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解物极必反(物极必反之大若法则)

易经讲解物极必反(物极必反之大若法则)(1)

定律内容

含义:事情发展到极端会向反方向转化,而事物到了极点就可能会以相反的形态呈现。

内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

出处:老子˙《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若法则的内容

1.大智若愚:才智出众的人表面看来好像愚笨。

2.大巧若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

3.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4.大象无形: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5.大盈若冲:最充盈的东西,好象是空的一样

6.大辩若讷: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7.大方无隅: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棱角的

8.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9.大成若缺:成大事业的人表面上看缺乏能力.

易经讲解物极必反(物极必反之大若法则)(2)

大智若愚

含义: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

论证“大若法则”

1.物极必,事情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事物到了极点就可能会向相反的形态呈现。当然事物发展并不是完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虽“反”只是其中一个发展方向,但当事物以相反的状态呈现,便印证大若法则。而字面上以物极必反解释“大若法则”,大意味着极限(物极),若意味着转化(必反)。附:中华定律之物极则反。

2.适度法则,万事过犹不及,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应以相反的状态中和最极端之状态,以保持适度与和谐。如智极则锋芒露,聪明反被聪明误等都是智的极端而带来的损失,而大智若愚、外愚内智则可韬光养晦而可长智。

3.中庸之道,讲“不偏不倚,中正平和”。也许两个极端极少且不常在,就像人一样,大智大愚实属少数,大家都是出于中间的,或是正向相反方向发展的(如内向之人向外发展,外向之人内向)。简而言之,事物的状态到了极点,以适当向相反方向发展,以求中庸。

易经讲解物极必反(物极必反之大若法则)(3)

中庸之道

定律之言
  1.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2.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3. 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

  4. 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5. 大意味着极限(物极),若意味着转化(必反)

  6. 中庸之道,讲究“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7. 事情发展到极端会向反方向转化,而事物到了极点就可能会以相反的形态呈现。

  8. 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故而无过无不及。

易经讲解物极必反(物极必反之大若法则)(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