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晋商兴起的原因(成就了大名鼎鼎的晋商)

前言

明朝初年,为了对盐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国家可以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由于历朝历代国家对盐业实行垄断专营,再加上宋朝曾经开创了一项开中制度,为国家提供了很多的财政收入。有感于此,行事一向务实并且注意总结历史经验的朱元璋决定在大明王朝也实行开中制度。自这项制度实行以来,以盐商为代表的一部分群体,就与国家,与盐业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们共同展现了开中制度下的众生相。

开中制度

明代盐产,以海盐、池盐、井盐为主,还有少数的土盐、硝盐、岩盐。无论是从产量,还是质量来说,前者都是要远远高于后者的。为了加强对盐业的控制,明朝在盐产区设置了都转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洪武元年,“置两浙都转盐运司于杭州,下设三十六场盐课司。”洪武二年,“置河间长芦、河东陕西二都转运盐使司,及广东、海北盐课提举司。”同年十一月,又设立了山东、福建都转运盐使司。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相继在全国主要的盐产地都设置了管理机构。

明朝初期晋商兴起的原因(成就了大名鼎鼎的晋商)(1)

明代制盐图

那么在这种严密的管理体制之下,盐引制度就是专门用来管理所产盐货的销售。而既然是销售,首先就要解决盐货运输的问题,最初由国家出钱进行运盐,但因为是国营所以花费成本巨大,后来采取了召商运盐的形式,并且制订了一系列匹配的制度和法令,这就被称作开中制。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到底开中制是怎么运行的。比如山西大同的军队需要粮食,而同时浙江产的盐也要进行运输销售。这个时候国家既要满足北方军队的粮食需求,又要妥善安排南方盐货的运输,怎么办呢?国家就征召了一批商人,让他们组织人力把官粮运到大同,这个运输费用是由他们自己承担,然后对运输粮食进行一个估价,以超出市场价格作为对他们的补偿,然后国家以盐货进行抵偿。也就是说商人们可以再到产盐区去运输相同价值的食盐进行贩卖,然后实现获利。这么以来国家既解决了军队粮食之需,又解决了盐货运输的问题。

这就是开中制的一个基本的情况。那么在这种制度之下,参与其中的各方又产生了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呢?

政府
  • 节约运输成本

国家召商运盐,而且既解决了部分军队的粮食需求,又把盐产区的盐货运输问题妥善安排了。这么一来减少了高昂的运输成本,就相当于通过节流的方式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而且对于食盐的严密控制,保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到了后期,商人直接不用运输官粮,而是自己出钱购买粮食,然后再兑换成盐货,这相当于又解决了国家的一部分粮食压力。

明朝初期晋商兴起的原因(成就了大名鼎鼎的晋商)(2)

水路运粮

  • 解决军国大事

甚至于国家因为灾荒、官吏军人月俸支出、朝廷大兴土木的时候,也常常采用召商中盐之法。比如永乐年间,因为兴修宫室,工匠的口粮需要大量的米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召商中纳,解决了这个问题。

史料记载:“近年朝廷以营造召商中纳北京盐粮。乞仍令各处罢中,往岁所中盐者,亦令停以。”

国家因此解决了很多的军国大事。

  • 增加财政收入

而把盐货交给商人进行销售,也有很大的好处,既可以有效的防止官员进行贪墨,又可以再商人销售盐货的各个环节再进行征税,这么一来相当于又增加了一项大笔的收入。到了后来,这甚至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春明梦余录》记载:“国家财赋,所称盐法居半者,盖岁计所入止四百万,半属民赋,其半则给于盐。”

由此可见,盐课收入基本上占到了国家年总收入的一半,实在是一项大宗收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 回收滥钞

这其中还有这个作用比较有意思,就是帮助国家回收滥钞。永乐年间,因为纸钞发行过多,民间已经泛滥,所以国家规定实行纳钞中盐。也就是说商人在民间回收纸钞,然后再用这些纸钞去和国家兑换盐货。这么一来,国家就很快的回收了大量的纸钞。

明朝初期晋商兴起的原因(成就了大名鼎鼎的晋商)(3)

