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和koc(KOC与KOL实为一体两面)
近日,网上有关“KOL”与“KOC”的讨论日益激烈。
有观点指出,相对于传统的KOL(意见领袖), KOC(Key Opinion Consumer)即关键意见消费者的价值才是未来品牌营销体系需要关注的。有人对此提出反驳,认为KOC不过是行业焦虑下制造的噱头,本质上是企业在营销成本缩减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无奈之举。
实际上,KOC与KOL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大量的KOL本来就是草根出身,而KOC的影响力也是微缩版的KOL。真正的问题在于,KOC常在而KOL不常青,这才是如今线上品牌营销界热议该话题的原因所在。
KOL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各种优质内容和信息为核心竞争力,从而吸引了大量粉丝,并以此作为个人利益变现的流量池,通过接硬广、写作软文收取广告费用,或者与企业合作实现营销收益分成。
另一种则是网红,凭借个人长相以及其他方面的特质,直接切入到电商直播等领域,通过对各类商品的推荐,从而“带货”营销。这种也被归纳为内容电商模式。由此可见,内容制作和传播能力是KOL的优势所在。
相较而言,KOC在优质内容产出方面刚刚起步,或者干脆不做内容。因为其在某个强关系链中有相当的话语权,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在社交电商中,拼多多就是充分利用后者来实现商品营销的裂变。与KOL相比,KOC所占据的圈层颗粒度更细、更为垂直。
KOL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恐怕这是一个连KOL自身都无法确认的命题。我们可以看到,很多KOL都曾火爆一时但又逐渐消失,这其中原因复杂。
有些KOL是因为优质内容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当初受其吸引而来的用户流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取关”。有些KOL则是因为过度追求内容“十万 ”,触碰到法规或者公序良俗禁忌而遭封杀。
还有些KOL受限于所运营领域本身的特性,比如网红直播。网红更多依靠自身的年轻漂亮,并且所“带货”的时装、化妆品本身就偏时尚属性,以年轻消费者为主,因此一旦年龄增加,用户就会对其审美疲劳,其代言的商品感召力也会随之下降。
此外,KOL所在平台的差异化,也会导致部分KOL不具备人格化传播效应。比如今日头条、抖音,主要采取信息流模式,流量分发主导权掌握在平台手里,一旦平台流量政策发生改变,部分KOL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微信公众号KOL本来有更固定的粉丝群,但公众号改版后也采取了对标今日头条的信息流模式,极大地削弱了KOL与粉丝的连接关系。
因此,KOL模式是非常脆弱的,部分KOL变身KOC也许就是一夜之间。对于企业品牌的营销而言,KOL的更新更符合他们的需求,部分KOL被KOC替代,让KOL群体保持更新,有利于对用户的吸引力。
而且,这是一个充分竞争领域,KOC的出现,导致KOL无法形成卖方市场,不敢乱叫价,不能降低内容及服务质量,也有利于企业有更多的市场选择面。
对于用户而言,KOC与KOL的竞争与替代,能使用户获得更好的内容及营销服务。毕竟KOC与KOL要赢得企业订单,必须时刻保持对用户的互动,在日常提供更好的内容,对营销模式不断求新,才能确保营销转化率达到企业标准。这客观上造就了更繁荣的内容生态和不断创新的在线营销手段,更能贴近用户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与此同时,这也符合“内容创业”的全民化趋势。尤其是短视频、直播、VLOG等兴起后,相比于之前的文字模式,内容创业门槛更低,这让更多素人有了先KOC后KOL的机会。
我们看到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通过短视频、直播、VLOG,走在KOL的前进之路上。这意味着,以普通用户为基础衍生而来的KOC群体在不断扩大,KOC向KOL的转化速度加快。
当然,随着竞争的加剧,如果没有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能力,一个KOL也许很快会掉队,另一个草根而起的新生代KOL会替代他,这也是向所有人敞开的机会之门。
□楚天(财经评论人)
编辑 王宇 校对 王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