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小赏析(宋词赏析大家小书)

宋词小赏析(宋词赏析大家小书)(1)

【九吉读书笔记】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北宋仁宗时代,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羌族逐渐强盛起来,建立了夏国。北宋王朝和它作战,屡次失败。范仲淹于庆历元年至三年(公元1041—1043年)奉命与韩琦等经略陕西,才算稳定了局势。他在工作当中,爱抚士兵,推诚接待羌族,使汉、羌各族得以和平相处,很得人民的爱戴。他写过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开头。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是写边塞的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们的沉重心情的。心情是主,景色是宾。它的结构和无名氏的〔菩萨蛮〕有共同之处,也是上片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为主,而情中有景。景色的描写,正好衬托出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上片写景。它一上来就说明了,这里是边塞的秋天,与内地的秋天风景有所不同。接着,以候鸟大雁之到了季节要回南方,来坐实“风景异”。“衡阳雁去”,按照一般的语法,应当作“雁去衡阳”;这里是因为要合于格律,把结构颠倒了。大雁在这个地方度过了春、夏两个季节,现在要离开了。按照情理来说,人,推而至于雁,在一个地方住了相当长的时间,临别之时,总不免有些依依不舍。桑下三宿,尚且为佛徒所忌,何况两个季节呢?而竟至于“无留意”,那么,可见此时此地,已经十分寒苦,实在是无可留恋了。雁的来去,完全是适应气候,出于本能,根本不存在思想感情的问题。这里说雁无留意,完全是从人的立场去设想的,因此,这事实上是写人之所感:雁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写词人所感。

第三句写边塞上的声音。泛说“边声”,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的声音,如风声、雨声、人喊、马嘶,都在其内。它们是边塞上所特有的,因而听到以后,容易引起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其无所不在,充满了整个空间,虽想不听,也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更进一步写出这些凄凉的声音又还是伴随着军营中的号角一道发出来的,就更在凄凉之外加上了悲壮的气氛。这种加倍渲染的手法,也是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写。这是写词人所闻。

第四、五句写边塞上的景色。在数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样的围绕之中,傍晚的时候,烟雾弥漫,即将西沉的太阳正照射着一座紧闭了门的孤零零的城堡,这是多么荒凉的景色!“长烟”的“长”字,在这里是广阔的意思,它与“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都是为了形容环境的辽阔荒凉而挑出来使用的。而孤城紧闭,则又显示了戒备森严,在冷落的背后,隐隐地露出了紧张的局势。这是词人所见。所感、所闻、所见如此,那么,身临其境的人,不免有怀乡之念,就很自然了。

下片以抒情为主。在这种环境之中,欲归不得,唯有借酒浇愁。但是,“浊酒一杯”,怎么能够排遣离家万里的乡愁呢?结果是如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了。“一杯”和“万里”相对为文,是强烈的对照。“家万里”,点出路途遥远,回乡困难,但它却不是不能回家的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还没有能够如东汉窦宪那样,打退匈奴统治者的侵扰,在燕然山勒石纪功,然后胜利地班师回朝。在这里,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们的责任感。在严峻的环境里,虽然对家乡非常怀念,但是,面对着侵扰者,他们是绝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的。在完成抗击侵扰的任务以前,当然是无法回乡的,只有在这里坚持下去。傍晚之时,对景思乡,欲归不得,借酒浇愁,消磨了许多时光,已经由黄昏进入深夜,这时,听到的是悠长的羌笛,看到的是银白的浓霜,怎么能够入睡呢?词中这位人物,可以是指词人自己,也可以是泛指某一位将军或征夫,因为他们的感情是共同的。将军的年纪当然大些,久戍边城,备极辛劳,已生白发,而征夫则流出了眼泪。末句极写久戍之苦,结出主旨。

一方面,边塞寒苦,久戍思乡;另一方面,责任重大,必须担负,这是词中所描写的一对矛盾。词中篇幅绝大部分是写前一方面的,但只用“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便使后一方面突出,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矛盾面,正如俗话所说的“秤砣虽小压千斤”。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术语来说,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义。”

作者虽然身为将军,但并非高适《燕歌行》中所谴责的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所以能够体会普通将士们的思想感情,他们对家乡的怀念和崇高的责任感。封建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的痛苦常常是漠不关心的,更不会想起戍边将士的辛苦。范仲淹在这里提出的问题,在他以前,还不曾在文人词中反映过,以后也不多,因此,是很值得重视的。贺裳《皱水轩词筌》说:“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绿树”二句,见吴融《华清宫二首》之一)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苏轼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题所示,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写的。那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高密)太守,他的弟弟苏辙(子由)则在济南,不见已经七年。欢度佳节的愉快和牵挂爱弟的情怀,乃是这首词的基调。但是,由于他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艺术构思,却使得它所展示的形象更为广阔、深刻。它反映了作者所体验到的天上和人间、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旷达的个性和政治上的失意使他面对着神奇的、永恒的宇宙,很自然地产生了出世思想,而现实生活的魅力又强烈地吸引着他,使他终于不能不得出人间更为可爱,不忍离开的结论来。这样,他就进一步地借自然界的现象来宽解其离愁别恨,并寄托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

