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

家族和村庄,是承载中华5000年文明的最小单位,也是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题记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1)

位于浙江中部、原武义宣平交界处的安村,有近500年的历史,主要有潘、陶两姓,还有几户高姓、蓝姓(畲族)、余姓聚居。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代繁衍。随着岁月流逝,一些潘氏后裔迁到三坑口、大莱、高丘后(现已下山脱贫到三角店)等村,陶氏部分后裔迁到大莱。

安村有个自然村——白水坑,历史比安村还要悠久,有邱、龚等姓,基本是福建人后裔(非特别指出,本文所指安村不含白水坑)。

2000年后,随着城市化、老龄化的加剧,加上2001年小学、2004年幼儿园停办,常住安村的人口越来越少。1990年代高峰时有1100多人口的安村,户籍人口仅剩七八百人,平时只有两百来人居住,其中绝大部分是60岁以上老人。

过去5年,我的奶奶、爷爷、四奶、四爷先后去世,安村历史上仅有的两位百岁老人——同学潘正寅的奶奶李梅英(享年105岁,本文年龄都指虚岁)、同学陶荣军的奶奶潘云香(享年102岁)也告别人间。一晃我们都成了中年人,父辈则成了老人。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2)

2013年、2015年、2017年重阳节,时任武义县委书记钟关华、张新宇曾三次看望安村百岁老人李梅英。老人100多岁还耳聪目明,常帮子孙干活。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3)

安村潘氏从1740年开始修谱,最后一次是1934年;陶氏从1753年开始(与荷样、上陶合修),1946年结束。名字在宗谱上出现过的老人,在村里已经所剩无几——潘氏最年轻已经87岁,陶氏已经75岁。

伴随农村空心化,197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几乎都选择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再过20年,安村的人口势必少之又少;再过50年,连神秘的安村话,也可能消失了……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4)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要到哪里去?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国人出行基本要被盘问的三个问题,也是人生的终极三问。因为文革十年浩劫,许多宗祠、宗谱都被破坏,大部分村庄的历史已经渺不可寻。对于“客从何处来”的提问,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说清。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5)

相比之下,安村无疑是幸运的,潘陶两姓都有400年的详细记录。安村和安村人、安村话的故事,足可写一本书。

为求简练,本文以我小学班级为样本,溯源各自不同的家族绵延,从侧面映照安村的大历史。

1987年春节后,安村小学和幼儿园从祠堂搬到新建的学校,当时我们正上幼儿园。几个月后,在崭新的学校,有了安村历史上第一张幼儿班合影,也是绝大部分同学人生中第一张彩色照片——遗憾的是,我因为请假到外村喝喜酒,偏偏没在里面。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6)

安村小学只有三个年级,因此有时两年招一届,有时一年招一届。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年长3岁的大姐是四年级,年长1岁的二姐是三年级,因此我和大姐的班里,都包含两个年龄的人。等我们上四年级时,小我3岁的堂弟是二年级,未来的博士陶刘群,刚好上一年级。

我们班总共有35名同学,其中白水坑4位,两位老师从大莱调来,带来李洪波、蓝君兰两位。本村是29位,一半1979年出生,一半1980年出生(晓东78年、美琴81年)。其中我和月香、美青都有两位姐姐,伟亮有一位哥哥和姐姐,都是超生户。从我们班后,安村再没有三个孩子的家庭。而我二姐同学、1978年出生的连伟,成为村里最后一个有3位姐姐的幸运儿。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7)

从四年级开始,我们班配了语文、数学两位老师,语文老师是校长洪章升,数学老师先是二年级就带我们的陈佐芳、五年级后是尹云海。三位老师都是教学能手,因此我们是安村史上教学质量最高的一届——按照幼儿班老师高秋香的说法,我们班也是她带过的最聪明的三个班之一。

在我们之前,能考上重点中学岭下汤中学的(当时还有新宅区,面向区内大田、新宅、宣武、明山4个乡招生),一年最多一个,经常是一个没有。比如我大姐班里考上了月香的姐姐月芬,我二姐班则一个没有。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8)

因此,当我们班一下有14位同学(含大莱2位、白水坑1位,占比刚好40%)考上岭中时,震动了整个周边。我考了195分,据说是全县第一名。等我们初中毕业时,有4位考上了金华一中和武义一中(后来都考上重点线,白水坑的邱美琴此后成为大安村第一位研究生),杭法、仙娇、登群、月香等同学也考上了中专。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9)

岭中95届初三重点班71人,安村小学毕业的有8人

安村大历史,就从我们班的29位安村同学说起——其中潘姓22人,陶姓5人,高姓2人(军平、登如)。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10)

安村潘氏始祖族叙六公到村里时,据说村中央一带水草丰美,觉得地方不错,就此定居下来。经过几代发展,人口慢慢多了起来。

1600左右,应字辈的应贞、应辰等人先后出生。从他们的下一代梦字辈开始,安村潘氏的生卒年详细可考。

应贞之后在永字辈分成永信、永广两支,一支传到外坑的友森(仁亮、顺堂、小堂)、友海、友彬三兄弟,我同学登群是其后代;一支传到志杰、志均、志本三兄弟,至今已有上百人,我同学献武、晓群荣良,都是老二志均的邦字辈后代。

