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关于思念故土的诗句(即便是北飞的大雁)
《咏怀古迹》其三 盛唐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咏怀古迹》诗,是大唐诗人杜甫于公元766年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的奉节)创作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吟咏了王昭君,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昭君故里古迹。赞颂王照君的伟绩功勋,对王照君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当时杜甫于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就是湖北的荆州,先后游历了庾信故居,宋玉宅、照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敬仰,写下组诗,以抒情怀。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荆门,是山名,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明妃,指王照君。这两句是说: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像是向荆门山奔去一般;生长王照君的山村至今还依然存在。
王照君,字昭君,名嫱,小名叫皓月,西汉南郡(今湖北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人,
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落雁”就是形容她的容貌美,晋朝为了避讳司马照,又改称明妃,王明君。
此联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点是在荆门,这是诗人发挥想象力,站在白帝城上,向东眺望,由近到远,设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连绵不断地向东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的“赴”字,突出三峡山势高大,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抬高和放大王昭君的“窈窕红颜”,用高山大川的壮观景象来烘托她人的“惊天动地”的功勋;那就是维护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去,是离开。
紫台,是汉宫,宫廷。
连,是通,连接到。
朔漠,是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这两句是说:这一离开汉宫就直通向塞外北方的沙漠,最后唯独只留下荒郊野外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这两句是写王昭君本人的悲剧人生。“连”字写出塞外之景。“向”字写出思汉心切,由紫台和朔漠想到王昭君离别汉宫,远嫁匈奴是在千里之外,是在异国它乡,这辈子所过的生活。“黄昏”二字虽指时间,在这里更多的是指空间,那个和大漠相连,笼罩四野的黄昏天幕,漫天黄雾,似乎要吞食天地万物,消化一切,
唯独一个墓草长青的荒冢,却依然长存,因为她心中有家,心中有国,虽天地无情,但青冢却似有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画图,指所画之图,即画匠画的素像。
省识,是辨别认识。
春风面,指似春风的面容,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佩,指圆形玉佩,这里代指美女王昭君。
空归,是空手回来,这指昭君未能回归,只有魂归,即空寂而归,枉归。
这句是说;王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于塞外,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这两句是说:
昏庸的汉元帝只依凭画图来识别昭君的容颜;昭君的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这两句进一步抒写照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由于汉元帝的昏庸,挑选后宫嫔妃人员,是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后宫佳丽人员的命运完全交给了画工的来摆布,汉元帝从图画中略识王昭君,实际上根本就不认识王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历史悲剧,但她怀念故园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于塞外漠北,灵魂至今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江南故乡。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即千年。
胡语,是胡音。
分明,是十分明确。
怨恨,是幽怨之恨。
论,是倾诉,诉说。
这两句是说:千年流传着她作的琵琶曲调,此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满腔悲愤。
全诗结尾写出昭君“哀怨”的主题,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永远怀念故乡,它是千百年来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故乡和祖国的最深厚共同的感情。
杜甫在写昭君莫名其妙远嫁漠北的怨情时,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园之情。杜甫当时正是“漂泊西南天地间”,虽然从夔州到故乡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千山万水,但洛阳也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居在照君故乡,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之归的形象,来寄托自己想念家乡的心情。每当我们读罢“独留青家向黄昏”,“环佩空归夜月魂”时,就会想起昭君的悲惨形象,就会引起心中的层层波浪,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印象!即便是北飞的大雁,也真会眷恋南方的热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