上片写对月饮酒。起句陡然发问,真是奇思妙语,破空而来。虽然在苏轼以前,李白在《对月饮酒》中已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但李语舒缓,苏语峭拔,风格自别。“不知”两句,继续发疑。唐韦 所撰而托名于牛僧孺的小说《周秦行纪》载诗云:“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这是其用语所自出,但经过改组,已与起首二句紧密结合。“天上宫阙”(已非指“大罗天”而改指月宫),承上“明月”来。“今夕是何年”,承上“几时有”来,针线很密。两句体现了作者对于理解自然现象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不愿局促于现实社会的豪迈性格。

人间今夕,天上何年?天上是否胜似人间呢?那只有上了天才知道,所以接以“我欲”一句。上天而称“归去”,是因为古人迷信有才学的人都是天上的星宿谪降凡尘的,上天有同归家。“乘风”两字出《列子》,就是后来小说中所说的腾云驾雾,这里则反映了苏轼飘然若仙的精神状态。(苏轼这种精神状态在当时很突出,所以人们都称之为坡仙)“又恐”两句一转,月宫虽然是“琼楼玉宇”,(语出《拾遗记》:“翟乾祐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已而月现中天,琼楼玉宇烂然。”)皎洁空明,但位置既高,气候必冷,去了恐怕受不了吧。郑处诲《明皇杂录》曾载有方士叶静能邀唐玄宗游月宫,玄宗到了那里,非常寒冷,禁受不住的传说。这里正是暗用此事。这两句的妙处不在于虚摹了天上的广寒宫殿,而在于通过这种描写,暗示了中秋之夕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同时又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人间的热爱。“起舞”两句再转,仍从李白诗中得到启发。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也是写的酒后月下独自起舞,情景略同。

“何似”句与上“我欲”句对照,既然天上是“高处不胜寒”,那还不如在人间对月起舞哩。虽然只是一个人,可是总还有个影儿伴着。这样,思想感情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两次转折,而一气贯注,显示了作者笔力的雄健。

下片写对月怀人。换头仍然承上写月,并由月而及月下的人。夜,渐渐地深了。月光移动着,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穿过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的人。住在“朱阁”、“绮户”中的人,当然不愁衣食,可为什么也失眠呢?不外是为了伤离怨别,对月怀人。这个“无眠”的人,乃是泛指,以见这种社会现象的普遍存在。

花好月圆,是幸福的象征。月圆而人不圆,自然不免令人感到惆怅,因此接下来便有“不应”两句。月是自然之物,不该有什么愁恨,但偏偏老是在人离别的时候圆了起来,这就使人在相形之下,更加重自己的离恨了。用“何事”作问句,言外有埋怨明月无情之意。问得无理,可是有情。

“人有”三句,又推开一层说。人事固多变化,月轮也有亏盈。人有恨,月难道就没有?这原是从古以来就难得完全的事啊!这样,又变为对月同情,为月开脱,终于达到人月同其遭遇,同其感受,显见得这是个长久以来就存在的、难以圆满解决的问题了。这三句写了人与月、古与今、人间与天上,将物理和人事等量齐观,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于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了对将来的希望,所以结以“但愿”两句。尽管物理、人事,自古难全,可是总希望人能够长久而健康地生活着。“古难全”,是事实;“人长久”,是希望。两相对立,而统一于作者的感情中。若是能够如愿,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就能够共赏明月,不致因离别而忧伤了。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是这两句所本。“婵娟”,指嫦娥,用作月的代语。没有出场的“美人”则指子由。很显然,作者这种美好的祝愿,已经不只是对他弟弟一人而发,而是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了。

【书名】宋词赏析

【作者】沈祖棻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2016年出版

【读书笔记声明】再极致的总结,都会有喜好、偏差、支见、歧义,因为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不同,不要迷在所知障中。请有时间的读者,看原作!以原作为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感恩♥️

♥️我们在一个没有战火的时空,无比地感恩这和平年代,但我们遇见了画地为牢的疫,情。任何遭遇都是我们觉醒成长的最佳当下。好好地一起阅读吧!让知识陪我们成长!宇宙爱你公司非常开心能遇见醒来的你♥️谢谢你♥️宇宙爱你公司将持续猛烈地爱着你♥️

【本司名】宇宙爱你公司

【本司打工妹】九吉吉祥

【本司口号】让我们一起爱裂苍穹♥️

【本司愿景】助力全宇宙中国人心灵成长♥️

♥️宇宙爱你♥️宇宙愿您富贵一生♥️圆融圆满♥️

♥️谢谢你♥️我爱你♥️感恩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