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组成结构(新研究有望帮助科学家探明中子星内部结构)

新华社东京10月28日电(记者钱铮)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大阪大学、东北大学27日发布联合新闻公报说,一个国际研究团队用计算机模拟了双子星合并后发出引力波的波形,“读出”了超高密度物质的详细性质。该研究有望帮助科学家探明中子星内部结构以及超高密度物质的性质。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天体。新闻公报说,目前有理论预测在中子星中心那样的超高压环境下,被封闭在中子、质子等强子内的夸克会逐渐被释放出来,最终转变成夸克物质并连续出现。这种理论称为“强子-夸克连续性”。

2017年和2019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两次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不过由于引力波探测器的特性,捕捉到两个中子星相互靠近以及合并的瞬间已经是极限,而中子星碰撞之后会发生什么则无法探知。

中子星组成结构(新研究有望帮助科学家探明中子星内部结构)(1)

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这张由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GROWTH望远镜网络提供的图片显示,紫外、红外和射电波望远镜观测到位于NGC4993星系的两个中子星合并过程中发出的电磁波信号。新华社发

根据“强子-夸克连续性”这一理论预测,研究团队首次用计算机模拟了双中子星一边释放引力波一边合并,最终形成一个高速旋转的中子星的过程。

研究小组根据双中子星合并后超高压状态变化的三种不同模式分别进行模拟,并对发出的引力波的波形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伴随“强子-夸克连续性”产生的引力波,在三种不同模式下,其频率出现明显的不同。

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