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老电影(68岁乡村放映员放了48年电影)

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老电影(68岁乡村放映员放了48年电影)(1)

近日,邹志贤在农村放露天电影

夜幕降临,在四川省西昌市礼州镇新华村文化活动广场,村民们如约而至,他们都是来看电影的。“今天放《建党伟业》。”68岁的农村电影放映员邹志贤站在放映机旁,一边招呼村民,一边调试着机器。

“今年是第48个年头了,西昌市的各个村庄都走遍了,差不多放了上万场电影了。”邹志贤对红星新闻记者说,48年的放映生涯,他见证了电影从胶片到数字的时代变迁,他也靠着放电影把自己的儿孙养大。如今,邹志贤年龄大了,但他依然在坚守,“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也会继续放下去。”

女儿贺晓燕从小跟着父亲邹志贤放电影,久而久之也对电影充满了感情,她也清楚电影对于父亲的重要性,目前她也加入到放映队伍中。她说,会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把电影放映坚持下去。

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老电影(68岁乡村放映员放了48年电影)(2)

近日,邹志贤在农村放露天电影

农村电影放映员坚守48年

从胶片到数字的时代变迁

7月12日,走进邹志贤位于西昌市礼州镇红旗村的家中,几台充满着年代感的电影放映机映入眼帘,一些胶片、幻灯片等被收纳整理在箱子里,这些,都是邹志贤的“心头宝”。

“这是三镜头幻灯机,生产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的幻灯机大多是单镜头,这样三镜头的还很少,我们只要把幻灯片一张一张地放进卡槽,幻灯片的内容就可以连续投影出来了。”邹志贤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在各式各样的幻灯片上,可以看到形状各异的图案或人物,每一张幻灯片都是他亲手制作的,这样的幻灯片有几千张。1974年,在新华公社的选拔中,邹志贤从众多被选拔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名电影放映人,这一放,就是48年。

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老电影(68岁乡村放映员放了48年电影)(3)

邹志贤的放映设备

邹志贤说,他使用的第一代放映机是红旗牌的,需要手动。后来又放过老长江牌电影放映机、16毫米甘光16-GS放映机等。从16毫米到35毫米,到20世纪90年代,放映设备成了井冈山104X型3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电影的画面变得清晰。2014年开始,邹志贤把放映机换成了数字电影放映机。

正是这台35毫米的放映机,在电影院放了好些年。邹志贤用那时候几分钱、一毛钱一张的电影票,把家里的两个孩子拉扯大。现在的他,时常拿着小刷子等工具,来到老机器、老胶片、老幻灯片前,擦拭、摆弄、收拾这些如宝贝一样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和他一起见证了历史变迁和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是他放了48年电影的见证。

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老电影(68岁乡村放映员放了48年电影)(4)

年轻时的邹志贤

邹志贤回忆,1970年后,很多党的方针政策都要靠电影队上山下乡去传播。那时,放映人要到各个生产队去把好人好事的主人翁找到,了解他们所做的好事,用纸笔记录下来。“我们那时候上半天去找人采访,下半天写稿子和制作幻灯片,晚上就用放映设备把幻灯片打在荧幕上,再加上自己配音,以此来表彰好人好事。”

谈及过往,邹志贤印象最深的是1977年的一个夜晚,他在礼州镇宁乐村放完电影后还需要返回原礼州公社,天空下起了暴雨,山路泥泞难行,他身负70多斤重的设备、手里拿着影片,由于脚底滑,他直接从山坡上滑了下去。为了保护好设备和影片,他几乎是怀抱着设备从山上滑下去的,最后因涨水,他搭乘船只于凌晨1点多才回到了公社。

刚刚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的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所有的放映设备都靠他肩挑背驮,这一背,就是10年。“以前就算有交通工具,去很多村也没有平地和道路,要爬山,所以只有把放映设备挑着或背着上山。”他说,后来路修好了,他才买了一辆三轮车,如今这辆电动三轮车已经是他的第二辆。

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老电影(68岁乡村放映员放了48年电影)(5)

邹志贤的放映工作日记

在邹志贤的老物件中,有一本《放映工作日记》,上面记录了哪场电影现场共有多少观众,多的有2000人,少的也有几百人,平均每场都是500人以上。后来,由于电视、网络和手机的普及,露天电影放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007年起,国家以发放补贴的方式重点支持乡村电影放映,电影节目单也不断更新。

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老电影(68岁乡村放映员放了48年电影)(6)

邹志贤和女儿贺晓燕

女儿接过“接力棒”

跟随父亲的步伐继续放电影

谈起农村坝坝电影的发展,邹志贤说,1980年以后,电视机、VCD影碟机、DVD录像机等逐渐兴起,随着新的播放设备的普遍化,电影市场受到冲击,观看电影的人慢慢开始下降,但对电影的热爱让他没有轻易言弃。

“我当时给电影公司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说,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也会放下去,死都要死在放映机旁。”他说,在那个电影快“放不下去”的时代,领导认为他的坚守和执着精神值得鼓励,同意他继续放电影。

1986年,为了继续放电影,他去信用社贷款,加上当时新华公社给予的一定支持,一座土木结构搭建的小电影院建成了,它的名字叫月华乡电影院。人们来电影院看电影全是坐的木棒搭成的小板凳。电影院除了放电影的功能外,平时还作为会议室和活动场所,颇受大家欢迎。电影院一直开到1997年才关闭……

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老电影(68岁乡村放映员放了48年电影)(7)

邹志贤家里存下来的放映设备

“我记得那时候父亲每天五六点天不亮就要从礼州出发,到老城区的陶家祠巷的电影公司去拿影片,像《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好片子出来的时候,电影院一天至少要放四五场,年平均200场是少不下来的。现在,父亲用接片胶水粘胶片的画面还深深记在我的脑海中。”女儿贺晓燕说。

“我外公以前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焦点,大家都围着他转。”邹志贤的孙女陈盼说,她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外公去各个村里放电影,那时候,她觉得外公虽很风光,但对于家人而言,更多的是觉得这份工作很辛苦,也担心外公的安危。

晚上6时许,在礼州镇新华村民族文化活动小广场上,邹志贤和女儿贺晓燕一一把放映设备、连接线等从三轮车上拿下来。虽然已经68岁,但邹志贤爬上升降梯将荧幕布挂在墙面的钉子上时,仍然非常麻利、熟练。

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老电影(68岁乡村放映员放了48年电影)(8)

邹志贤

“现在看电影的人又多了起来。”在放映电影的过程中,邹志贤笔直地站着,他的一只手一直放在放映机上,感受放映机的温度,直到影片结束,直至观众散场。据悉,看坝坝电影的多为中老年人和小孩,老人看的是情怀,小孩看的是新鲜。

“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服老,舍不得观众、舍不得放映机,一有机会还是要亲自放一下电影。接下来我会逐步把‘接力棒’传给女儿。”邹志贤对红星新闻记者说,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充满了活力,即便身体有不适都会坚持放电影,实在无法坚持放映的话,会由他的女儿代替他放映电影。

女儿贺晓燕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今年42岁了,目前从事销售工作,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从小跟着父亲放电影,久而久之也对电影充满了感情,她也清楚电影对于父亲的重要性。她说,接下来,她也会跟随父亲的步伐,如果父亲放不动了,自己会坚持把电影放映下去。

寒梅 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

编辑 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老电影(68岁乡村放映员放了48年电影)(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