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诗感谢母亲(春蚕到死丝方尽)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我的母亲,还没有得到我的报答就已经去世了。
母亲出生于一个被划分为地主的家庭。20岁的时候,与在她的故乡当兵的父亲结婚。
随着父亲的退伍,他们回到了父亲的家乡。那时属于一个比较封闭的年代,找媳妇儿还是愿意找本乡本土的,奶奶一家对母亲并没有欢喜的意思。
奶奶家比较贫穷,经常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母亲多吃一口了,或者是费水费电了,而遭到奶奶与叔叔的指责。
后来父母离开奶奶,开始了像当下年轻人北漂一样的生活。期间,我们姊妹们陆续出生。
儿女小的时候,父亲工作,母亲家务。老大能带老二,老二能带老三的时候,母亲也出去工作了。
母亲是作为当时“五七工”参加工作的。亲眼见过母亲工作的场景,就是现在工地上的小工。推着装满沙子、石子的小推车,倒进搅拌机。现在也没有想通,为什么母亲及工友们,推着小车一路小跑。
这是那个曾经梳小辫,穿花袄,穿毛蓝裤子的温婉女子吗?一米五的身高,放开的裹脚,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力量?无疑是来自生活的压力,肩上的责任。
一个冬天的早晨,母亲要带我去她的单位。从家里出来,到通勤车站的路上,看到薄薄的冰层下面,静静地躺着一角钱。
母亲用鞋后跟使劲磕了两下。冰层没有变化。母亲看了看四周,也没有什么可用之物,弯腰蹲下,伸出一只手,隔着冰层,盖住了这一角钱。一会儿再换另一只手。两只手轮流捂,终于捂化了那层冰。
冰冷的一角钱,被母亲拿起来了。母亲高兴地对我说,够买两张电影票了。
现在想起来,我的身体都能感觉到那沁骨之寒。只有母亲才能受得这份苦。
父母不仅要抚养自己几个儿女,还按月给村里的奶奶寄钱。叔叔也时不时过来,从家里拿些米面油回去。母亲曾经在奶奶家的不顺心,似乎烟消云散,从来没有听到母亲有一句埋怨。
忘不了,除夕傍晚,母亲伏在缝纫机上为我赶制新衣服,我站在一旁焦急地等着。等着母亲说一声“好了,快试试。”穿上,便高兴地跑去找小朋友们了。
忘不了,几乎每个夜晚,被昏黄光线笼罩的母亲。一针一线的纳鞋底、缝袜子、补衣服。老邻居回忆起母亲说“你的母亲变形的手指,就是做鞋太多的缘故。”
母亲白天要工作,家务活、针线活只有等着晚上才能做。
偶尔见过母亲吸烟,我笑话母亲,女人还吸烟啊。母亲没有说话,抿着嘴很微地一笑。
现在明白了,母亲吸的是烟,吐出来的是生活的苦与闷。
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周围没有一个母亲的亲戚朋友。贫乏的情感交流,再加上艰苦劳作,母亲没到退休年龄,就得病了。
想起来一件事,至今心里还有些难过,带着孩子回娘家小住的时候。母亲想帮我做饭,我的程序是洗菜、切菜,再洗菜。而母亲是切了再洗,因此我责怪母亲。现在想起来,这是多大点事儿?有没有农药就差那一遍冲洗?当时母亲只是低低的说了一声,“我想帮你干点活。”说完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拄着拐杖悻悻地走出厨房。
“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只有当自己年龄大了才能体会到老人的心情。尤其当时母亲已经生病了。那么刚强的性格,却再没有据理力争,只有唯唯诺诺;再没有强烈要求,你们说怎么来就怎么来。
她心心念着离开四五十年的家乡,由于家人的善意阻止,最终也没有回去看看,愿望变成永远的遗憾。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母亲的品质,母亲的言行,是所有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那时生活苦到捉襟见肘的时候,也没有见到母亲掉泪;淘气的孩子在外面闯祸了,母亲护犊心切,总是把孩子拉到身后,向对方道歉:“我是他的母亲,我没有管教好他。”
当我们为人父母,因为自己孩子的学习着急上火的时候,母亲总要安慰说,每只羊前面总有一滩草的。
朱德总司令谈起他的母亲说:“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这段话,也是我的母亲,中国千千万万,二十世纪母亲的写照。
母亲去世二十年了,当我想起母亲心头作痛的时候,又想到母亲说的话“死liao死liao,我死了你们不要哭,过好自己的生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第一张图片原照,其余均来自网络)
- 作者简介:si季如春,一枚热爱生活的老文青,愿用文字与您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