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吹好几年了还是毫无长进(什么年代了还尬吹感)
一个词正在变味。
“少女感”。
几天前,演员殷桃的微博,被顶上热搜——
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演员的魅力仅限于少女感了?
最后一个表情,意味深长。
啥意思?
大家忍不住联想。
很难回避。
就在殷桃发微博的前几个小时,热搜榜上还有这么一条:
是“我不是针对谁”的AOE地图炮,还是矛头直向的狙击diss?
坦白讲,Sir一点想吃瓜的兴趣都没有。
只是,听表妹说起,几个月前,陈乔恩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
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东方女人被看待的只剩下她到底少不少女感这种角度。
俞飞鸿也说过:
亚洲男性过度注重年轻这回事儿。
这么看起来,“少女感”这样一个充满女性质感的词汇,成为困惑甚至绑架女演员的“纸枷锁”。
没有少女感?
就意味着失去了创作的机会,甚至被主流审美欣赏的权利。
然而主流审美对于“少女感”的诠释是什么呢。
不夸张地说,打开热搜,Sir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
脸盲症。
色盲。
粉红色,粉红色,还是粉红色。
当这样的审美标准与“少女”几乎划上等号时,总有一批人就像被洗脑:
要想继续做少女,只能这样。
于是,当事人或许很享受,但看客很尴尬的新闻出现了。
看标题,感觉在“走进科学”。
49岁的李嘉欣依然有少女感。
50岁的翁虹有少女感。
63岁奶奶辈的赵雅芝还有少女感,是不是就太过分了?
忍不住好奇,点进去,脸盲和色盲发作,要打120。
这是林心如。
这是李嘉欣。
这是赵雅芝。
而Sir的记忆分明是:
看出问题没有。
完全是审美领域里一次大清洗的霸权行为。
它消除了每一个人原本生动、有特色的美感。
将这些真正美好的女性,塞进流水线的模套之中,以抹平年龄差距。
打上标签:
少女感。
这条流水线发展得比较“成熟”了,除了五官要长成这样,妆容要化成这样,配色要选这样的。
连人的言行举止都有套路。
李小璐式的嘟嘟嘴,生怕人看不出唇的“饱满晶莹”。
杨幂式的修图,肤白无血色,美瞳的睫毛根根分明。
……
Sir不是很懂美妆、时尚。
但记忆里的少女感,举手投足只需要符合一条就能溢满银幕,就是“自然”两字。
以前,有那么一段时期,拍电影的人没有意识去修图,更没有想到过需要整齐划一地规定少女感的角色。
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些镜头:
朱茵在《逃学威龙2》里的回眸。
纤手遮眼,若无其事地回头,再轻巧地躲开视线后,终于忍不住露出诡计得逞的笑意。
多年以后,她回忆这个镜头说,当时眼睛上长了痘,又没有办法用化妆技巧掩饰,“怕丑”的她就想到用手遮。
这一遮,少女害羞、好胜的心绪铸就经典。
张敏在《倚天屠龙记》里的回头。
有让男儿都自愧不如的眉宇英气,这神采飞扬的飒爽为什么就不可以属于少女?
张柏芝在《喜剧之王》里。
年仅18岁,却将柳飘飘身上既清纯又性感,既风尘又重情的多面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的少女感,有欲望的气息。
两个时期对比来看就知道。
少女感的本质是不确定。
一个少女是一万种可能,一千道光,无数条路在她面前铺开,延伸向未来。
当谁。
把少女感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嫩”。
那TA事实上就抹杀了少女感。
也坐实了自己心态上真正的衰老。
我们对于时下“少女感”的反感。
固然来自于一些女明星的装傻充愣。
但。
仅仅是她们吗?
