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1)

  汉朝早期,出现过三个著名的淮南王,分别是英布、刘长、刘安。这三个人中,英布是异姓王,刘长是刘邦的儿子,刘安是刘邦孙子。英布谋反咱们今天不说,今天只说刘长和刘安这爷俩,他们爷俩一个谋反被汉文帝镇压而死,一个谋反被汉武帝所灭。

  在古代,谋反是大罪,他们似乎也罪有应得,但假如我们读史就会发现,关于他们谋反的事是疑点重重,咱们这次掰开揉碎说一下这对父子的命运和谋反疑点。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2)

  一、刘长其人其事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刘恒六年,刘长谋反,被朝廷发觉治罪,押到了京城等待定罪。

  刘长是谁?他是刘邦的小儿子,但他本身来的来历是被怀疑的,因为他母亲原本是赵王张敖的妃嫔,公元前199年,刘邦经过赵国,为了怕他寂寞,赵王就在自己老婆中找了一个漂亮的送过去,让他解除寂寞。刘邦这个人啊,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笑纳一些大姑娘小媳妇,跟项羽打得如火如荼、吕稚被项羽扣押时,刘邦还在这样干,后世的曹操估计是跟他学的。

  对于赵王张敖的美意,刘邦当然是笑纳了,刘长母亲就此怀上了身孕,但刘邦欢乐过后就走了,也没往心里去,压根儿并不知道她怀了自己的孩子,次年赵王手下有人谋反,赵王全家获罪,包括这个嫔妃。她被关押时就跟人说,我这个怀着老刘家的孩子呢,你们不能这样对我。别人一听这事儿不敢隐瞒,赶紧报告给了刘邦。

  刘邦呢?没搭理这回事儿。后来孩子生出来,这嫔妃就自杀了,别人把孩子抱给老刘看,老刘心里愧疚,于是就认了这个孩子,并且交给吕稚抚养,而这个孩子就是刘长。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3)

  《史记》中记载: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

  这件事,有疑点!首先下人报告说这女人怀着孩子时,老刘没搭理?其实他心里也是有怀疑的,怀疑这女人为了活命,说肚子里孩子是他老刘家的,这个疑点无法解开,当时的技术条件不支持。

  他长大后就被封,封地是淮南国,这里原本是英布的封地,他谋反被平后,刘长接管了他的封地,从此成为了淮南王。历史上关于刘长的记载其实并不太多,但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虽然母亲早死,可因为是被吕后抚养成人,在刘邦死后,吕后当政期间,一系列的政治斗争都没有波及到他。

  等到了文帝即位后,他却突然要谋反了?而且作的计划是七十个人,用四十辆货车来谋反,这个时候的汉朝已经从吕稚死后的混乱中缓了过来,他这个时候谋反让人感觉有点智昏,所以说这件事有疑点。

  区区七十个人,四十辆货车,谋反?而且这个时候周勃虽然回了封国,但他还活着呢,刘长凭啥觉得靠着这些人和车能谋反成功?当然了,史书上记载他同时联络了匈奴和闽越,但这个找不到出处。《史记》中记载了几十个字: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4)

  更加诡异的是文帝刘恒的处理方法,七十个人,四十辆车是不可能谋反成功的,所以刘长自然被抓送到了京城,大臣们都建议要杀了刘长,刘恒啥态度呢?先是说不忍心治死罪,发回大家重议,接着说赦免死罪,削掉王位,最后的决议是发往蜀地,而且是坐在囚车里发往蜀地。

  这个刘长性情刚烈,加上仗着是高祖的儿子,他是要面子的,现在却受到这样的侮辱,他能忍得了吗?事实上是他不能忍,最终绝食而死。而关于他有可能死,不是没有人劝过,袁盎就这件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柰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5)

  我们从这里能看出啥?文帝那深不见底的帝王之术!首先,不论在什么朝代,谋反都是大罪,别说是叔叔,就算是太子和皇子谋反,也会严厉处置,因为在古代,皇权不容挑战。但文帝却说我不忍心杀他,从袁盎的上奏中我们能看到,文帝平时对刘长是娇惯着的。既然是发往蜀地,为什么要用囚车?文帝的说法是为了惩罚一下他,必定会再次让他回来。我们看这里会觉得文帝太仁慈了。可是,当刘长绝食时,那些人敢不报告给文帝?文帝会不了解刘长的性格脾气?会不知道他受了这样的屈辱后有可能寻死?

  文帝知道,故意为之。

  所谓捧杀,便是如此!

