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石斧和石耜(良渚时课第十三课)

【写在前面】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共同推出“良渚时课”,这是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尝试,借助媒体平台,以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收藏和展示的文物为切入点,配合图片和音频,从多个侧面讲述良渚时期的文明成就、社会风貌,展示5000年前良渚人创造的智慧结晶。

从3月18日开始,我们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连载文物故事,每个月更新两期,欢迎大家关注。

第十三课

石锛之事

□王加点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石斧和石耜(良渚时课第十三课)(1)

一万年以前,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迈入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学会了磨制石器。如果以25年为一代人,又经历了大概200多代人继承、总结和发展,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良渚人展现出了对石头这类自然资源超高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良渚人能够根据石器的使用场景和使用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石料,以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如果这件石器是易耗品,比如石镞,每次射出之后很容易丢失,那么制作者就会选择取料方便、加工简单的石料;而如果这件石器打算长期使用,又希望它能够耐磨耐耗损,像是作为加工工具使用的石锛,那材质坚硬、不易破碎的石料即是首选。岩石的自然环境甚至也是可供利用的因素。比如石斧这类砍砸器,从溪沟里挑选形状相似的石料,简单的加工打磨,即可投入使用,降低了制作时间,也减少了使用的成本。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石斧和石耜(良渚时课第十三课)(2)

石镞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石斧和石耜(良渚时课第十三课)(3)

石斧

除了深谙石料的挑选之道外,良渚发达的石器产业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在于精细化和专门化的石器工具体系,其中又以石锛为甚。

石锛,主要作为木作的工具,也是良渚时期出土的除石镞外最常见的石器工具。根据形态不同,功能上分别类似锛、单面斧、刨子、凿或扁铲,主要用于斫削、刨木、平木、刳木、开卯等精细木作行为。而为了适用尺寸、造型不同的木料,形态特征相似的石锛还有大小错落之分。

浙江余杭的南湖遗址发现过三件带柄的石锛,不同装柄方式展现了石锛的不同使用场景。

第一种,与石斧的装柄方式类似,石锛和木柄呈“L”形,这种装柄方式更适合砍劈,木柄也普遍长一些。柄长意味着臂距长,传递到石器上的作用力也相应的增大,更适合伐木等重体力劳动;相应的,这种木柄的头部往往会显得尤为粗大,一方面是让砍伐更省力,另一方面也让承接石器的卯孔更为牢固而不易破裂。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石斧和石耜(良渚时课第十三课)(4)

“L”型石锛

第二种,石锛与木柄呈“T”字形,石锛的装柄位置位于柄身的中央。这种装柄方式为目前仅见,从工具的形态上推测这种装柄方式更适合刮刨,将木料修整成更为趁手的形状,再进行下一步加工。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石斧和石耜(良渚时课第十三课)(5)

“T”型石锛

第三种,石锛与木柄呈“一”字形,石锛装柄在柄身的顶部,这种装柄方式可能更适用于掏凿。与“L”型木柄不同的是,这种装柄方式的木柄一般要更短一些,大部分在20-30厘米之间,适合在木料上进行如开卯等精细加工。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石斧和石耜(良渚时课第十三课)(6)

“一”字型石锛

这三种带柄石锛的使用,基本涵盖了木作工艺的各个流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渚人达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能够选择利用石器的巅峰,成套成体系的石器工具的背后是实用需求的推动。建立在发达稻作农业基础上的文明,满足了温饱之后,通过石头和木头的配合,制作出了建筑的木构件、日常生活使用的木器、保护双脚的木屐、小朋友的陀螺玩具,建造出了他们的城市和家园。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