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的盒子炮先进吗 一支枪能换两头牛
一门盒子炮价值一头半黄牛。中国在二三十年代进口和自行生产了大量的盒子炮,进口的价格大约25美元一支,大约折合83法币,在30年代的中国,50元法币就可以买1头黄牛,这样折算,一支进口的盒子炮大约相当于一头半黄牛。在30年代,25美元可以在美国买到400斤牛肉(当时美国肉牛批发价6.4美分一磅)。而在1937年苏联卖给中国的2600挺当时世界最先进DP转盘轻机枪,单价是259美元,相当于10支盒子炮。
在很多的抗日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国军或者共军手持一种外形颇为奇特的手枪,这种手枪枪管细长、枪身整体方方正正,很多人可能说不出他的具体名字,但如果在脑海中却能勾勒个大概,稍微了解一些的人也能说出他的中文俗称“盒子炮”或者“驳壳枪”,那么为何这种枪能在中国战场上大规模装备,成为了打鬼子的“神器”呢?抗日战争时打鬼子神器!C96是如何飘扬过海来到中国成为“盒子炮”的?
图中的国军士兵,几乎人手一把盒子炮
说起这款枪,那就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要说了,驳壳枪的原名为“毛瑟C96”,最早是由德国毛瑟公司的费德勒(Federle)三兄弟在1894年无意之间捣鼓出来的,随后毛瑟公司看中了这款手枪的发展前景,于1895年申请了专利,到了1896年,C96定型并开始大规模生产,毛瑟公司期待能在德国1896年军备采购中拔得头筹,获得军方的青睐,但让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德国军方对C96并不感冒,别无选择的毛瑟只能想办法将手中的这批已经造好的C96存货向国外转移,看是否国外有买主。之后的数据证明,毛瑟公司一共向国外出售了一百多万支C96手枪,加之各国工厂自行仿造的土质C96,约莫不小于500万支,而本应是C96最大买家的德国军方仅仅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购买了15万支,实际交货数量也只有不到14万支。
最早C96应用于发生在南非的第二次布尔战争期间,随后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战争中C96也初露峥嵘,开始逐渐被东方的中国看中,由于C96射程远、精度好、弹夹容量较之其他手枪来说更大,且火力倾泻能力强,毛瑟公司的C96很快就收到了中国士兵的好评,虽然这种武器在欧洲战场上欧洲列强都瞧不上,但在中国这种武器装备尚显落后的地方,C96无疑是最合适的武器。
10发7.63mm毛瑟弹装填的C96
颇具喜感的一张图,图为奥匈帝国士兵用10把C96开创性的制成机载武器。
另一个中国选择了C96的原因,是因为20世纪初期,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压迫,绝大多数武器都是对中国限制出口的,中国也有心购买火力更好的长枪和大炮,但苦于没有来路,而手枪则不在限制出口的行列,故而中国选择了C96一半是因为性能确实优异,而另一个半推半就的原因就是因为没多少可供选择的枪型了。
国军士兵手持C96,
C96流入中国有两个途径,一者是通过欧洲的代理商将C96驳壳枪运往上海,另一者是欧洲代理商通过日本做中介,然后日本方面再将C96驳壳枪销往中国。而这两条路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沦陷都断了,无奈中国只能选择自制C96,这也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盒子炮”、“快慢机”、“驳壳枪”在中国战场上光为人所知的由来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