安村邦字辈(志杰、志均玄孙):

邦长、邦洪、邦清、邦友、邦兴、

献平、献金、武俊、邦勤、邦云、

邦雨、勇文、勇武、邦吉、天德、

邦春、邦华、邦银、邦金、邦法、

巧兴、巧文、荣方、荣良、荣明、

献军、献武、兵兵、献飞、王俊……

应辰的后辈,占了安村潘氏一半多人口。应辰儿子梦吉,1646年出生,此时清朝刚刚建立2年。梦吉二儿子兆惇(dun),1685年出生,过继给1638年出生的伯父梦良做儿子。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11)

兆惇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其中次女嫁给1709年出生的安村陶氏始祖、来自荷样村的陶梦韬。从梦韬到茂文、金柱、银祥四世,死后都回荷样祖坟安葬。

兆惇三个儿子,分别叫子麒、子麟、子凤,寓意麒麟、凤凰。1721年出生的子麒,生了四个儿子:永东、永言、永盛、永忠,前三位分别是同学超英、飞琴 淑青、晓波(都是仁字辈)的先祖。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12)

值得浓墨重彩的是子麒的小儿子永忠。

1758年出生的永忠,生了两个儿子祥照(1791年生)、祥烈(1807年生),在小儿子5岁时去世。在哥哥的抚育下,祥照成为安村第一位秀才,他的儿子瑞桂(1854年生)也是秀才。祥烈的儿子瑞芝(1828年生)、孙子尚沂(1866年生)、曾孙志仁(1885年生),则是三代秀才。

志仁是我同学杭法、接富(正字辈)的太公。我同学巧芸(邦字辈)、正寅,是尚沂弟弟的后代。这4位同学,都是祥烈的后代。同学艳群,则是祥照的仁字辈后代。

一个班里29位同学,永忠的后代就占了5位,包含仁、正、邦三辈——艳群是巧芸的奶奶辈。而班里同学按辈分命名的,只有正寅一人。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13)

说完子麒,再说子麟。因为亲哥哥兆恺(1680年生)没有儿子,1724年出生的子麟,被过继给伯父做儿子。我外公法友(1914年-2006,志字辈)三兄弟,同学伟亮、新景,都是子麟的后代。

兆惇的三儿子子凤(1727年生),曾孙瑞川(1813年生)、瑞滨(1829年生),分别考上秀才。瑞滨的儿子尚澄(1849年生)也是秀才,安村第一位大学生正锋,正是他的后代。同学伟东、伟娥,都是子凤的后裔。

诸如此类,同班同学东武、军强、菊红是一支,晓东、美清是一支,还有月香等人,都能在祖谱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位置。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14)

安村潘氏从1740年、十七世永字辈、十八世祥字辈开始修家谱。按家谱记载——

兆字辈:16人

子字辈:34人

永字辈:44人

祥字辈:94人

瑞字辈:115人

尚字辈:163人

志字辈:184人(截止1934年,还有一些未出生)

这些数字,大体可以反映安村人口的增长情况。1949年后,医疗条件改善,加上有“人多力量大”的理论基础,安村人口加速增长。1969年最高时一年出生40多人,其中有4对同学成了夫妻。

如今,安村潘氏以友字辈、仁字辈、正字辈、邦字辈为主,这四辈在世的大概有三四百人。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15)

再说安村陶氏,自从氏族陶梦韬以来,至今已经传到第11世,五世同村。潘氏自同辈子麒至今12世,七世同村。

梦韬的曾孙银祥,生了6个儿子,其中四支传承至今。我的同学仙鹤(其姐仙鸿是安村第一位女大学生)、仙娇,博士刘群、硕士刘婷兄妹,是老二的后代。我、同学荣军、武兴,分别是老四、老五、老六的后代。

5位同姓同学中,我和武兴是同辈,出生相差1天;荣军长一辈,仙鹤、仙娇低一辈。

1993年,陶氏老二、老四两房生了刘婷、宾斌、宇昂、宇俊、朝鑫、飞桃6位后辈,成为陶氏在安村繁衍最快一年(下图左一、二、四、五为他们的父辈)。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16)

安村部分秀才、中专、大学生名录

(按考取时间排序。篇幅所限,1999年大学扩招后只收录本科以上学生)

祥照:1827

瑞川:1842

瑞芝:1850

瑞淮:1865

瑞滨:1867

瑞桂:1877

志均:1877

尚沂:1886

尚澄:1887

友德:1895

友陆:1896

志仁:1905

注:

祥照、瑞桂系父子

瑞芝、尚沂、志仁系祖孙三代

瑞滨、尚澄系父子

志均、友德、友陆系父子、兄弟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17)

