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航拍最新(我在中轴线长大)

在今日头条,新京报与我们一起看北京。

菜市场里卖的虾都有哪些品种?大闸蟹为什么叫大闸蟹?海鸭蛋是什么蛋?……在科学科普博主、科普作家李维阳的世界里,身边一切寻常的事物都变得有意思起来。他运营着账号“二猪”,在互联网上拥有超过百万的粉丝。

李维阳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北京的城市样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是亲历者和见证者。而科普博主这个身份,给了他更多机会和不一样的视角去重新打量这座城市。

7月25日、26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顺利举行,李维阳作为嘉宾参会分享了他对北京文化的理解。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话李维阳,讲述他对北京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探讨古都北京在打造文化之城的历程中迈出了怎样的步伐。

北京中轴线航拍最新(我在中轴线长大)(1)

科普博主“二猪”李维阳。受访者供图

科普博主更应用科学思维看待事物

新京报:做科学科普博主是不是有了更多观察和传递北京文化的机会?

李维阳:是的,尤其是我对民俗学也特别感兴趣,很多时候这些是融合在一起的。例如,我会观察老北京传统住宅门口的石狮子,其中的狮子雕刻得是不是科学?再例如,北京有许许多多博物馆,我去国家博物馆看青铜器,会研究其中犀牛造型的青铜器折射出过去中国的生物生存及分布情况和气候变化情况,然后把这些知识分享出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从科普博主的视角更应该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新京报:你的内容都很贴近生活,这些题材是怎么来的?

李维阳:很多人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其实背后有神奇的奥秘。这些有趣的科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来源于生活。

我从小就喜欢动物。我从小开始一直到2016年大概养过300多种动物。现在我家里可能就有100种左右动物。好多是小动物,比如说蚂蚁、螃蟹、鱼……经常跟孩子一块观察它们,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蚂蚁的行为就特别有意思。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来源。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做科学科普这件事?

李维阳:因为喜欢,就自己边玩边琢磨。大概2005年前后,我就开始看一些科学论文,同时在各大论坛和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们一起交流探讨,发现了有意思的东西就特别想分享,科普创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我做这件事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是想玩,自己玩的同时带大家一起玩,尤其是孩子们,玩的同时还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北京城市样貌发生巨变,儿时记忆犹在

新京报:你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童年记忆?

李维阳:我家是前门的,我小时候经常在永定门一带疯玩。一到夏天七八月份的时候,我们就去那里逮蛐蛐,在那边的石头堆里,能逮到特别大的蛐蛐。

那时候,永定门那一片全都是破破的小平房,还有菜地。路非常窄,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爸骑着二八自行车,我坐在前面大梁上,晚上大概5点多钟准会堵车,那时候路上汽车也不多,多的是三轮板车、自行车,还有依稀行人,但有几辆汽车一下就堵住了。

新京报:这里重新建设后,有哪些比较显著的变化?

李维阳:2004年,永定门城楼复建,重新成为这里的地标性建筑,还配建了街心公园,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休闲娱乐空间。那里绿化也特别棒,我本身就喜欢观鸟,上次从街心公园入口一直走到永定门城楼,至少看到了10种鸟,乌鸫就在草地上找蚯蚓吃,还有戴胜、灰喜鹊、白头鹎、大斑啄木鸟、沼泽山雀……

过去跟现在没有什么可比性,肯定是现在好。重新规划建设之后,原来住小破平房的居民搬迁到楼房里,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小时候,我们家3口人挤在9平米的小房子里,没有独立卫生间,每到冬天都不敢去室外上公共厕所,怕“冻屁股”。搬迁之后这种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新京报:你近期重走中轴线后,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李维阳:重新打卡中轴线上的代表性点位,我感觉又回到了自己生长那个地方。小时候永定门那里还像城中村似的,那会我怎么都想不到,二三十年过去北京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多元包容的精神内核一直延续

新京报:你在北京文化论坛期间到转型后的首钢园观摩,哪些让你印象深刻?

李维阳:首钢园实现了由工业遗存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转型。白天,可以把这里当成一个城市公园,晚上有漂亮的灯光秀,那个高炉作为历史的见证,被保留下来并改造成公共文化空间,这个景观是非常独特的;首钢园里的酒店也是由旧厂房改造的,旧厂房里的混凝土墙面、管道等,都被保留下来,金属和木质房屋设施结合,加上植物的点缀,有种刚柔相济的美。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这种改造?

李维阳:这里除了工业遗存风貌,新增了很多商业配套服务,相比而言,首钢园的改造更为现代化、更为系统,整体面积更大,绿化水平以及设施完备性也更高,工业遗址进入数字时代后,文化脉络得以延续,同时释放出新生命力,首钢园的转型也是北京城市产业升级转型、打造文化之城的缩影。

新京报:北京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你认为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李维阳:很多精神内核和优秀传统传承下来了,比如说北京的包容。从金元、明清朝代起,北京就作为都城存在,各地商人在这里聚集,一条胡同里会有好多会馆,类似于现在的办事处,实际上这些地方文化并没有被消解和同化,而是保留下来,和北京本地文化交融渗透,成为北京文化的一部分。北京文化自古就是多元包容的,这种性格一直延续到现在。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巫慧 校对 柳宝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