大明宝钞

盐商
  • 积累财富

对于盐商而言,响应国家的号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就是因为有利可图。确实很多人也因此发家致富。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因此而发家致富的晋商。

如前文所述,商人由于自己最初的资本积累,有实力去为国家承担运粮运盐的任务,然后他们再通过所付运费与国家实际付给他们的盐货的差价赚取一定的利润。由于食盐是老百姓必须的日常用品,所以说根本不用发愁销售的问题,根本没有积压的风险。市场上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盐商也因此积累了一大笔的财富。

明朝初期晋商兴起的原因(成就了大名鼎鼎的晋商)(4)

扬州卢氏盐商大院

明朝初期晋商兴起的原因(成就了大名鼎鼎的晋商)(5)

四川盐商王家大院

到了后期,更是有一部分盐商脱颖而出。他们利用政策的漏洞,和各地粮食、食盐价格的不同进行倒卖,获得了远超以往的经济利润。更有甚者采取了贿赂管理盐货事务官员的办法,优先获得了大量优质的盐货,更是加速了财富的积累。

  • 遭受风险,承担损失

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后来由于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允诺了盐商很多的盐货,但是由于生产能力有限,实际生产的盐货远远不能满足盐商的需求。所以就导致了盐商要在此等上数年之久,这么一来,很多资金不是那么雄厚的盐商因为资金全部投入进去,却无法得到迅速的周转,往往因为这种耽搁造成资金链的破裂,最终一无所有。还有就是他们利益的来源就是粮价和盐价之间的差额,有时候粮食的价格高于食盐的价格,这么一来他们就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本。而在国家看来,盐商的这种活动是必须承担的一种义务,这么一来他们就必须自己承担损失,而无法获得政府的援助。

灶户

所谓灶户就是纳入国家编制之内,永远负责为国家生产盐货的一个群体。他们一旦被编入灶户,就世代承袭,永远不能脱离。

明朝初期晋商兴起的原因(成就了大名鼎鼎的晋商)(6)

明代灶户

这么一来,无论是国家为了财政收入需要的盐货,还是盐商为了私利需要的盐货,生产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灶户的身上。他们因此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同时生产环境的恶劣,还有生产过程的繁重,都往往使他们很难一直保持生产的激情。很多人因此想要逃离灶户的编制,成功者可以隐匿下来过上另一种生活,但是失败者往往就要面临牢狱之灾。

在开中制下,还有一个小小的变动。当国家发行盐引过多,很多盐商不能及时得到盐货的时候,盐商们就想办法直接从灶户这里下手,直接出钱向他们购买盐货。当然这一部分收入也归灶户所有,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一行为后来得到了官方的默认,但是需要以官方的主持进行,这么一来很大一部分钱又被官方拿走。但是灶户有一个好处在于,可以去开垦盐场周围的荒地,而且不用为此向国家缴纳赋税,这大概是国家向他们做出的一种补偿吧。

百姓

开中制的核心就是粮食和盐货,这两样东西前者由百姓生产,后者由百姓购买消费。也就是说实行开中制的基础就在于百姓能够稳定的生产和消费。那这又为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明朝初期晋商兴起的原因(成就了大名鼎鼎的晋商)(7)

普通百姓

当粮食产量下降的时候,商人从他们这里收的粮食价格就高,转而贩卖的食盐价格就高。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家希望通过盐货获得财政收入,盐商也希望通过这获得大量的利润,那么最后的买单者只能是百姓。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总结

开中制在明朝盐货的运输、销售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使得整个制盐、售盐体系得以存续,使明王朝的食盐专卖制度能够保持最基本的维持。同时它也深深地影响了参与其中的政府、盐商、灶户、百姓等群体,每个群体在其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既是它的组成者,又不免受到它的一系列影响。

政府因此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也不得不随时调整政策来应对复杂的现实;商人通过商业运作积累了财富,但仍然需要承担随时可以倾家荡产的巨大风险;灶户一直以来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在某些时刻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为自己谋取福利;老百姓无论怎样都是处于这条产业链的底端,被动地承受着它的变化。而随着这种相互作用,则构成了开中制度下的众生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