  先是捧着,然后出事,自己不背杀叔恶名,却完美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文帝太高明了。或许会有人生出疑问,假如七十人和四十辆车谋反是陷害,眼睁睁看着绝食而死是故意,这文帝干嘛要这样做?他怎么这么恨自己这个叔叔呢?

  这里面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削藩,文帝的心思藏得很深,刘长之死,是文帝的一次试探,关于削藩,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同时也是刘安的遭遇。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6)

  二、刘安其人其事

  刘长死后,文帝对他的儿子还不错,四个儿子都还小,但都封了候,刘安为阜陵侯,刘勃为安阳侯,刘赐为阳周侯,刘良为东城侯。等到了文帝十二年,民间就有人用小曲儿为刘长喊冤,大概意思就是刘长死得冤。文帝一看这情况,就给刘长修了诸侯制陵墓,还给了个厉王的称号,这个“厉”可不是什么好称号,古代称杀戮无辜,暴慢无亲为厉,所以尽管是修了陵墓,但文帝并没有原谅刘长。

  文帝十六年,刘长三个儿子封王,刘安继承了称号,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刘良这个时候已经死了,而且没有后人,所以没有封他。我们乍一看,会觉得这不错啊,虽然他们的父亲死了,但是他们先是封候,后又封王。

  但我们前面就说过文帝削藩的试探,这里的三个儿子封王了是不错,但他们分的是原本刘长的封地,也就是说,先前刘长的一个地方,现在变成了三个地方,文帝在温水煮青蛙,他的削藩心思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一块饼,给你们三个人分开,这样你们占的饼就少了。

  《史记》中说:

  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皆复得厉王时地,参分之。

  如此安排之下,封地就小了很多。文帝一生小心,对于削藩之事深藏不露,不是他不想大张旗鼓的削,而是他觉得还没有到时候,但他一直都在打基础,作准备。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7)

  文帝崩后,景帝刘启即位,第四年就已经忍不住了,他要削藩。很多人看史时会觉得这是受到了晁错的蛊惑,其实这完全就是景帝的意思,晁错不过是迎合上意罢了。景帝气盛,没有父亲的忍耐之心,急于动手,于是遭到了强烈反击,吴王刘濞带头开始谋反,楚王刘戊附合响应,很快就聚集了大批人马,对朝廷展开了一次强有力反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时,刘安在干啥?他参与了吗?为什么事后他能独善其身?事实上,开始的时候,藩王们就联系了他,而他因为父亲的死也一直耿耿于怀,马上就表示要参与,帮助吴楚联军共同跟朝廷对着干。

  可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戏剧事件,他的国相一听他要响应叛军,马上表示说大王如果要参加,可以把军队交给我,我统领这些军队去打,刘安同意了,但这个国相一得到军队的指挥权后就守着城抵抗叛军,根本不是参加,等于是把他给架空了,他失去了指挥权。

  在这里,咱们要说一下汉朝关于藩王的官职安排,那个时候,藩王对自己的封地有自治权,就是你可以完全收你封地的赋税,你随意支配,等于是个国中国。但是,朝廷也并不是什么都放开,会指派一些官员到这些藩王处,所以这这些官员等于是监视和监督藩王。

  这个做法是救命稻草,七国之乱被周勃的儿子周亚夫还有梁王刘武所平,刘安因为被架空没有受到波及。朝廷对于藩国的事也是心中有数,虽然没有参与,但他是被动没有参与。所以事后,他的两个弟弟都受到了景帝的嘉奖,而他却没有。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8)

  景帝虽然惹出了七国之乱,并且冤杀了晁错,但他这一仗彻底了削弱了藩国,对汉朝中央集权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他仍然没有做彻底,等到了他儿子汉武帝刘彻时,手段比父亲就要狠多了。

  汉武帝刘彻从登上皇位开始,终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那不是加强中央集权,他要把所有的权力都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对于那些有自治权的藩国,他当然不能容忍。

  刘安谋反,但他先前做过准备吗?也是有准备的,因为前有父亲的例子,于是他做了一些准备,比如结交京城的大臣,比如派女儿去京城。这些武帝都知道,但是却隐忍不发,帝王心术,便是如此,武帝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等他自己跳出来,如果实在等不到,就逼着他跳出来。

  武帝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4年,刘安儿子刘迁,也就是太子开始作死,他觉得自己剑玩得不错,于是就找个同样使剑的高手来比试,这个高手叫雷被,俩人比来比去,雷被失手击中了刘迁,这把刘迁给惹怒了。这简直就是莫名其妙,自己找人来比,还不许别人赢。雷被看刘迁发怒,他自己害怕,于是就参了军,想着躲避一下。可是这刘迁不算完,怀恨在心,天天在刘安面前说雷被坏话,刘安听多了,就免了雷被的官。这下雷被更害怕了,直接逃到了京城,告了刘迁一状。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9)

  武帝直接让廷尉和河南郡审理这件事,这一商量,就让刘迁赶来,也是审讯,也是对质。这件事我们现在看有些奇怪,这个雷被告状告的是什么?假如只是伤刘迁而刘迁说他坏话,武帝能亲自过问这件事?,况且这种事值当得让淮南国太子刘迁来对质?

