家—拘尸那罗森林南丹格尔。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22)

成道—菩提伽耶:佛陀成等正觉处。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23)

初转正法—鹿野苑:佛陀讲四圣谛八正道地。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24)

涅槃—拘尸那罗:佛陀涅槃处。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25)

印度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佛教第一座精舍:佛陀洗浴的圣池迦兰陀池;在此宣说诸多经典,如《佛说般舟三昧经》等。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26)

祇园精舍—佛教第二座精舍,《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楞严经》、阿含部等经典均在此宣说佛陀宿舍-健陀俱提精舍,佛陀讲经台,阿难菩提树;央掘摩罗塔、给孤独长老塔等。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27)

西天灵山—灵鹫山。佛陀讲成佛之经典《法华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般若经》等重要经典之灵鹫净土,佛陀依然在此讲经说法;隋朝时,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入定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28)

桑克希亚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29)

曲女城大法会

降凡处—桑克希亚。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后(《地藏经》)乘金色天梯降凡处,帝释天、大梵天陪伴左右;佛教第一尊佛像产生之地;曲女城大法会玄奘大师辨经处。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30)

神变处—吠舍离。(广严大城灵塔中,如来思念寿量处)佛陀在广严城外示现神通降服96种外道,佛陀预告涅槃处,佛陀舍利塔,阿难尊者舍利塔,首位比丘尼出家地,维摩诘大士故居,第二次经典结集之地。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31)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32)

世界佛教中心—那烂陀大学,莲花生大士、寂天菩萨、玄奘大师等高僧大德曾在此参学讲经。舍利弗尊者舍利塔;玄奘法师求学、辩经弘法地;规模宏大的佛教遗址。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33)

玄奘大师纪念馆—玄奘大师头盖骨舍利、佛陀脚印(千幅轮)、妙法莲华经血经。

经典结集—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之七叶窟,五百大阿罗汉结集之山洞。

鸡足山—祖师迦叶尊者入定在此山中,等候弥勒菩萨下生传授佛陀衣钵。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34)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35)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36)

恒河—最古老的的城市瓦拉纳西(6000多年历史),观赏世界最美丽的日出—恒河日出,迎请佛教最重要的圣物佛陀舍利所化的恒河沙(金刚沙),印度教沐浴与焰口圣地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37)

泰姬陵

世界八大奇迹之泰姬陵、红城堡(印度三大红堡之一),建筑博物馆。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38)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39)

印度首都新德里,朝圣藏于印度国家博物馆佛陀舍利。印度首都新德里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印度首都、各大城市与农村,深入了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今昔,全方位体验印度古今宗教、文化等各领域。真实感受真正的印度。

佛教的起源地那烂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40)

一带一路上的风土民俗艺术瑰宝,请关注西行文化!

如果喜欢,可以加入西行越野车部落,关注西行公众号(xixingjilu),跟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西行伙伴一起交流,一起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与您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