在Sir看来,腐蚀、扭曲“少女感”最严重的要害,不在于变老。
而是拒绝成长。
当下,我们在经历一场对成年的集体拖延症。
打开电视,银幕上是永远年轻的少女形象。
△ 《何以笙箫默》杨幂双马尾水手服
永远甜美的校园恋情。
延续着这种“少女感”思维的校园剧,即使拍到了女主角成年。
仍然一派天真,和16岁在上课走神时做的白日梦别无二致。
不过是把场景从教室,换到了办公室。
人们用不同方式消费着这些影像:
有些人,看着这些像吃了防腐剂的作品,感到一种幻觉。
——我们还年轻,真好。
有些人,挖掘、吐槽着少女的面具下,女星们泄漏出的一丝丝疲倦、老态 ,获得同情的快感。
——没有人可以免于老去,真好。
对于这样一种虚假轻浮的作品,无论是进行欣赏还是吐槽,人们都得以从自己所处的现实中暂时解脱 。
就是在这样的需求倒逼下,少女感占领了市场。
它看起来是一种恭维,因为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年轻。
但可怕就可怕在,它在看似没有攻击性的情况下,腐蚀了多样性,摧残了立体化。
只留下无聊虚假的幼嫩图像。
95后、00后都出道,甚至封后了,85后演到现在也还是“小花”。
这是一场主动与被动交织的,对年龄的指鹿为马。
我们的银幕上,少见真实的少女。
而那些“虚假的少女”,也挤占了真实成年女性、中年女性的生存空间。
最后,是你一定会问的:
面对年龄的累积,如果不以“少女感”遮掩,还有别的出路吗?
这也开头热搜争议中的问题:
女演员的魅力除了少女感,还剩什么?
纵观近年来,我们的银幕上受欢迎、有魅力的中年女性。
纵然少,但也不可否认她们的存在。
也因为少,所以弥足珍贵。
《我的前半生》里袁泉饰演的唐晶。
Sir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拍出了中年独立女性的光鲜和飒爽,更拍出了她们的尴尬与困境。
另一个例子,《如懿传》里的周迅。
先别急着骂她在前几集里装少女。
确实,Sir也觉得前几集换个年轻女演员演,周迅演着也不为难,观众看着也不尴尬。
但周迅的表演,一定要挺到最后几集,才觉得大好。
因为这个时候,她已经抛掉需要看明丽外型、斗狠言行的剧情,只需要演一个疲字,就分外动人。
最后一场戏,她倚靠榻上,跟容佩细数死了的故人、敌人。
就好像在说昔日闺蜜,人疲乏到只能,也只敢捡快乐的记忆来念叨。
Sir以为,这很像周迅的某种心境。
演了那么多情情爱爱、生离死别的角色,再有那种激动兴奋的状态是很难的。
反倒是人生的疲态成为她进入角色,缓缓向观众靠近的路径。
她有一句话Sir印象深刻:
“他们总是告诉女演员,你最好的年纪是20-30岁,其实不是,岁月会增长你的皱纹,但也会加深你的阅历。”
45岁的周迅,固然回不去再演《大明宫词》里的“小太平”,可反过来说,19年前的她,更演不了世事洞明、千帆过尽的如懿。
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单独被抽离出来,被猎奇、被非议。
少女感,或许是一个成熟女演员的某个表演瞬间。
偷个懒,说“这有少女感”,是可以的。
但是,不这么说,也没什么问题。
千万不要自动跳入“词汇苍白”的窠臼里。
这些美好的瞬间,真的也能有其他的表述:
比如:通透、率性、自然、干脆、灵动、感性等等。
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伍尔夫在《时时刻刻》中说的:
要面对人生
要永远直面人生
你才会知道它真正的含义
然后 不管人生是怎样的
都要去热爱它
最后 才能放弃它
一个独立、强大的现代女性,
曾经拥有过“少女感”这件事,真好。
但是,在某个阶段,她毫不犹豫地放弃它,奔向更辽阔、自由的世界。
跟那些深陷粉红色而越发面目模糊的人相比,Sir也会由衷地说:
你真好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