  唯一的解释就是机会来了,而雷被的状告的也不是什么比剑坏话,而是有谋反意图。

  淮南王刘安一听,就不敢让自己的儿子去对质,拖来拖去,最终削了两个县。这件事后,刘安害怕了吗?是太害怕了!而且他的孩子们不争气,先是小肚鸡肠的太子刘迁,事情过去没多久,家里又出事了。

  捅事的叫刘建,是刘安孙子辈,父亲叫刘不害,年龄很大,但却是庶出,所以没有人喜欢他。这个刘建为了给自己的父亲鸣不平,派人到京城把自己的爷爷和太子叔叔给告了。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10)

  武帝一看有人告,他又兴奋了,马上派廷尉去查,廷尉又交给了河南郡处理这件事。刘建被传讯,刘安害怕,这是后面谋反的直接导火索。自己孙子被传讯,刘安害怕什么?说明他这个时候的确有了谋反的心,也的确做了诸多准备,他怕孙子暴露自己的意图,所以决定谋反。

  这件事的结局是啥呢?根本没有起兵就已经败露,审判没到,刘安自杀,太子刘迁还有王后被满门杀尽,淮南国消失,成为了受朝廷直接管辖的九江郡。《史记》记载:

  丞相弘、廷尉汤等以闻,天子使宗正以符节治王。未至,淮南王安自刭杀。王后荼、太子迁诸所与谋反者皆族……国除为九江郡。

  至此,两任淮南王皆因反叛而死,史书上写这件事时对刘安是深恶痛绝,包括司马迁的《史记》,但刘安谋反是主动还是被动?黑嫂认为,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动,命运和结局都已经注定,武帝是要大权独揽的人,分他权力的人,自然要消失。

  一句话,他是王就是罪,他是刘氏宗亲就是他的罪,假如他的父亲刘长死在景帝朝后,他们不被封候封王,结局应该会好一些。但历史不能假设,成败没有如果。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11)

  三、是非功过

  刘长这个人,因为母亲自杀的事心怀怨恨,因为从小被吕稚养大又颇受娇惯,所以养成了他骄横的性格,而且本人是善用武力,力大无穷,对景帝也没有多少的尊重,傲慢无礼。景帝先是敬之,后是捧之,而后罪之,既而诛之。虽不是景帝亲自动的手,但景帝在他没死时已经诛了他的心,古代帝王,昏君杀人,明君诛心,杀人可怕,诛心可耻!

  至于刘长七十人,四十辆车谋反究竟是不是真事,这个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了,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只能根据史书的记载去推测,去猜想,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谁也不能说自己看到了真相。

  而他的儿子刘安原本是个喜欢读书和弹琴的文人,其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实是千古奇书之一,上面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结合诸子百家,对宇宙、地理、民俗都有极深的阐述。虽然他是挑名的人,虽然书中的思想和内容在现在看来有诸多错漏,但这仍然是一部旷世巨作,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后人研究先秦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这么一个文人,最终走上了跟父亲一样的道路,一样的罪名,谋反事发而自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刘安是个王爷,但却有文人的病,他原本也是个文人,他在多次机会面前都犹豫不决。其实就算他不犹豫真的动了手,他也不会成功,武帝虽然是他的侄子,但手段可比他高的不止一个段位。

淮南王是汉高祖的第几子(汉朝两任淮南王的悲剧)(12)

  所以,不管他怎么做,最终的结局都是如此。

  因为他身上带有原罪,这个原罪就是他是皇族,他有封国,他是藩王。

  怀壁尚且有罪,拥国更是罪上加罪。刘安死,淮南国除,世间再无淮南国,人间再无淮南王,但《淮南子》却青史留名,成为中华文化之瑰宝,这看似无稽,却是真理。

  万般富贵皆是空,唯有文化永流传。

  汉朝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从历史有限的记载里去追寻那个时代的蛛丝马迹,掩卷之时,思绪万千,也就达到了读史的目的,想着那些曾经远去的英雄或枭雄,我们思之、敬之、畏之、叹之、悲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