秀才瑞桂和儿子李珍、孙子志禹

瑞桂的父亲是安村第一位秀才,志禹是如今安村唯一一位志字辈的男性

潘友泽,1933年,浙江测量讲习所毕业,志仁儿子

潘友胜(禄勳),1933年,浙江测量讲习所毕业

潘邦银,正成之子,1978年,金华师范学校

潘祖华,友信之子,1984年,金华农业学校

潘正锋,寿云之子,1986年,杭州大学

潘学东,友喜之子,1987年,杭州大学

潘连祥,双清之子,1987年,空军电讯工程学院

潘邦军,正章之子,1990年,浙江林学院

龚玉仙,金泉之女,1990年,浙江会计学校

潘卫星,水荣之子,1991年,浙江农业大学

潘方伟,友长之子,1992年,浙江省公路技校

龚恒建,金泉之子,1994年,上海铁道学院

邱建平,土兴之子,1994年,浙江农业机械学校

潘跃星,正献之子,1995年,舟山师范学院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18)

陶仙鸿,江林之女,1996年,沈阳药科大学

邱建丰,堂兴之子,1996年,浙江财政学校

陶喜年,顺华之子,1998年,西北工业大学

邱美琴,惠兴之女,1998年,河海大学,本硕

潘超英,法银之女,1998年,浙江工业大学

潘武琴,春生之女,1999年,浙江大学

陶刘群,江平之子,2002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博士

潘牡刚,邦银之子,2003年,复旦大学,本硕

邱美平,惠兴之子,2004年,海南大学

潘贺洁,伟平之女,2005年,北京林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硕士

陶宇芳,顺法之女,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

潘鹏胜,奎明之子,2007年,杭州广播电视大学

潘衎衎,友土之女,2008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潘戈, 正亮之女,200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德州大学硕士

潘鹏锦,杭俊之子,2008年,河南师范大学

潘英年,连跃之子,2010年,温州医学院

潘向安,正益之子,2010年,徐州工程学院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19)

陶刘婷,江平之女,2011年,安徽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硕士

蓝晓玲,顺和之女,2012年,浙江师范大学

潘杨春,邦平之子,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

潘盼, 跃军之女,2012年,青岛工学院

潘飞玲,正阳之女,2012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潘卫军,正宇之子,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潘伟林,正武之子,2013年,嘉兴学院

潘明亮,仁海之子,2013年,浙江工业大学

潘蓝菁,正锋之女,2014年,浙江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硕士在读

邱晓晶,银旺之女, 2017年,江西科技学院

潘刘婧,邦法之女,2019年,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其中,

潘邦银、潘牡刚系父子,

潘正锋、潘蓝菁系父女,

龚玉仙、龚恒建系姐弟,

邱美琴、邱美平系姐弟,

陶刘群、陶刘婷系兄妹,陶仙鸿系堂姐。

潘牡刚、潘刘婧系堂兄妹,蓝晓玲系表妹。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20)

求学只是打开世界之窗的一把钥匙,让未来之路多了一种可能。许多没有上大学的安村人,发展一样不错。比如我的同学潘正东、东武兄弟,潘艳群、军委姐弟等,照样在各行各业做出自己的成绩。

安村潘氏,有人做过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官,有人做过舟山武警支队副支队长;有人在浙江省教育厅担任处级干部,有人是衢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21)

军官出身的潘增禄,多年前携儿子、儿媳(师级)回安村

安村还有许多多才多艺的民间人士,有的书法精湛,有的会多种乐器,民间活动一度丰富多彩,只是这些年近乎销声匿迹了。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22)

安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90岁以上的老人层出不穷。我外公、爷爷、四爷,都活到了90多岁。目前安村最年长的老人,是94岁的志炳奶奶孙梅女。老奶奶出身大户人家,民国高小毕业,1958年三年困难时期经人介绍嫁到深山里的安村。她一辈子知书达理,和善待人,如今身体健康,四世同堂。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23)

附:安村幼儿班部分毕业照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24)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25)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26)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27)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28)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29)

安村小学部分毕业照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30)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31)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32)

安村党员录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33)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34)

安村参军录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35)

感谢潘友土、高秋香夫妇及潘跃军等提供热心帮助。高秋香从1982年到2004年一直担任安村幼儿班的老师,见证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其父高松金是安村第一任党组织负责人,父女两人是安村高氏的优秀代表。

友土曾经做过安村初中老师、村会计、村主任,跃军现在是安村村主任。两人都热心文化事业,堪称安村潘氏最重要两支的代表人物——友土是跃军的舅舅,按辈分却是太太公:)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36)

后记

安村是浙江中部一个普通的山村,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大体以我们一批初中毕业的1995年为界,此前的安村领风气之先——1976盖好的大会堂迄今没被超越;1986年到1991年,村委会新大楼、新小学、有线电视、水库等先后建成或开通。此后几年,安村连续三次被评为“金华市文明村”,村民的自豪感都写在脸上。

此后的25年,因为各种原因,安村彻底没落。乡村建设几无进展,当年的明星村变得默默无闻,让许多安村人扼腕叹息。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37)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氏先祖描写的,正是过去500年安村的图景。

如今,生生不息500年的安村,正处在急剧转型的历史进程当中。安村人已经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天南地北,有的在海外学习。安村会不会消亡,全看安村人如何作为。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新的20年,这片养育我们500年的土地,一定可以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安乡县历史故事(一个浙中山村的500年)(3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